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人才大流動代價論文
時間:2022-07-26 10:56:00
導語:保險人才大流動代價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春水向東流
保險人才的流動,實際上是從中國人保一家獨撐保險市場到平安、太平洋等保險公司相繼成立就開始了,而隨著保險市場的不斷開放和快速發展,人才流動的速率也不斷加快。每一個新的保險公司就在這種人才的流動中才得以開業。
去年年底保險業界的兩件大事,更直接導致了保險業界人才大流動的結局:一是保監會一下子批準了股份制保險公司增設幾百家分支機構,而事業總得有人做。二是中國加入WTO并明確了國內保險市場向外國保險公司開放的時間表,外資保險公司將長驅直入與國內保險公司一起逐鹿中原。而外資保險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戰略本身就表明了他們同樣將爭奪已有的國內保險人才。去年底發生的廣州中意人壽一下子從廣州友邦人壽“挖角”4、500人的事件,最為典型的反映了這種狀況。
二、流動的代價
雖然,從宏觀上講這種人才大流動,預示著原有格局的大變化和保險業的大發展,或許對整個保險行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但從公平的原則上講,對流出人才的保險公司而言,為他人作嫁衣裳,并非其初衷。何況,人才大流動的背后不可避免的是保險公司人事成本的增加,如果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難以消化這種成本,勢必影響未來保險公司的穩健經營。而流出人才的保險公司,也必然帶來其原有業務的正常開展的影響和經營受到沖擊的影響,至于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和專業人才的流出,更會帶來商業秘密的泄露,公司戰略的曝光,新品開發的受挫,并伴隨著原有客戶的流失。這種流動,對其而言,代價是極其昂貴的,影響也是十分沉重的。
保險公司如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保守自己的商業秘密,使人才流動對自己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這已經成為公司的決策者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了。而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無疑成為各保險公司須仔細籌劃的日常工作之一了。當然,良好的人才成長和工作環境,合理的具有激勵機制的薪酬制度,期權制度,職務升降制度等等,或不可少。而輔之以人才管理的合同制度,更不可缺。
實際上統盤考察一下我國的法律和相關規定,對保險公司這個用人單位而言,并非在人才流動前就一定是束手無策,問題是要未雨綢繆。保險行業是一重新煥發青春的行業,絕大多數人才是以勞動合同(或使用合同或聘任、聘用合同)形式與保險公司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而這個勞動合同應不但解決與勞動者(人才)的工資報酬、工作崗位、福利待遇等基本勞動工作問題,而應當進一步解決未來這個可能長成參天大樹的人才根留本公司的問題。
三、從商業秘密到競業限制
我國勞動法第22條規定:勞動合同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有關事項。
那么,什么是商業秘密呢,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三款下了定義:本條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事實上,權威機關認為:只要具備三個條件,即為反不正當競爭法所保護的商業秘密:一是該信息不為公眾所知悉,即該信息是不能從公開渠道直接獲取的;二是該信息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三是權利人對該信息采取了保密措施。
商業秘密的范圍是十分廣泛的,比如原料配方、工藝流程、顧客名單等都是,而上海干脆在其法規中就羅列了出來上海市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15條明確,商業秘密包括原料配方、工藝流程、技術訣竅、設計資料、管理方法、營銷策略、客戶名單、貨源情報等。也就是說,只要符合商業秘密的定義中的要件,都可以成為商業秘密,如保險公司的客戶名單、新品開發、發展戰略,都不為公眾所知,都能帶來利益,而關鍵是要采取保密措施,而最有效的保密措施,除了制度,就是合同,采取保密措施最有效辦法,就是和公司員工(包括高層管理人員)簽訂相關協議。
只有這樣,發生商業秘密泄露事件,才有可能依法追究。對員工,可依照勞動法和勞動合同,對其他人員或公司,可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予以追究。
而與保護商業秘密相配套且更嚴格的是競業限制。所謂競業限制,簡單地講,就是對從事具有競爭關系的行業的限制,這在一些高新技術行業已廣泛使用,并有相當成熟的案例可供參考。而新近頒布的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對此作了可操作性的規定,該條例第16條規定:對負有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義務的勞動者,勞動合同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或保密協議中約定競業限制條款,并約定在終止或者解除勞動合同后,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競業限制的范圍僅限于勞動者在離開用人單位一定期限內不得自營或為他人經營與原用人單位有競爭的業務。競業限制的期限由勞動合同的當事人約定,最長不超過三年,但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其他省市、如浙江省也有相應的條例和法規。
把保守商業秘密和競業限制的合同與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的規定(附后)結合起來一起來使用,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因此,在保險人才大流動的潮流中,保險公司如何在引進人才,使用人才的過程中,與保險人才(或者是潛在的、未來的人才)訂立一份內容比較完備、制約比較有力的合同,來保障公司利益,就成為應對目前人才流動狀況的有效措施。否則,只能在人才流動的大潮中,徒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了。
- 上一篇:保險關系成立基礎考察論文
- 下一篇:縣干部廉潔自律教育調研報告
精品范文
10保險公司業務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