農產品價格保險發展研究

時間:2022-01-07 03:23:11

導語:農產品價格保險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價格保險發展研究

近幾年,國家政策對農業保險支持力度明顯,拓寬了保險責任,提高了保障水平和賠付標準。然而,由于價格風險的特殊性和期貨市場的局限性,單獨依靠保險或期貨不能有效分散轉移農產品價格風險。

一、“保險+期貨”模式的運行機制

“保險+期貨”模式的運行機制如下:首先,農業合作社或農戶作為投保人,向保險公司繳納保險費,購買農產品價格保險、管理價格風險,把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減少農產品價格波動給自身帶來的沖擊,確保一定的收益。農產品價格保險是保險公司依據期貨市場上對應的農產品期貨價格(對應的期貨價格是期貨合約主力價格)開發的險種。然后,保險公司進行“再保險”,將風險轉移給期貨公司——向期貨公司繳納權利金,購買期貨公司推出的場外看跌期權,以對沖農產品價格下降帶來的風險。同時,期貨公司根據自身的專業優勢,一般通過下屬的風險管理公司,復制看跌期權操作,把保險公司行權后的期權頭寸轉化為期貨頭寸,推向期貨市場。由此,風險由期貨公司又轉移到了期貨市場上,最終由期貨市場的投資者共同來分擔。農產品價格下跌的風險,通過綜上所述的“保險+期貨”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轉移,使投保人的風險得到了有效的分散。

二、我國“保險+期貨”模式運行的現狀

目前,我國三大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已經有二十多種農產品期貨市場交易品種,為“保險+期貨”模式的運行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據資料顯示,在2016、2017兩年間,三大期貨交易所均開展了多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大連商品交易所在內蒙古、東三省和安徽開展了12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其中9個玉米試點、3個大豆試點,政策性雞蛋價格保險也正式落地。鄭州商品交易所推出白糖和棉花兩種農產品的“保險+期貨”試點。上海期貨交易所支持的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試點項目正式啟動。

三、我國“保險+期貨”模式運行存在的問題

1.農戶對“保險+期貨”模式認識不足作者:單位:絕大多數的農戶都缺乏價格規避風險的意識,更不知道“保險+期貨”這種轉移價格風險模式,面對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往往只依賴于政府補貼。農業機構的工作人員,也不具有價格風險管理的專業知識,對“保險+期貨”模式具體操作更是不了解,難以引導農戶進行有效的價格風險管理。2.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作者:單位:對于“保險+期貨”模式的農產品價格保險,我國目前沒有形成統一明確的補貼政策。“保險+期貨”模式在我國仍處于試點階段,目前期貨交易所和少數地方政府提供相應補貼,但中央政府并沒有對“保險+期貨”涉及的保費規定補貼標準。由于農戶缺乏政策扶持,對費率相對較高的農產品價格保險的投保熱情并不高。同時,由于保費補貼只補給農民或農民合作社,對保險公司不提供補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保險公司推行“保險+期貨”模式的積極性。3.沒有統一操作標準,合作機制不健全作者:單位:目前“保險+期貨”模式仍處于試點階段,對許多環節的具體操作,還沒有形成明確的統一意見。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如果沒有場內期貨品種,那么農產品價格保險的保費確定,購買場外期權產生的權利金在財務中無法列支為“再保險”科目,場內期權缺失導致提高了“保險+期貨”的運營成本,保險公司從期貨公司獲得賠款收益的稅務繳納(從期貨公司獲得的賠款需要列支為“盈利”上稅)等具體操作環節尚未有明確的操作標準。對于期貨公司來說,也有與保險公司類似的財務和稅務上難題。各方合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保險+期貨”模式下,保險公司計算農產品價格保險的費率依賴于期貨市場提供的農產品期貨定價數據。但目前,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良好合作機制。4.期貨品種較少作者:單位:當前,我國期貨品種較少,農產品期權交易尚處于試點階段,許多重要農產品還未上市。保險公司在開發農產品價格保險時,主要依據期貨市場上交易的農產品期貨價格,進行對立設計。但由于部分產品的產量和交易量較小,如魚類等水產品,或者不耐儲存的特點,如大部分的果蔬等生鮮產品,導致很難在期貨市場上市。有限的農產品期貨品種無法全方位地提供農產品價格保險的支撐。因此,“保險+期貨”模式仍無法滿足實際的市場需求。5.監管體系不完善作者:單位:在“保險+期貨”的運作模式中,保險公司選擇的期權工具不合適,就會面臨期貨交易的杠桿效應和期貨價格的劇烈波動帶來的巨額損失,進而農戶的賠付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急需完善的監管體系確保“保險+期貨”模式的正常運作。然而,期貨行業和保險行業分屬不同系統監管,還未進行協同監管體系的建立。

四、我國“保險+期貨”模式發展的建議

1.提高農戶對“保險+期貨”的認識作者:單位:要加大對農戶“保險+期貨”模式的宣傳教育,積極開展相關的價格風險管理模式培訓,將“保險+期貨”模式的運用作為一項新型農民教育的內容,納入新型農民教育內容和產糧大縣輪訓內容中。鑒于國內的農業生產處于比較分散的狀態,集中的宣傳教育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可以采用以下兩種途徑將分散的農戶集中進行培訓:第一,在剛結束農忙后,農戶相對較集中,保險公司可以舉辦一些關于“保險+期貨”模式的宣講會,使更多的農戶受益;第二,可以考慮對主產區農業部門干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主題培訓,組織統一的培訓之后,再通過他們向各自所在的村鎮的農戶進行“保險+期貨”模式相關信息的傳達,以此加大對農戶的宣傳教育。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作者:單位:(1)建立政府財政補貼機制建立政府財政補貼機制要加大對農戶的補貼力度并鼓勵保險公司開展農產品保險業務,按照比例減免參與“保險+期貨”模式的保險人的所得稅,允許保險人從稅前扣除一定比例作為賠償準備金,增強保險人的償付能力;同時建立政府主導下的農業巨災風險保障基金,為農業巨災風險筑起最后一道防線。(2)大力支持農業合作社的發展隨著農戶的風險管理意識逐步提高,利用“保險+期貨”管理價格風險的模式會更加普及。在“保險+期貨”模式中,農業合作社發揮著組織和引導作用,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支持政策,鼓勵其規范發展、積極參與“保險+期貨”模式。政府還可以牽頭聯合其他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從財政、稅收、金融信貸等方面對農業合作社給予支持。3.規范交易制度,完善市場合作機制作者:單位: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應共同完善“保險+期貨”模式相關的操作流程,制定統一可行的操作標準。共同建立資源共享信息系統,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運營風險。要規范交易制度,對所從事的交易進行嚴格審查,實時監測交易風險。交易制度還要兼顧靈活性,根據保險產品設計和實際運行的需要適時調整交易規則。同時,“保險+期貨”模式下的各方要加強市場合作機制的完善。一是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加強相互合作,進行熟悉對方業務的學習與培訓,共同管理規劃符合市場需求的“保險+期貨”模式;二是保險機構和期貨公司共同開發針對“保險+期貨”的場內期權工具,與場外期權進行互補,擴大對沖風險的渠道,減少運營成本,推進“保險+期貨”模式的發展。4.豐富農產品期貨品種期貨公司要進一步完善并增加場內期貨品種,以便保險公司能獲得數據支持,開發農產品價格保險。一是推出大宗畜產品和某些果蔬類產品期貨交易,如牛、羊、蘋果、橙子等;二是將天氣指數保險納入“保險+期貨”模式研究范圍,由于農業保險面臨著如何規避巨災風險的問題,天氣指數保險可在一定程度上擴大農產品的期貨品種。5.加強監管體系建設政府應主導建立保險和期貨協同監管體系,頒布有針對性的監管準則,在財務上和稅收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如處理權利金的支付和行權攤回,費率的浮動性問題等能夠提出可行性的方案,以保證“保險+期貨”模式的推廣和運行。

參考文獻

[1]安毅,方蕊我國農業價格保險與農產品期貨的結合模式和政策建議[J].經濟縱橫,2016,(7):64-69.

[2]劉宗軍.人保財險公司運用“保險+期貨”金融業務模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7.

[3]車紅婷.人保財險與新湖瑞豐“保險+期貨”創新模式案例分析[D].河北金融學院,2017.

[4]蔡勝勛,秦敏花.我國農業保險與農產品期貨市場的連接機制研究[J].農業現代研究,2017,(3):510-517.

作者:王廈 單位:長春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