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養老保險金征繳難的博弈分析及其應對方針

時間:2022-04-12 04:45:00

導語:小議養老保險金征繳難的博弈分析及其應對方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養老保險金征繳難的博弈分析及其應對方針

養老保險是國家和社會依據一定的法律法規為保障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我國現行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是“統賬結合”的部分積累制,即基本養老保險金分為“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其中“統籌賬戶”由企業按不高于工資總額20%的比例交納,仍沿用現收現付模式;“個人賬戶”由職工按本人繳費工資的8%交納,實行長期積累。“統籌賬戶”體現了社會成員橫向之間的收入調劑和風險分擔,“個人賬戶”則體現了職工一生收入的縱向調劑和風險分擔。但是多年來各地實際運行情況表明,相當一部分地區沒有實現預期的積累目標,甚至出現收不抵支的情況,個別地區情況相當嚴重,養老金缺口在不斷擴大,拖欠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現象時有發生。

養老保險基金缺口的直接表現是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籌資困難,該繳的不繳,該收的收不上來。換言之,企業不愿繳納基本養老保險金,有的企業故意隱瞞工資總額,少繳統籌基金;有的企業轉移銀行賬戶,故意拖欠不繳等等。據資料顯示,參加養老保險統籌的企業,一方面,有30%的工資總額未計在應繳的基數內;另一方面,養老保險基金欠繳金額逐年擴大,1998年企業累計欠繳基本養老保險費318億元,1999年達到388億元,到2000年6月底已達414億元,其中欠費千萬元以上的企業215戶,欠費額63.4億元。由于欠繳導致收繳率逐年下降,1992年全國收繳率為95.7%,1993年降為92.4%,1994年降為90.5%,1996年為87%,1998年為89%,1999年上半年為87.6%,2000年,也只有90%,2002年雖然加大了力度,但征繳率也只有90.3%。應收的養老保險費不能及時到位,使原本脆弱的養老保險基金雪上加霜。總的來看,統賬結合制度近幾年的實踐基本上處于收不抵支—費率上升—收繳率下降—費率再上調—仍然收不抵支的惡性循環狀態。不能否認,部分企業由于經營狀況惡化而無力繳納保費,但要想搞清楚這種大面積拖欠背后的原因,應該從現行體制設置中的博弈困境入手去分析

一、我國養老保險金收繳困境的博弈分析

由于制度本身是利益主體在一系列的博弈過程中形成的,而制度在形成后又成為約束各利益主體的規則。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實際上是政府和企業、企業和企業之間博弈的一種契約安排,養老保險基金征繳中存在的大量企業逃費行為其根源在于制度安排本身處于一種非均衡的狀態。在這種制度安排中,政府在和企業的博弈時把本應由自己負擔的成本全部轉嫁給企業和個人,從而使自己成為這一博弈中的“免費搭乘者”,導致現行制度安排處于一種非均衡狀態。現在我們從博弈論的角度來分析現行制度安排中的各利益主體的博弈行為。

1.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博弈。企業和政府應作為具有理性的個體參與博弈,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博弈模型如下:

局中人:政府、企業

策略:政府(負擔,不負擔);企業(繳納,不繳納)

支付矩陣:

在這個博弈中,如果政府和企業都決定負擔一部分舊制度的遺留成本,那么新的制度便能建立起來。假設這部分成本共有16個單位,其中政府和企業各負擔8個單位,而新制度建立后其總收益為20,其中雙方各得到10個單位,那么凈盡收益為4,或每方都得到2個單位的收益(見左上角)。如果只有一方決定負擔,則所有成本將完全由該方承擔,該方凈損失6個單位成本,另一方將無成本地受益因而獲得凈收益10(見表右上角和左下角)。如果雙方都不負擔,那么新的養老保險制度就不能建立,則成本和收益都為零(見右下角)。

企業是基于以下兩個假設來決定是否繳納養老金的:(1)政府決定負擔;(2)政府決定不負擔。可以看出,如果政府作出積極的決定,企業就有作出消極決定的動機,因為那樣會使其凈收益從2提高到10,如果政府作出消極決定,企業也會這樣做,他們的凈收益從–6上升到0。如果政府和企業作為理性人都追求個人收益最大化,希望自己成為對方列車上的“免費搭乘者”,但同時都拒絕為別人搭乘,那么結果是每個人都得到0收益,相對于雙方都合作的(2,2)結局來說這并不是理性的選擇,這樣就形成了“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的矛盾即養老保險制度中政府和企業之間博弈的“囚徒困境”。

可見,不管政府作出何種的決策,作為理性人的企業都會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希望自己成為政府列車上的“免費搭乘者”,這是企業在與政府的博弈過程中做出的理性決策,即選擇逃費而非積極地繳納養老保險金。

2.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博弈。具有理性的企業在作出是否繳納的決策時,不僅考慮政府的行動選擇,而且也會考慮和其他企業之間的策略互動,所以在企業之間也存在博弈。分析這種博弈的前提條件:(1)剔除政府影響,僅有企業參與;(2)企業處于相對平等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博弈模型如下:

局中人:企業甲,企業乙

策略:企業甲(繳納,不繳納);企業乙(繳納,不繳納)

支付矩陣:

在這個博弈中,如果兩個企業都決定負擔一部分舊體制遺留的債務,則新制度能建立起來。假設總成本6個單位,每一方承擔3個單位,總收益為8個單位,每一方得到4個單位,那么凈收益為2或每方都得到1個單位的收益(見左上角)。如果只有一方決定負擔,則所有成本將完全由該方承擔,該方凈損失2個單位,另一方就無成本地受益,因而獲得凈收益4(見表右上角和左下角)。如果雙方都不負擔,新的制度就不能建立,則成本和收益都為0(見右下角)。

與前面的政府和企業間的博弈一樣,企業甲和乙都將根據對方的決定來選擇自己的策略,同時也都希望成為對方列車上的“免費搭乘者”,卻拒絕為別人搭乘,所以最終的結果也是雙方都作出消極的決定,即雙方都選擇不繳納,得到(0,0)的結果,相對于雙方合作的(1,1)結果來說,這也并不是理性的選擇,這樣就形成了企業和企業之間博弈的“囚徒困境”。

所以,目前我國的現狀是無力繳納的企業不交,而有能力繳納的也在拖欠觀望,其最終結果是使目前的養老保險制度陷入融資困境,導致我國養老保險金的籌資困難。

二、改變我國養老保險金收繳困難的博弈分析

前面我們分析了養老保險金籌集過程中的兩個博弈模型,政府如何通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改變當前我國養老保險金收繳困難的現狀,需要從政府和企業兩者的另一個混合策略納什均衡博弈入手來進行,這個博弈過程的參與人包括政府(或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企業,其中政府的純戰略選擇是檢查或不檢查,企業的純戰略選擇是逃費或不逃費。博弈模型如下:

局中人:政府、企業

策略:政府(檢查,不檢查);企業(逃費,不逃費)

支付矩陣:

在這個混合策略納什均衡中,a是企業應繳納的養老保險金,C是政府的檢查成本,F是對不繳納養老保險金企業的罰款。我們假設是C值小于a+F之和,在這個假設條件下,我們來試求解混合戰略納什均衡。假設x代表政府檢查的概率,y代表企業逃費的概率,給定y,政府選擇檢查(x=1)和不檢查(x=0)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QG(1,y)=(a-C+F)y+(a-C)(1-y)=yF+a-C

QG(0,y)=0y+a(1-y)=a(1-y)

解QG(1,y)=QG(0,y),得出:y*=C/a+F

即如果企業逃費的概率小于C/a+F,政府部門的最優選擇是不檢查;如果企業逃費的概率大于C/a+F,政府部門的最優選擇是檢查;如果企業逃費的概率大于C/a+F,政府部門隨機選擇檢查或是不檢查。

同理,現在我們給定x,企業選擇逃費和不逃費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QP(x,1)=-(a+F)x+0(1-x)=-(a+F)x

QP(x,0)=-ax+(-a)(1-x)=-a

解QP(x,1)=QP(x,0),得出:x*=a/(a+F)

即:如果政府部門檢查的概率小于a/(a+F),企業的最優選擇是逃費;如果政府部門檢查的概率大于a/(a+F),企業的最優選擇是不逃費,即繳費;如果政府部門檢查的概率等于a/(a+F),企業隨即的選擇逃費或不逃費。

因此,這個博弈過程中的混合戰略納什均衡是:x*=a/(a+F),y*=C/a+F,即政府部門以a/(a+F)的概率選擇檢查,企業以C/a+F的概率選擇逃費。這個均衡的另一個可能解釋是,經濟中有許多各企業繳費者,其中有C/a+F比例的企業選擇逃費,{1-(C/a+F)}比例的企業選擇不逃費,而政府部門隨機的檢查a/(a+F)比例的企業繳費情況。由上述博弈過程中的混合戰略納什均衡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對企業逃費行為的懲罰越重,應繳的費用越多,企業逃費的概率越小。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下結論:

1.完善社會保障立法,建立相應的養老保險金征繳監察體制。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完整的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在具體的養老保險金的征繳過程中,無法可依或無明確的法律法規可依的現象隨處可見。

2.對我國企業按經營效益進行分類,按不同的類別分別征收養老保險金,能者多征繳,弱者少征繳。不可否認,當前我國部分企業確實存在由于經營狀況惡化而無力繳納保費,但在不繳、欠繳的企業中仍不乏經營效益很好、惡意逃費的企業,而這部分企業本來是應該承擔養老保險金缺口的相當責任的。

3.積極研究探索低效虧損企業的繳費問題。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籌資不足的問題,客觀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量低效虧損企業的存在。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深化企業改革,轉換經營機制,盡快扭轉虧損局面。同時,政府要加大行政干預力度,狠抓基本養老保險金的清欠,對拖欠大戶實行輿論監督,實施公開曝光制度;對經營情況差、無力繳納養老保險金及其他經營費用的企業,應考慮拍賣資產予以償還,或以破產的方式實行優勝劣汰。破產企業在進行資產清算時,要補足欠繳的社會保險費,政策性虧損企業應由政府采取適當措施解決。通過以上措施,努力使拖欠的基本養老保險金規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4.加大對不繳納企業的懲罰力度。在我國的養老保險金征繳過程中,不僅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監督體制,而且存在著即使發現部分企業的不繳、欠繳保費的行為,政府部門也聽之任之,沒有相應的處罰措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企業逃費的積極性。由以上混合戰略納什均衡我們可以看出,加大懲罰金額,即F值,會有效的降低企業逃費的概率。因此,建立一定的養老保險金征繳過程中的處罰條例,對養老保險金的有效征繳關系重大。比如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對欠費企業及其領導在評優、出國考察、資信評級、優惠政策、工商年檢、勞動監察等方面加大制約力度,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征繳率。

以上只是從養老保險金征繳過程中政府主體與企業主體的博弈過程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但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當前面臨的養老保險金征繳的困境并不是由單方面的因素引起,其中涉及到歷史遺留和當前體制安排等各方面的問題。因此,徹底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并不僅僅在于政府,更需要政府、企業、個人三方的共同努力,相信在政府扶持、企業支持、個人積極響應的前提下,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會穩步前進,養老保險金的征繳會一帆風順。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施錫銓.博弈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3]孫祁祥.“空賬”與轉軌成本-中國養老保險體制改革的效應分析[J].經濟研究,2001,(5).

[4]陸解芬.加強養老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確保社會保險費征繳[J].財會研究,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