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給付風險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0 02:28:00

導語:養老金給付風險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養老金給付風險分析論文

1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給付風險狀況

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給付是整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其他技術歷程的晴雨表,它能反映出制度設計的合理性和其他技術操作環節的嚴密性。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給付風險可以分為制度風險和管理風險兩類。制度風險是由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規定所導致的養老金給付與預期目標不一致的風險。管理風險是指社會養老保險在給付環節所產生的風險,由管理不完善和管理缺乏效率而引起。

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給付的制度風險在實際的操作中主要體現為:①我國養老金替代率實際運行約為80%左右,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制度設計的替代率偏高,這導致基金給付總額相對偏大,產生高于預期替代水平的給付風險;②退休年齡規定偏低,“低齡退休”現象普遍,與之相反的是人口預期壽命延長趨勢,因此產生高于預期支付的給付風險;③行業提前退休,產生制度設計未預期到的給付風險;④在“地方統籌、地方管理”的基礎上,部分地區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未能及時足額發放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存在拖欠情況;⑤由于社會養老保險金隨物價或工資增長率的指數調整機制的缺乏和不完善情況,導致長期處于缺乏彈性的較高位給付水平。

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給付的管理風險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主要體現為:①由于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識別能力有限,許多地區出現了不遵循給付原則的欺騙性申請、“死者”領取養老金、“企業欺騙性冒領”等各種道德風險現象;②管理系統缺少效率,不能保證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及時足額發放,同時還存在錯付情形;③由于受地方主義的相關制度規定影響,社會養老保險金未能做到隨勞動力的合理配置流動而正常轉入或轉出,使勞動者在未來退休時領取基本養老金困難重重。

2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給付風險因素分析

2.1人口老齡化問題

與發達國家在“先富后老”的情況下遭遇人口老齡化問題相比,我國則是“未富先老”,在經濟發展還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而且速度很快。這對我國的養老保險給付產生了巨大沖擊:離退休職工人數和職工總數的比值不斷上升,對養老金的需求越來越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負擔越來越重。且養老金給付需求的增長速度快于經濟發展速度,對企業和國家財政都產生了越來越難以承受的繳費負擔,還進一步影響和阻礙經濟的發展速度。

2.2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擴面征繳困難、征繳率較低

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征繳并未能實現“應保盡保”、“應收盡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繳率普遍較低。有相當部分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等非公有制單位及其從業人員游離于養老保險之外。且擴面征繳方面的法律法規尚待健全完善,對不按要求參加社會保險和惡意拖欠保險費的企業和個人,執法力度也應加強,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擴面征繳的質量還要付出巨大努力。

從管理角度來看,產生社會養老保險給付風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不對稱誘發的道德風險分析。

盡管社會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已經逐步實行網絡化管理,但卻無法完全及時掌握退休職工真實情況,在很多方面還存在信息掌握不完全或者獲取信息滯后的狀況:①退休職工已經死亡,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并未及時獲取信息,可能存在“信息時滯”,在一段時間內有可能發生由別人代領現象;②個別企業虛報退休職工名單,多報人數,致使不受保障的人員非法獲利;③提前退休誘發的道德風險:行業部門通過虛報提前退休職工的年齡,將未達到退休年齡規定的職工納入退休計劃。

(2)管理缺乏效率誘發的風險分析。

由于面臨著預算約束和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給付管理一方面是缺乏高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統,另一方面,經辦人員工作積極性和服務意識不強。目前僅上海等部分城市已建立高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統,在提高社會保障基金的征繳水平、支付效率等環節產生了重大作用。其他更多地區卻并未真正建立起這種對勞動者集工作記錄、基金管理、養老服務于一身的信息系統,反映在給付環節上就是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不能及時到位和發生錯付情形。另外,經辦人員的工作效率低、服務意識差及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也是產生管理風險的因素之一。

(3)地方主義誘發的道德風險分析。

勞動力流動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途徑。可是在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的過程中,由

于地方主義作祟,卻未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更不要說起到促進勞動力資源合理流動的作用。地方主義傾向致使勞動者的繳費收入不能隨勞動力流動而順利、及時地轉入或轉出,影響勞動者未來退休金的領取,因此產生未來的給付風險。

3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給付風險的防范措施建議

(1)完善養老金給付制度,嚴格養老保險統籌項目,逐步統一給付標準。加強養老金的征繳管理,以及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管理,加強監督,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將養老保險基金納入國家預算管理,編制社會保障預算。

(2)立足保障基本需要,切實降低養老金替代率。我國現行的養老金替代率遠遠高于發達國家40─50%左右的平均替代率。國際社會保障協會在最低社會保障標準的國際公約中指出,一個人繳費30年,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相當于繳費工資的40%。給付標準與國力的不協調違背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低標準,廣覆蓋”的原則,增加了財政的壓力,也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可將替代率定為養老金與當地社會平均工資之比,適當考慮物價指數,有效地控制養老金增長速度,做到退休人員養老給付的絕對值不減或有所增長的基礎上,使其與社會平均工資之比穩步下調,實現養老金替代率的逐步下降。

(3)調整養老保險金的支付年齡,嚴格領取養老保險金的條件。面對人口老齡化,大多數國家都選擇了提高退休年齡的做法。而根據測算,我國退休年齡每延長1年,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因此,適當調整退休年齡的做法值得我國借鑒,有利于降低贍養比、減輕養老保險金支付壓力。但在延長退休年齡的具體方案實施中,應該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有計劃地分步驟進行。嚴格養老金的領取條件,可以通過調查退休或已提前退休人員的生活狀況,對繼續就業或就業收入超過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應停發養老金,并繼續繳納養老保險費,并且應嚴格審核統籌項目給付基數,建立基金給付的制約機制。

(4)逐步統籌協調區域之間養老金給付標準,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促進勞動力的合理配置與區域流動。由于地區差異性,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要實現區域之間養老金給付的統籌協調,有大量的現實問題需要解決,但在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和人才的流動逐步加大的情況下,勢必促使其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于控制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道德風險和管理低效率、地方主義等管理風險,還得要從制度環境著手,提高技術手段,增強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珍,孫永勇,張昭華.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體制選擇——以國際比較為基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詹偉哉.社會保險基金財務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摘要:由于人口老齡化、提前退休、養老金替代率過高等社會養老保險的制度性因素以及基金管理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地方主義等問題,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給付風險日益凸現,且有逐年擴大的趨勢。分析成因、探討防范及改善對策措施是當務之急。

關鍵詞:養老金;給付風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