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國際競爭力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5 11:50:00
導語:保險業國際競爭力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競爭力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創新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而包括宏觀政策的支持、相關產業的發展、居民的消費水平與習慣、政府管制等對產業競爭力的形成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應對加入WTO,中國保險業應堅持以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防范化解風險為核心,培育和完善市場體系,深化保險公司體制改革,加強管理,改善服務,走集約化、集團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
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保險業開始走上國際化的發展道路。然而,由于起步晚、起點低,中國保險業仍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因此,如何盡快提高中國保險產業國際競爭力,適應國際競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內亟待研究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中國保險產業競爭力的現狀與不足
近年來,我國保險業得到快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有所提高,但與國際對比有比較大差距。
(一)保險業務持續快速增長,但發展的總體水平低下。自19肋年恢復國內保險業以來,全國保費收入年均增長33.8%,大大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3%的速度。2001年,全國保費收入2109.4億元,同比增長32.2%,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685.4億元,同比增長14.6%,人身險保費收入1424億元,同比增長42.8%.截至2001年底,保險公司總資產4591億元,比上年增長36.1%.然而,與國際對比,目前我國保險產業發展的總體水平十分低下。從保險深度看,2000年,世界保費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為7.84%,其中,南非16.86%,英國15.78%,韓國13.05%,瑞士12.42%,日本10.92%,而我國僅為1.79%,世界排名第61倍。從保險密度看,2000年,世界人均保費385.4美元,其中瑞士4153.9美元,日本3973.3美元,英國3759.2美元,美國3152.1美元,而中國僅為15.2美元,世界排名第73位。
(二)保險市場主體不斷增加,但市場壟斷程度依然過高。自1992年引入外資保險以來,我國保險市場主體逐步增加。截止2001年底,我國有法人保險公司27家(包括國有獨資保險公司5家,股份制保險公司11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8家,待合資中資公司3家)。若加上外資保險分公司、當時正在籌建的保險公司,也不過近50家,與國外對比,我國保險經營主體過少。如1996年,美國有保險公司5162家,英國814家,德國690家,中國香港220家。由于主體偏少,目前我國保險市場壟斷程度較高。2001年,在產險市場方面,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為77.33%,太平洋保險公司11.22%,平安保險公司7.8%,三家公司占整個保險市場的份額達%.35%,其它公司僅占3.65%;在壽險市場方面,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市場份額為65.34%,平安保險公司22.32%,太平洋保險公司8.02%,三家公司占整個市場的份額達95.68%,其它公司僅占4.32%.而從國外看,1998年,日本前5家壽險保險公司占60.4%,非壽險公司占53.6%;韓國前5家壽險公司占78.7%,非壽險公司為71.5%;馬來西亞前5家壽險公司占70.7%,非壽險公司為27.9%.
(三)市場體系趨向完善,但市場結構失衡。目前,我國開始形成以直接保險市場為主體、中介市場和再保險市場為輔助的市場格局。然而,從總體看,各市場之間發展很不均衡。一是直接保險市場組織形式單一。目前我國保險組織形式只有兩種:國有獨資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而國外普遍采取的合作與相互保險組織、自保公司等尚未納入商業保險體系。二是在外資大量準入的同時中資保險公司發展過慢。1996年以來一直沒有批設新的中資保險公司。三是中介保險市場發展滯后。截止2001年底,我國頒發營業許可的保險中介機構170家,其中已開業保險公司47家,保險經紀公司9家,保險公估公司5家。四是再保險市場尚未形成。目前,我國只有1家再保險公司,再保險市場缺乏競爭。
(四)保險改革穩步推進。但保險公司的運營機制仍比較落后。近年來,我國保險體制改革邁出了重大步驟。確立了保險與銀行、證券分業監管的模式,成立了獨立的保險監管部門。實行產、壽險分業經營,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被改組成產、壽、再三家獨立的專業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改組成保險集團公司,下設產險、壽險兩家子公司;新疆兵團保險公司主要經營產險業務,對壽險業務實行了分離。允許民營資本、外資參股,股份制保險公司股權結構得到優化。通過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保險經營管理體制初步形成,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從國有獨資保險公司看,企業制度落后,產權不清,所有者缺位,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形成,缺乏所有者對經營者的有效監督;經營機制不活,用人、用工、分配等缺乏自主權,難以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公司創新能力不足,適應市場的能力較差,缺乏核心競爭力。從股份制保險公司看,普遍存股權單一、國有股“一般獨大”、缺乏內部控制與自我約束和外部有效監督與融資機制的問題。
(五)保險經營管理有所加強,但經營效率始終不高。近年來,中資保險公司在加強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按照保監會關于內控建設指導原則,各保險公司普遍建立起核保核賠制度,加強財務管理和投資管理,企業經營效率有所好轉,保險風險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經營效率比較低下。2001年,保險費用總額(包括營業費用、手續費和傭金)461億元,費用率21.8%.2000年我國保險企業人均保費98萬元(約合11.2萬美元),而1999年OECD國家保險企業人均保費61:8萬美元,是我國的5.5倍。
(六)保險監管有所加強,但監管方式還不適應現代保險業發展的需要。1998年保監會的成立,標志我國保險監管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保監會成立后,確立了市場行為監管與償付能力監管并重的方針,加強現場檢查,加大查處力度,保險市場秩序明顯好轉。但是,目前我國保險監管方式與現代保險業發展還有一定的差距:監管的手段還比較落后,非現場監控系統尚未建立;行政審批過多,沒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監管力量薄弱,機構體系不完善,監管的權威性不夠;保險監管的信息系統滯后,尚未建立起風險預警系統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七)保險技術水平有所改善,但隊伍素質亟待提高。近年來,各保險公司在開發新產品、借鑒和吸收了國外先進的產品營銷技術和經營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國際對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技術方面,目前全國聯網的保險信息系統尚未建立起來,一些企業的業務處理還沒有實現電子化。在人力方面,目前近80%的銷售人員保險知識不夠;精算人員嚴重不足,全國具有精算師資格的只有42人,符合監管要求的壽險精算人員不足100人。
二、提高中國保險業競爭力的戰略思考
今后五到十年是中國保險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應對加入WTO,中國保險業應堅持以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防范化解風險為核心,加強管理、改善服務,走集約化、集團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
(一)完善市場體系,促進公平競爭。發展直接保險市場。放寬保險公司市場準人,批設新的中資保險公司,特別是發展區域性保險公司和專業化保險公司;培育和發展保險(金融)集團,允許壽險公司設立產險子公司,產險公司設立壽險子公司;發展多種保險組織形式,允許設立合作保險組織、相互保險公司、專屬自保公司以及農業保險等政策性保險公司。培育保險中介市場。創建一批信譽好、專業技術強、服務水準高、管理與國際接軌的保險中介機構,引進國際知名的保險精算師事務所和保險評級機構;順應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趨勢,鼓勵保險公司與不同行業包括銀行、證券等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建立再保險市場。增加商業再保險競爭主體,發展專業再保險公司;研究建立多層次的國內分保體系,完善國內優先分保機制。
(二)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服務水平。重視產品創新。大力開發商業補充養老、補充醫療等保險產品,發揮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研究開發健康保險、責任保險和住房按揭保險,穩妥開發分紅保單和投資連接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保險的不同需求;配合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開發適合西部開發的工程險及符合西部地區特點的各種財產和人身保險產品。強化服務意識。堅守誠實信用的服務原則,維護保險公司和行業信譽;加強管理,改進服務手段,成立專門的保險客戶投訴處理中心,建立全國統一的客戶服務網絡系統;積極探索與發展保險電子商務,鼓勵有條件的保險公司積極開辦電子商務,為投保人提供安全便捷的網上保險服務。
(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深化保險公司體制改革。優化保險公司股權結構。在堅持國家控股的前提下,對國有獨資保險公司實行股份制改造,引進民營資本和外資參股,實現股權多元化,真正建立起約束和激勵機制;鼓勵股份制保險公司增資擴股,支持符合條件的規范上市,增強保險公司資本實力。切實轉換保險公司運營機制。健全法人治理結構,規范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運作模式和工作程序;引進獨立董事制度,建立健全內控機制、激勵約束機制、投資決策機制和風險管理機制;試行職工持股和高級管理人員期權制,提高保險公司凝聚力。
(四)加強管理,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轉變業務增長方式。堅持以效益為中心的經營指導思想,轉變過去單純追求規模和市場份額的粗放經營模式,注重業務質量,增強企業長期發展的后勁,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加強企業發展戰略研究,制定和實施適應市場的產品創新戰略、技術創新戰略、管理創新戰略和市場營銷戰略,形成各具特色的競爭優勢。健全企業內控機制。實行嚴格的核保、核賠制度,建立風險分攤機制;實行全額預算管理,嚴格執行保險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和重要崗位人員的離任審計制度,建立直屬總公司獨立的內部稽核機構;加強對資金運用的集中統一管理,將資金運用業務與保險業務嚴格分離,實行專家理財,建立獨立、有效的投資決策機制、投資風險評估機制和投資行為的監督與制約機制。
(五)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和改善保險監管。根據加入WTO協議,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清理與WTO基本原則和對外承諾不相符的法規和規章;修改《保險法》,并制訂與《保險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規和規章,包括《機動車輛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保險違法行為處罰辦法》、《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等。轉換保險監管方式,由目前注重市場行為監管逐步向國際通行的償付能力監管方式過渡,減少行政審批,推進費率市場化,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的設立、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管理等逐步過渡到備案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監管的透明度;完善監管組織體系,充實監管力量,提高監管的權威性。
(六)調整相關政策,改善保險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進一步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適當提高購買證券投資基金的比例;放開對保險業投資高信用等級企業債券、國家大型基礎設施等的限制;允許一定比例的保險資金直接進入資本市場;允許保險公司成立專門的保險基金管理公司。完善保險稅收政策,降低保險公司營業稅率,建立對購買商業保險特別是商業性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實行個人所得稅扣稅及延期納稅制度。
(七)大力培養和引進人才,提高保險隊伍素質。要從現有人員中擇優選拔業務骨干出國受訓,實地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降低門檻,采取公開招考的方式,從其它行業或經濟管理部門引進監管部門和保險公司急需的專業和管理人才;從海外聘請專家,充實到保險高級管理崗位和技術崗位;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充分調動和發揮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
(八)積極擴大對外開放,推進保險業國際化進程。按照我國加入WTO的承諾,積極推進保險市場對外開放。對外資保險公司實行國民待遇,實現中外資保險公司平等競爭。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技術,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 上一篇:工業園區發展情況匯報材料
- 下一篇: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情況匯報
精品范文
10保險公司業務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