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的含義及要素論文

時間:2022-07-23 09:43:00

導語:保險的含義及要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保險的含義及要素論文

我國正在制定統一的保險法典。作為傳統商法五大法之一的保險法,是以保險關系為其調整對象的。研究保險法,必須首先弄清保險的含義及其要素。這對于我國保險立法、保險司法以及保險市場的完善和管理,加快我國保險業的發展,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一、保險的含義

法律意義上的保險有廣狹兩義。廣義保險不僅包括商業保險,還包括社會保險等。狹義保險僅指商業保險而言即保險法上規定的保險。在我國,它既不包括社會保險,也不包括國家專門機構辦理的出口信用保險、船東保賠協會辦理的保賠保險以及單位為職工或成員辦理的福利。本文言及保險也僅指保險法上規定的保險。

保險法上規定的保險,是一種帶有射悻性質的特殊的債權債務關系。詳言之,保險法上的保險是指一方當事人根據約定,向另一方當事人繳付費用,另一方當事人對于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或者當指定的人死亡、傷殘、疾病、達到約定的年齡時承擔給付義務的行為。這種約定行為的法律形式就是保險合同,其當事雙方,一方為投保人,另一方為保險人。在民商法上,保險合同與買賣合同有其相似之處。無論是保險還是買賣,兩者都有一個標的的移轉和移轉的代價問題。就買賣而言,它所要移轉的標的是一項財產或與財產有關的權利,其代價是一定的價金;買受人若支付約定的價金則取得該項財產或與財產有關的權利,出賣人因收取價金而喪失原有的財產或與財產有關的權利。就保險而言,它所要移轉的標的是某項風險或因之而生的損失,其代價是一定的保險費;投保人因繳付約定的保險費而買進一個“安全”,而保險人收取保險費則須承擔約定的風險或因之而生的損失。正因為保險與買賣有如此相似之處,在保險實踐中,人們常常將投保行為稱之為“買保險”。

現代保險是建立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一社會互助基礎之上的。換言之,保險的原理,就是將少數人不幸的意外損失分散于社會大眾,使之消化于無形,從而實現社會的安定。投保人所得到的補償從哪里來?是不是保險公司自己的錢?當然不是。遭受災害的投保人所得到的經濟補償,實際上是由未受災害的其他投保人以交付保險費的方式來分擔的。保險公司所能做的工作,就是通過收取保險費的方式來建立專門的保險基金,以合同的形式確定當事人的保險法律關系,投保人中一旦有人發生約定的損失,則用保險費聚集而成的保險基金予以補償。

當然,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給人們帶來的經濟損失,能夠采用的彌補方式還很多。除保險外,常見的有國家財政的補貼、社會各方的捐助、個人儲備的支取以及社會保險等。然而,災后的國家財政補貼及社會各方捐助,此種救災方式雖然也帶有社會共濟性,但它是無償性的,且事先并無某種約定,因而不是保險。災后的個人儲備的支取,這種救災方式既不存在接受給付,也不存在任何攤付,完全是個人的自救行為,當非保險無疑。至于社會保險,其救助方式雖然也借助國家和社會的力量,有的還立有合同關系,但它主要是為了施行國家某項政策而存在的,因而往往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福利性。它與本文所論及的保險并非同一概念。

關于保險的含義,各國學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至今仍然爭論不休。較有代表性的,似乎有如下幾種:

其一,損失說。持損失說者認為,保險是一種損失賠償合同,是“當事人的一方收受商定的金額,對于對方所受的損失或發生的危險予以補償的合同”。[1]此說的倡導人,一個是英國的馬歇爾,另一個是德國的修斯?!逗喢鞑涣蓄嵃倏迫珪穼嶋H上也持這一觀點。該書給保險下的定義是:“保險是處理風險的一種方法。一方面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投保人)收取費用;另一方面,一旦被保險人在規定期限內發生某種意外事故蒙受損失,保險人得按原契約給予經濟賠償或提供服務”。*誠然,保險與賠償,其關系非常密切,但并非等同關系。就財產保險而盲,使用“保險賠償損失”這一概念是適當的,但對于其他有關人生死的各種保險,用賠償損失這種說法來解釋就不恰當了。因此,多數學者認為,以賠償損失作為所有保險種類的共同概念,是不妥當的,不確切的。

其二,非損失說。非損失說,實際上又包括有:(1)技術說;(2)欲望滿足說;(3)經濟確保說;(4)財產共同準備說;(5)所得說;(6)相互金融機關說;(7)經濟后備說和預備貨幣說等。其中,保險技術說有一定的代表性。此說認為,保險是把可能遭受同樣事故的多數人組織起來,結成團體,測定事故發生的比例,即概率,按照此比例進行分攤。根據概率論的科學方法,算定分擔金要有特殊技術,這種特殊技術,就是人身保險或財產保險的共同特性。保險欲望說也為不少學者所肯定。過去,研究保險雖然曾把出發點放在法學的研究方面,但也出現了純屬用經濟學的觀點來探索保險的學者,其先行者就是保險欲望說的倡導者拉扎路斯。按照拉氏的說法,保險是以損失賠償和滿足經濟需要為其性質的。在拉氏學說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建立一元說的是戈比。戈比認為,保險的目的,是當意外事故發生時,以最少的費用滿足該偶發欲望所需的資金,并予以充分可靠的經濟保障,此外,保險還有所謂的“二元說”。保險的“二元說”實際上是損失說中的兩個學派。這兩個學派,一派是人格保險說,另一派是否認人身保險說。前者認為,人身保險之所以是保險,不僅是因為它能賠償由于人身上的事故所引起的經濟損失,而且在于客觀存在能賠償道德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損失。所以,人身保險實際上是人格保險。后者則認為,損失這個概念,不論從經濟方面進行狹義的解釋,或進行包括精神損失在內的廣義解釋,都不能闡明人身保險性質。因此,如果堅持損失概念是保險的性質,其當然的結論就不得不斷定人身保險不是保險了。

上述各種學說,各自都能順理成章,但都有不能自圓其說之處。

二、保險的特征保險具有自己的特征。

保險所具有的特征,使它與儲蓄、賭博以及保證等明顯區別開來。

(一)保險與儲蓄的區別保險與儲蓄,都是處理經濟不穩定的善后措施之一。在這一點上,兩者有其相似之處。然而,保險與儲蓄畢竟是不同的。

首先,兩者實施的方法不同。儲蓄可以單獨地、個別地進行,保險則必須靠多數人的互助共濟才能實現。因此,儲蓄是自助行為,而保險是多數人的互助合作行為。儲蓄在原則上,存款人可以隨時提存,而保險只限于具備一定條件的人才能利用。

其次,兩者在給付和反給付的關系上,其條件也不同。詳言之,儲蓄在給付和反給付之間,以成立個別均等關系為必要條件,因此,儲蓄者可以利用的金額應以其存款的范圍為限。而保險在給付和反給付之間,不必建立個別的均等關系,只要有綜合的均等關系即可。因此,在保險法律關系中,即使個別的均等關系已遭到破壞,亦無影響。正因為如此,保險因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采取補償對策是非常合理的。

再次,兩者的目的亦有所不同。儲蓄作為應付經濟不穩定的一種措施,可以應付各種需要:既可以補償意外事故的損失,也可以應付教育費、喪葬費、婚姻費用等支出。當事件可以預測得到,而且后果可以計算得出的,一般都用儲蓄的方法。而保險,一般是針對意外事故所導致的損失的。其優點是,可以應付個別單位或個人難以預測的意外事故,可以用較少的支出取得經濟上較大的保障。

當然,保險多少也具有儲蓄的性質,這在一些人身保險上尤為明顯。但是,它與純粹的儲蓄相比,差別是很大的。

(二)保險與賭博的區別無論是保險還是賭博,在給付和反給付之間,都不需要建立個別的均等關系,因此,從局部來看,經常出現只有給付并未接受反給付的情況,也經常出現接受比給付更多的反給付情況。從這點上看,兩者也有相似之處,即兩者都帶有偶然性。但是,保險與賭博,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保險與賭博的區別,首先從法律和道德這兩方面表現出來。從法律上說,保險無論在任何國家或地區都是合法的,為法律所保護的;而賭博,除個別國家或地區以外,大多數國家的法律是不允許的,違者必受懲罰。從道德上說,保險是道德所贊同的行為,而賭博則屬違反道德的行為。在大多數國家里,賭博行為是受遣責的。

保險與賭博的區別,還從其不同的目的和作用上表現出來。如前所述,保險是由保險人通過收取保險費的方式來建立專門的保險基金,用以在發生自然災害或人身事件(包括因病、因傷和因年老而喪失勞力)時,對投保人或受益人給予經濟補償或給付保險金的一種法律制度。人們之所以需要保險制度,是因為它能夠分散危險,消化損失,達到互助共濟,從而實現社會生活安定的目的。因此,保險是一種安定社會經濟生活的手段。而賭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不是也不可能成為安定社會經濟生活的手段;賭博,只會給社會帶來消極的作用。

(三)保險與保證的區別保險與保證在民商法上都是一種契約關系。在這兩種契約關系中,無論是保險人或保證人,都負有相應的義務。從這一點上看,保險和保證也有相似之處,但它們畢竟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契約關系。

保險和保證的不同之一是,在保險關系中,保險人和投保人(被保險人)是契約當事人,相互間負有義務。保險人的主要義務是,在保險事故發生后,負責賠付保險事故給被保險人或受益人所造成的實際損失或因施救等行為所付出的合理費用;投保人(被保險人)的主要義務是繳納保險費。而保證則不同。保證雖然也是一種契約,但它只是從屬于主契約即債權人與債務人所訂立的契約的一種從契約。保證人對債權人雖然負有義務,但這一義務的履行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當債務人(即被保證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其義務時,保證人才負有代替債務人履行債務的義務。

保險與保證的不同之二是,在保證關系中,保證人代償債務是為他人履行義務,從而享有追償權;而保險人依約賠償損失或給付保險金,這是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除非保險事故的發生是由于第三者的過錯所造成,保險人無追償權。

三、保險的要素

保險的要素亦稱“保險的要件”,指保險得以成立的基本條件。在這一問題上,國內外均有不同的見解。我們認為,保險的要素有三,即前提要素、基礎要素和功能要素。

(一)危險存在是保險成立的前提。保險與危險同在,無危險則無保險可言。因此,特定的危險事故是保險成立的前提,是首一要素。

人類社會可能遭遇的危險很多,但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即人身危險、財產危險和法律責任的危險。所謂危險事故,是指上述人類三大危險中可能引起損失的偶然事件,它包含三層意思:第一,事件發生與否很難確定。即事件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兩種可能同時存在,缺一不可。如果約定的某一事件根本不可能發生,除非心術不正或精神病患者,是不會有人愿意花錢去買這種毫無意義的保險的。反之,如果能確定某一事件一定會發生,承保則意味必然賠償,無法集合危險,分散損失,也不會有哪家保險公司愿意承擔這種無法承擔的責任。第二,事件何時發生很難確定。即一些偶然事件雖然可以判斷,但究竟何時發生,很難預料。例如,人的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但人何時生病、何時死亡,誰都無法預知。所以,人們死亡、傷殘和疾病均屬可保事件。發生時間不可預知的事件,當然是將來有可能發生的事件。過去或現在已發生的事件,不屬偶然事件。第三,事件發生的原因與結果很難確定。即事件的發生是意外的,排除當事人的故意行為及保險標的的必然現象。事件發生若系當事人或其利害關系人的故意行為所致,如謀殺被保險人或被保險人的自殺、縱火等,或保險標的的自然滅失、消耗等,都不屬偶然事件。由于偶然事件是“將來的事件”,因而,不僅發生與否無法預料,一旦發生將造成多大損失也很難預知。如房屋等財產都有遭受火災等災害破壞的可能,但這種潛在性的災害發生時將造成多大的損失,災前是任何人都無法準確知道的。倘若事前能準確地知道某一事件發生時所造成的損失額,保險人就很難維持其保險業務了。

(二)眾人協力是保險成立的基礎。前已述及,保險是建立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一社會互助基礎之上的,其基本原理是集合危險,分散損失。這就要求參加保險者不只是幾個人、幾個單位。也不只是社會中的少部分人和少部分單位,而是要動員全社會力量,使其眾多者參加保險。只有眾多的社會成員參加保險,其所繳納的保險費,才能積聚成為巨額的保險基金,從而確保少數人的意外損失獲得足額且及時的補償。因此,保險不僅與危險同在,尤與眾人協力同在。沒有眾人協力,就不可能有保險。眾人協力即經濟上的互助共濟關系。這種經濟上的互助共濟關系,其組織形式有兩種,一是直接關系,一是間接關系。相互保險組織中的眾人協力所體現的互助共濟關系,就是一種直接的互助共濟關系。因為這種保險組織的成員,都是由慮有同一危險的多數人所組成。他們中的每-成員,既是被保險者‘也是共保人之一。除其成員之外,它所體現的互助共濟關系則是一種間接的互助共濟關系。因為組成這種互助關系的千萬個保險合同并非在投保者之間訂立,而是投保者分別與保險公司建立合同關系。從表面上看,各投保者之間似乎不存在互助共濟關系,但事實上,所有投保者,即使分別投保而互不相識,也很自然地發生著這種互助共濟的關系。不論單位或個人,也不論男女、老少、親疏,甚至從未見過面的陌生人,只要參加了保險,即投了保繳了保險費,就可以從保險基金中,對因災害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得到補償。顯然,這是一種間接的互助共濟關系。當然,大部分投保人在投保時,未必意識到他們的投保行為已經結成這種互助共濟關系。但無論他們意識到與否,只要投保,與保險公司建立了保險合同關系,他們就處于這種互助共濟關系之中,并受到保險的保障了。

保險的眾人協力,其人數雖然不可能具體地劃定為幾百人或幾千人,但為了達到將巨大的損失盡量分散,變成微小的損失,就需要參加保險的人越多越好。無論是相互保險還是保險公司經營的保險都是如此。因為參加保險的人數越多,則損失分得越散,每個成員負擔也就越輕;投保者越多,交的保險費就越多,所能積聚起來的保險基金數額就越大,因而對被保險者就越有保障。

保險需要眾人協力,而且投保者越多越好。但是,在結成互助共濟關系的每一成員中,特別是間接互助共濟關系的成員中,他們所面臨的風險是不同的。風險不同,損失的分擔即應繳的保險費就應該不同。如果風險不同而損失分擔無異,必然會引發如下后果:一部分風險較小的成員因感吃虧而退出保險,剩下的那些風險較大的少數投保者也因無法負擔巨額的保險費而支持不下去,原來所形成的互助共濟關系就會受到破壞。此外,作為“出賣”保險的保險人,同樣是有風險的,這種風險就是保險事故發生時所必須承擔的賠償責任。倘若保險人的風險大而賠付能力小,保險就難以為繼。因此,保險要得以正常維持,一要使投保人有負擔保險費的能力并樂于繳付保險費,以維持必要的互助關系,二要保證保險人的保險費收入與損失賠付總額大體相當,以保證保險人的賠付能力。這一目的的實現,就必須使保險的眾人協力建立在科學方法基礎之上,即必須根據概率論的科學方法,合理地計算出各種保險的保險費率。合理的保險費率,使每個參加投保者的負擔相對公平合理。合理的保險費率是維系保險的眾人協力得以長久的關鍵。

(三)損失賠付是保險成立的功能。保險的功能并非消滅危險。危險是客觀存在的。從嚴格意義上說,保險本身也不可能消滅危險。雖然,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習慣將投保行為稱之為“買保險”,將投保人繳納保險費,與保險人確立保險合同關系稱之為“付出一筆代價買進一個安全”,但誰都明白,投保人向保險公司繳了保險費,并非真正買到了一個安全;簽訂了保險合同,也不意味著此生保險公司就能保證被保險人不出事故。“買保險”、“花錢買安全”一類說法,其確切含義應該是:第一,投了保,由于雙方當事人采取了切實有效的安全措施,加強了防災能力,因而被保險人的安全會更有保障;第二,投了保,繳納了保險費,在保險有效期間內,即使發生了意外事故,按照約定也會得到相應的損失補償,迅速恢復原有的經濟狀況。事實上,投保人支付一筆代價(保險費)后,他所買到的只是一個機會,即將來發生保險事故時可能獲得補償的機會,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安全。由此可見,保險的直接功能就是補償被保險人因意外所受的經濟損失,。如果投保人在投保后僅僅買到一個觀念上的安全,危險事故發生時得不到相應的補償,是不會有人愿意花錢去買一個毫無實際意義的觀念上的安全的。

當然,人們花錢買保險,并不希望危險事故在其身上發生。對于每個投保人來說,寧可經常接受微小數目的損失,卻不愿意在較長時間內遭受一次巨大的損失。所謂“經常微小數額”的損失,亦即投保人在保險期間安然無恙,他所繳納的保險費無疑是一種代價。從這一意義也可以說,投保人這一期間的安全是花錢“買”來的。

應該注意的是,在損失賠付功能上,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并不完全一致。其原因就在于:財產保險與人身保險的保險標的不同。財產保險的標的是財產或與財產有關的利益,這是能夠用貨幣來準確衡量其價值的;當危險事故發生時,當然也能夠用貨幣來準確衡量其損失額。保險的直接功能是經濟補償。因此,財產保險除定值保險等個別例外,其損失賠償均應遵循補償原則,即當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人給予被保險人的經濟賠償恰好填補被保險人因遭受保險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賠償金額不應少于或多于實際損失。少于實際損失,說明被保險人的損失沒有得到完全的填補;多于實際損失,則會造成被保險人的不當得利,這是有悖于保險制度本身的。

人身保險的標的是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是無法用貨幣來衡量的。當發生保險事故時,究竟給被保險人造成多少損失,也難于用貨幣來準確衡量。因此,人身保險一般采用定額方式,一旦發生保險事故,則按合同約定的金額給付。人身保險的給付不適用保險法上的補償原則。人身保險不適用補償原則,并不意味著其給付不具有補償性。人的死亡和傷殘固然無法用金錢補回來,但人的死亡和傷殘,其后果不僅是一個生命的結束或健康受到傷害,而且由此還必然給其親人或本人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換言之,危險事件在人身上可能造成的損害是兩層意義上的損害,即人身損害和經濟損害。人身保險的給付雖然不能填補前者卻可以填補后者。因此,人身保險仍然具有補償的性質。否認這種補償性進而否認人身保險的經濟功能是不對的。

注釋:

①[日]園乾治:《保險總論》,李進之譯,中國金融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6頁。

②中美合作編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5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