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六大挑戰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5 05:11:00

導語:保險業六大挑戰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保險業六大挑戰分析論文

中國保險業的跨世紀發展,筆者認為應重點考慮以下六個方面帶來的沖擊和影響。

一、加入WTO對中國保險業的沖擊

中國保險業格局是在改革、開放中逐步形成的,也是為我國能早日加人WTO在保險業方面所做的準備。因此,這是中國為加入WTO,保險業所受的第一輪沖擊。有的稱這種開放為保護型開放。

中國保險業,1988年之前,只有一家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自1988年3月平安保險在深圳、1991年4月太平洋保險在上海相繼創立后,又有新疆建設兵團保險、天安保險、上海大眾保險、新華人壽、泰康人壽、華泰保險、永安保險、華安保險等8家新的中資民族保險公司創立。1996年7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改組為中保集團和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中保人壽、中保財產及中保再保險公司。1998年11月,撤銷中保集團,設立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因而目前中資公司共13家,其中中保人壽、中保財產及中保再保險為國有獨資公司,其余10家為股份公司。中國保監會為監管機構,不辦理業務。

中國保險業的另一塊為外資保險公司。1992年11月美國友邦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在上海開業之前,中國只有十幾家外資公司的代表處或聯絡機構。1992年美國友邦獲準開業后,1993年英國塞奇維克保險與風險管理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營業,1994年7月日本東京海上火災保險上海分公司獲準開業,1995年又批準美國國際集團的友邦保險公司和美亞保險公司在廣州設立分公司,1996年加拿大宏利保險公司與中國石化總公司合資在上海成立中宏人壽保險公司,也是1996年瑞士豐泰保險(亞洲)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獲準成立。1997年法國安盛、德國安聯、美國安泰三家保險公司獲準與我國保險公司成立合資公司。1998年,英國皇家太陽聯合和澳大利亞康聯保險公司又獲準開業。1999年4月,美國丘博保險公司在我國境內設立分公司,又批準英國保誠、美國恒康、加拿大永明三家壽險公司與我保險公司成立合資壽險公司。目前,外資保險分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4家,正處籌備階段5家,保險開放區域也將由上海、廣州擴大至深圳、重慶、大連、天津等地。此外外資保險機構在華設立的代表處有200多家,其中100多家提出申請等候進入中國市場,外資保險公司家數超過中資保險公司指日可待。

中國保險業遭受WTO的第二次沖擊,將更激烈、全面,這只要從1999年11月15日中美協議關于保險部分可以看出。這一輪開放,有學者稱是競爭型開放。

地域限制——外國財產和人壽保險公司可以在中國全國進行高風險項目的保險業務,并在5年內在未來的營業牌照上取消所有的地域限制,在2至3年內允許進入美國有重要利益的主要城市。

范圍——中國將在5年內逐步擴大外國保險商的業務范圍,使之包括占保險費總額85%的集體、健康和退休金方面的保險業務。

咨詢原則——中國同意只在咨詢原則的基礎上發放保險營業牌照,在發牌數量上沒有經濟審查必要或資格限制。

投資——中國同意允許外商擁有50%的所有權,取消對外國人壽保險公司合資企業的繁瑣要求,并逐步取消在國內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外國人壽保險公司可選擇他們自己的合伙人。在非人壽保險方面,中國將在2年內允許外國保險商擴大業務或擁有51%的所有權或建立獨資附屬機構。再保險業務經同意即可完全開放(100%,沒有限制)。

從該協議可看出,外資保險公司準入、進入的速度將更快、數量會更多,而合資保險公司的外方股權進一步擴大,可輕易取得控股權地位,開放區域將由少數城市擴大至全國,外資保險公司競爭將是全方位的。外資財險公司將由目前只做外資企業向同時可做中、外資企業業務發展;人壽公司由目前只能做個人業務向個人業務與團體業務同時經營發展,外資再保險公司更將不受限制地進入中國市場。經營歷史悠久、資本實力雄厚、經營機制靈活、國際化程度高、管理技術和營銷手段先進、科技化程度高的外資保險公司的廣泛進入、參與、競爭,必將暴露中資保險公司在產權、營運、市場結構、產品創新、用人機制、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

二、世界保險業兼并風潮與中國保險業

世界保險業兼并呈現出強強兼并、跨國兼并、跨業兼并的特點。1996年英國太陽聯合保險與皇家保險合并成市值132.67億美元的皇家太陽聯合保險公司,一躍成為英國的最大。法國巴黎聯合保險公司(UAP)與安盛保險集團(AXA)實施合并,此前法國安盛保險公司收購了澳大利亞的國衛保險公司,從而成為包括財險公司、壽險公司、再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公司、保險經紀人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的綜合性、多功能的保險公司。而幾年前由荷蘭銀行、荷蘭郵政銀行、荷蘭保險公司合并組成的ING,在1997年7月宣布出資22億美元收購美國依阿華公平保險公司(EIC)。1998年4月,美國萬國寶通銀行與美國著名的旅行者保險公司合并,1998年9月,瑞士蘇黎世保險集團與英美煙草公司合并。此外,再保險公司也出現多次合并,如慕尼黑再保險收購美國再保險公司、百慕大伙伴再保險公司收購法國S.A再保險公司,美國的通用再保險收購德國科隆再保險、瑞士再保險公司收購英國的M&G。再保險公司等。保險中介服務領域,也出現多宗收購包括美國怡安(AON)、英國的BAINHOGG、MINET及德國的JAUCH+HUBENER連串收購等。

世界保險業通過收購、兼并造就了保險巨頭,其特點是經營地域的跨國性、業務范圍的綜合性、管理運作的全球性,從而為其確立了競爭性的全球保險市場的主導地位,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保險公司難以抗衡。我國再保險公司目前只有中保再保險公司一家,可以說則剛起步,另外主要是從事原保險(直接保險)的公司,獨立保險經紀公司更是短缺。中資保險公司基本從事國內業務,而且主要是傳統業務,跨國經營幾乎是空白,更談不上從全球角度管理運作保險公司,再加上我國保險基本上只做原保險業務,再保險、保險經紀、風險管理、基金管理等業務開展時間短且很不成熟,業務范圍的綜合性也就難上加難。因而難怪美國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總裁會豪氣干云地說“如果中國放開市場,只需要五年,友邦保險便可占有市場60%的份額。”中資保險公司不僅未能在全球保險市場與保險業的跨國公司競爭,甚至在國內保險市場也難以與進入業內的跨國公司抗衡,前景的確不容樂觀。

三、金融業全能化經營趨勢與中國保險業

傳統全能銀行以德國為典型,美國、英國、日本及我國基本對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銀行、證券、信托、保險界限明顯,其目的主要是防范交叉經營引致的風險和全能經營導致的壟斷。但是進入90年代,除我國外,世界主要國家的金融業已基本打破業務界限,向交叉經營、全能經營發展,即一家金融公司可同時經營銀行、證券、信托、保險等業務。美國曾是最典型的實行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國家,而且通過1933年的銀行法《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確立了此制度。但美國在最近廢除了1933年銀行法,于1999年通過新銀行法《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提議終止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的分業

經營。世界金融業經營向全能化

轉變和發展,業務綜合化、多樣化的跨國金融公司將在任何國家和地區都能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其競爭力和經營實力遠非分業經營的專業化金融公司能比。我國金融業對于境內業務仍堅持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原則,但形勢逼人,遲早要向全能經營轉變,否則自縛手腳,難與世爭。鑒于中資保險公司家數少、規模小、國際化程度低,保險業務主要集中于境內業務、人民幣業務和原保險業務,綜合化經營程度不高,面對跨國金融公司的多功能金融服務競爭,的確有難敵之感。倘若我國金融業迫于形勢,放開經營,現有中資保險公司必受較大沖擊:一是來自其他國內中資金融公司實施交叉經營,對保險業介入,如90年代初交通銀行創建太平洋保險的先例;二是來自綜合化經營的外資金融機構向保險業的滲透。現有中資保險公司應密切關注此變局,以期及早應對。

四、金融電子化、網絡化與中國保險業

信息技術、電于商務和國際互聯網的發展,正在改造傳統的金融業,保險也不例外。1996年,全球網民不足4000萬,1998年即超過1億,1999年上半年已達1.6億,電子商務也隨之獲得爆炸性增長。而1999年末,IBM的研究表明:網絡對保險電子商務化的影響已不容忽視。1999年,全球不到3%的保險公司允許投保人使用互聯網或商業熱線服務以進行了解、咨詢、更改保單信息,但調查顯示,5年內即到2004年這個數目將上升到49%左右。另據美國獨立保險人協會估計,今后10年內,商業保險業務的31%和個人保險業務的37%將通過全球互聯網進行。1999年我國網民已達400萬,但僅占總人數的0.33%,遠低于美國40%左右的比例。然而金融電于化、網絡化對中國保險業的影響已開始顯現。

1997年11月28日中國保險信息網面向公眾開通運行,涉及到保險業的培訓、咨詢、銷售、投訴等內容。截止1999年6月,25家保險公司中絕大多數已在網上設立了自己的主頁,在網上介紹保險產品,解答保險疑問,通過電子郵件向網民提供咨詢服務。因而一改過去投保人被動接受宣傳的局面,使其能根據自身需要主動搜尋適合險種,并可通過網絡把意見及時反饋給保險公司,甚至可直接簽下保單。

而最近首家在中國注冊的中外合資企業網站朗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推出“網碟”、“網藥”后,將推出國內首家電子商務保險網站——“網險”(s)。“網險”實現了網上投保,實時核保,實時認證,在線支付。最終將實現通過互聯網進行投保、核保、理賠和給付。

不僅如此,各保險公司的企業管理也正大力推行電腦網絡化、數據處理電子化和辦公自動化。也就是說公司內部管理從文檔處理、數據發送、存儲、查詢、修改到承保、理賠、資金周轉、企業決策等各環節實行電腦化、網絡化。利用網絡對員工和人進行培訓,利用網絡與公司股東人、保險監督機構等進行信息交流。

因此網上買保險或保險公司網上營銷已形成趨勢,中國保險業理應將網上保險作為戰略性投資,網上市場份額和增長速度,將關系到保險公司的未來競爭力和生存能力。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每天24小時,全年365天不間斷的保險廣告、咨詢、銷售及索賠等在線服務,其成本優勢、效率優勢、跨時空優勢、信息優勢、迅速提高知名度的廣告優勢等,中國保險業界唯有正視,不可輕忽。

五、保險營銷與中國保險業

我國保險業的展業方式已漸由等客上門轉變為上門推銷,或者說已由守株待兔式轉變為坐地擺攤、陌生采訪、價格營銷、關系營銷等展業方式。這種轉變一般認為得益于1992年美國友邦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的營銷員在上海掀起的一股保險營銷旋風。1994年,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同意上海分公司進行保險營銷試點,其后保險營銷制度基本在全國推廣開來。保險營銷特別是壽險營銷,近來業績明顯,成就可觀,值得肯定。但我國保險業當前的營銷策略,大多是為全面擴充業務規模和應付不規范的業內競爭需要而進行,靠的是幾十萬營銷員去促銷直銷的人海戰術,形成的是保險營銷人員行銷一條腿走路的單一模式。我國目前的保險營銷只是處于低級階段,表現為:一是重視廣告、促銷而忽視整體營銷;二是對保險營銷人員重招聘和利誘,而忽視培訓和提高其整體素質;三是重關系營銷,輕視知識營銷;四是重營銷的形式,忽視服務營銷的真正內涵;五是重視險種的推廣,而忽視險種的不斷開拓創新;六是過分依賴個人、個人營銷,忽視其它形式的采用;七是重視原保險營銷,忽視再保險營銷,而原保險營銷又偏重于壽險營銷;八是重視保險的國內營銷,而忽視在國際范圍內開展保險營銷等。

面對國內保險市場的國際化和世界保險市場的全球化,中國保險業要在國內市場立穩腳跟,并在國際市場有所拓展,目前落后的保險營銷方式顯然滯后于中國保險業進一步展業的要求。有鑒于此,中國保險業已開始著手對現行的推銷手段與方法進行變革,如推行銀行,以期形成以銀行為主的業務網絡,以便充分利用銀行結算業務量大、網點多、信息網絡系統完善,客戶廣泛等優勢。再如試行網上銷售,爭取在以高新技術支撐的銷售領域不落伍或占據有利地位。這些改進預示一個方向,即中國保險業的營銷方式正開始新一輪變革,由上門推銷、關系營銷向真正的服務營銷、創新營銷、整體營銷等更高階段的營銷方式邁進,中國保險業的展業也必將從以營銷業務員直接推銷方式為主轉變為以保險人間接推銷為主,中資保險公司的營銷也將以公司的優質服務、創新能力、培訓、人力資源、品牌形象、消費者滿意程度等作為在國內、國際展業的基礎,以確保中國保險業在國內、國際的持久競爭力。

六、產權改革與中國保險業

世界各國保險產權組織形式大致有:保險股份公司、共同保險公司、相互保險公司、勞合社、相互保險社、自保公司等,其中保險股份公司是保險組織的主要形式。保險股份公司由其股東承擔每個被保險人轉移的風險。在美國,保險股份公司大約占財產及責任保險業務的2/3,并且經營人身保險的機構大約90%為股份保險公司。在英國,股份保險公司也占據該國大部分市場份額,互助性業務并不多,而勞合社主要以承保水隨和航空險著稱。在日本,23家經營財產保險的公司中有21家采取保險股份公司的形式,其雖有國營保險,但主要是社會保險、產業保險,盈利保險和相互保險則由民營。在新加坡和香港,股份制性質的外資保險公司起主要作用。保險股份公司一般財力雄厚,有益于業務擴展,風險分散比較廣泛,經營更安全,對被保險人的保障性較強。在歐美發達國家的保險公司中,業績優良、實力超群、業務拓展廣泛、處于優勢地位的保險股份公司,一般是上市公司。成為上市公司,往往是許多保險股份公司的努力方向。因為上市的保險公司知名度高,容易為社會認可,資本來源更是多樣化,資本擴張和重組較易,公司的運作較規范,財務狀況須向社會公開,對被保險人更有保障。如今的保險業,各國都在普遍減少或取消保險市場準入的障礙,而且普遍放松保險管制,上市公司因有市場機制規范,監督保險企業的業務經營,從而在結合了行業監督和市場監督的有利條件下確保了其經營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因而可真正做到維護和保障被保險人、投保人以及資本投資者、債權投資者的權益。

至1999年底,我國保險公司共26家,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3家,有限責任公司6家,股份有限公司8家,外資保險公司分公司9家。從家數看,股份性質的公司明顯占優;但從業務看就不同了,在國內財產保險市場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保財產)保持著80%的市場份額,在國內壽險市場上,1998年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仍占據77%的市場份額,而再保險業務更是為中保再保險一家100%壟斷。很顯然,我國保險公司是以3家國有保險公司為主,而不是以股份公司為主,市場競爭屬國有壟斷競爭型。我國的股份制保險公司普遍開設時間晚,多數只有幾年歷史,資本金、業務量均較小,在國有壟斷競爭型市場格局下,努力的方向有兩個,一是爭取上市,二是跟外資公司合資或讓其參股。在中國保險業競爭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政府監管法治化、經營方式集約化、從業人員企業化,行業發展國際化的情況下,新興股份制保險公司上市或籍外資增強自己的市場競爭地位的辦法,必將奏效。3家國有保險公司何去何從?只有進行產權改革,真正通過股份制改造的方式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以便徹底根治目前的官商病:重承保、輕投資,重展業、輕理賠,重保費、輕效益,重規模、輕管理,重形式、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