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產保險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15 02:37:00
導語:企業財產保險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即將加入WTO,國外強大的競爭對手正躍躍欲試、做好了進入中國———21世紀全球最具潛力的保險市場的搶灘準備,而在國內財產保險市場尚處于開拓階段、市場前景極為廣闊的條件下,國內財產保險尤其是企業財產保險卻放慢了發展速度。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從空間方面看,在極為廣闊的市場中如何與強大的對手逐鹿中原,國內保險業明顯準備不足;從時間方面看,留給中資保險業發展壯大的時間相當有限。如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迅速擴大國內財產保險特別是企業財產保險的業務陣地和市場份額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發展企業財產保險的市場極為廣闊
自1980年以來,國內保險業務的發展經歷了一個超高速發展時期。進入90年代中期,壽險業務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而財產險的發展速度卻大大減緩,企業財產保險更是如此。其放慢速度的原因不在于市場空間的狹小,從全國保險市場方面看,近幾年我國的保險深度在1.57%左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1.5%,保險密度為12美元左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按保守估計,我國保險市場的保費潛力至少在250億美元以上;從企業財產保險市場方面看,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我國企業僅工業企業的固定資產總值超過7.8萬億元(編者注:目前國內沒有第三產業固定資產統計數據),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2.8萬億元,按全社會消費品總額推算的企業存貨為0.8萬億元,各類企業數目超過5000萬個,而國內財產保險同年的保額僅相當于上述潛在保險對象的50%,承保戶數不足企業總數的2%,我國企業財產保險的發展空間是非常廣闊的。
二、展業方式滯后是制約企業財產保險發展的重要原因
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國內保險業的超高速發展得益于兩個因素:第一,保險業務從無到有,市場空間廣闊,易于開拓。第二,計劃經濟體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保險市場特別是企業財產保險市場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從保險供給方面看,經歷了由政府經辦保險向商業保險的轉變,其帶來的積極結果是,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作為國內唯一保險人的壟斷市場發展到多家國內保險機構并存的寡頭壟斷市場,國外保險公司有限度地在中國開展保險業務。保險人以利潤最大化和規模擴張為基本目標,利益驅動成為保險發展的內在動力,財務核算成為保險人加強業務管理的中心環節。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種由獨家壟斷向寡頭壟斷的變化并未給財產保險帶來新的生機,突出表現在,各保險公司的主要業務領域是爭奪傳統業務市場,“老三險”競爭十分激烈,而新險種開發嚴重滯后。從保險需求方面看,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國有企業,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保險公司開始擺脫行政束縛,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以規模擴張和利潤最大化為基本目標的獨立法人,經歷了由政企不分向“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方向轉變。保險需求方經營地位的轉變對保險市場產生了雙重的影響,一方面企業必須承擔自身的全部風險,分散風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增強,另一方面,財務核算成為企業管理的中心環節,行政部門不能再對企業的日常開支作出硬性規定,分散風險方式的選擇由企業在對風險財務成本進行認真核算的基礎上自行決定。
這種變化給供需雙方帶來的共同變化是都擺脫了行政束縛,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以盈利為目的是供需雙方的基本經營目標,以最小的消耗獲得最大的商業利益是供需雙方加強管理的重點環節。從保險角度看,這種變化給供需雙方造成的不同影響是:第一,保險市場已經成為買方市場,保險需求方在保險市場中居主動地位,保險供給方必須滿足社會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第二,保險需求方需要權衡成本效益而選擇分散風險的方式,保險供給方確定保險產品的價格必須尋找供需雙方的利益結合點。第三,保險需求方分散在全國各地、各行各業,保險標的的技術、經濟和環境條件差異很大、風險各異,需要保險供給方對此進行風險定量分析,有針對性地調整保險價格。然而從目前的情況看,保險供給的險種少,供給價格缺乏彈性,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保險業內人士意識到,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基本特征的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給保險展業帶來了沖擊,主要是:以爭取政府強制企業“一把手”點頭的展業方式失效;以應收保費促保的續保方式可能出現高額或有損失;大型企業集團具有一定的自保能力。傳統的企業財產保險展業方式受阻,但在如何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繼續發展企業財產保險的對策方面,一些業內人士仍然沒有徹底擺脫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以我為主的觀念,主要建議仍是如何推動保險需求方接受現存或稍加改良的保險模式,這種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建議很難推動企業財產保險業務的發展。
三、正確分析企業可保風險是企業財產保險改革和創新的前提
在我國諸多自然風險中,對企業生產經營影響最大的是洪澇和地震災害。但是除初級原材料開采和粗加工行業、運輸和通訊線路外,多數大中型企業位于或毗鄰城市,而城市是我國的洪災重點設防和保護區域,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洪澇不是多數大中型企業的重點災害,而是大江大河流域鄉鎮企業的主要災害。所以在企業自然風險研究中,必須確定不同區域、不同防洪設施和政策下企業的風險水平,不能一概而論。
經濟風險包含技術風險和經營風險,按企業能否施加影響分類,可分為可控風險和不可控風險兩類。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發展、變化和震蕩有其內在的規律,非人類意識所能控制,因此這類風險屬于不可控風險。企業生產管理和經營中,由于設備質量和維修保養不當、技術和工藝流程設計和操作失誤、安全生產控制不力和管理混亂等造成的風險事故,均可以通過加強生產經營管理而得以控制,這類風險屬于可控風險。在經濟風險中,火災、機械和電器事故、化學泄露、爆炸等是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對經濟風險的認識水平和控制能力的高低,是當前企業選擇風險管理方式的關鍵所在。
社會風險是對企業影響較大的風險,無論是帶有個人屬性的行為過失、惡意行為,還是帶有群體屬性的社會沖突、動亂、暴亂、政治動蕩、戰爭等風險,均不是企業的可控風險,在大多數情況下,企業因此遭受的損失主要為間接損失。社會風險具有明顯的偶發性和不確定性。
在上述風險中,大多數自然風險為可保風險,但是由于大多數企業的資產集中在不易遭受毀滅性可保災害的大、中型城市,因此不是大多數企業風險管理所關注的重點。經濟風險是企業生產經營中面臨的最主要風險,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重點,應該是企業財產保險的業務增長點。社會風險除一些帶有個體行為的風險外,大多數是不可保風險。
四、尋求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利益結合點是發展企業財產保險的關鍵
在企業財產保險市場,無論是保險人還是被保險人,都希望通過保險獲得利益。從微觀方面看,保險人希望通過承保獲得利潤,選擇保險標的的基本條件是:保費收入>理賠支出管理費用;被保險人希望通過參加保險減少風險管理成本,獲取穩定經營的保證,參加保險的基本條件是:保險成本[保費支出×(1資本收益率)]<風險控制成本。微觀上兩者難以達到雙贏。然而從宏觀方面看,由于保險充分利用大數法則可以使集合的被保險人保險成本<社會風險控制成本,可以實現:風險控制成本>保費收入>理賠支出正常管理費用,因此,風險控制成本>保費收入>理賠支出正常管理費用就是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利益結合點。從經濟學意義上講,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利益結合點是:被保險人保險成本=保險人保費收入=理賠支出正常管理費用社會平均利潤。
上述公式對保險人的意義是,當理賠支出適當時出現了展業困難,應著重考慮和分析是否由于管理費用開支過高或利潤過高,影響了保戶的利益。從近年的統計數字看,由于企業財產保險的平均賠付率過低,致使單險種的利潤率達到30%以上,大大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率。如結合被保險人的資本收益率分析,被保險人的超支幅度達到25%以上,風險管理水平較高的大型企業超支幅度更大。考慮到我國保險公司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而收益率卻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顯然屬于高額利潤。在這種條件下,企業參加保險的保險成本會等于甚至高于風險控制成本,尤其在企業加強內部核算和向管理要效益的情況下,按現行費率和承保辦法,大多數企業必然沒有積極性。要發展企業財產保險,就必須要研究企業風險狀況,分析企業希望通過保險分散風險的需求,在滿足需求、供需利益兼顧和保證合理利潤的條件下,方能設計出暢銷的保險商品。
- 上一篇:農民工勞動保障研究管理論文
- 下一篇:保險稅制問題改革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