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險制度選擇

時間:2022-03-23 10:28:27

導語: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險制度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險制度選擇

摘要:養老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險中的重要環節,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保障。養老保險政策方向跟我國老齡人口變化情況緊密相關。分析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變化趨勢,提出了養老保險體制創新的途徑。

關鍵詞:老齡化;經濟效應;養老保險

1人口老齡化的表現

我國人口老齡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我國新生兒出生率低于人口死亡數量,未來我國將會有更加沉重的養老負擔,社會經濟負擔將不斷加重。2020年老齡人口比例將超過13%,2030年老齡人口比例將超過18%。二是人口老齡化有階段性。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是老齡化現象的直接原因。三是老齡化在城鄉地域分布并不均衡。農村鄉鎮老齡化問題最為嚴重,老齡人口占比偏大。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是按年份統計得出的,在2008年前我國老齡化趨勢比較平穩,處于緩慢增長的趨勢。2008—2015年,老齡化人口數量增長較快。預計2018年后,老齡化人口數量將高速增長。隨著各種養老保險及輔助政策實施,在2035年后,我國老齡化人口數量將逐漸放緩。老齡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對社會發展有一定影響。因此,要完善養老保險制度,以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

2老齡化的經濟影響

2.1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勢必導致適齡勞動人口比重下降,造成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口老齡化的另一個結果是勞動力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勞動力中年輕人比重逐漸下降,年長者比重上升,這必將導致勞動生產率降低,造成我國勞動參與率的下降[1]。“人口紅利”推動了中國社會經濟長期增長。計劃生育政策提出后,隨著時間推移,人口老齡化進程使“人口紅利”時代即將終結。在生產資料和技術條件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貧乏的勞動力供給會造成一部分生產資料和技術設備閑置,從而影響社會生產活動正常運轉,進而影響中國經濟發展[2]。2.2人口老齡化對社會分配的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程,養老問題愈演愈烈。在社會分配方面,老年人生活費支出大約是未成年兒童的2倍左右。老年人口增加,社會分配將增加老年人的供養性開支。退休人口快速增加,導致社會保障費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大幅提高,在職人員感到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和醫療費用壓力過大[3]。當前社會輿論出現“兩代人之間究竟誰養活誰”等說法,反映出我國社會矛盾的這一特點。2.3人口老齡化對消費、儲蓄傾向的影響。不同年齡的人群有不同的消費偏好及儲蓄傾向。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勢必會引起社會消費與儲蓄比例的波動,從而對經濟產生影響。按照生命周期理論,人口老齡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會使得整個社會的消費傾向增加,儲蓄傾向降低。雖然我國老年人口不斷增加,但在5~10年內養老金由現付制向部分或完全積累制轉變,將會促進個人儲蓄傾向的增長。從“人口紅利”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來看,老齡人口比例增加的影響仍保持在一定范圍內[4]。

3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3.1養老保險基金增值保值比較困難。對于養老保險基金的使用、投資方向以及數量,我國要求比較嚴格。養老保險基金一般只投向于風險較低的方向,例如購買國債等。這導致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面很窄,增值空間比較小,收益率較低[5]。3.2養老保險制度統籌層次比較低。各地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相應制度進行重新設計,導致我國有很多養老保險制度統籌方案,沒有統一的統籌層次,相關制度存在很大不同。3.3不同地區養老保險覆蓋面不同。養老保險一直沒有達到全民覆蓋的理想狀態。根據我國基本人口數據來測算,要實現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增加,參保人數需達9億人以上。截至2018年,我國參保人數沒有達到這個指標。同時,地區差異也比較明顯。2018年,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在不同省份存在不同。覆蓋率最高的是北京,超過90%;最低的是吉林,覆蓋率沒有達到50%。不同地區存在差異,擴大了養老保險覆蓋面政策上的差異。社會養老覆蓋面也因階層不同而存在不同,公務員養老保險遠超于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不完善,城市執行的“個人繳納、集體補助、政策扶持”模式在農村無法進行普及。

4養老保險制度創新途徑

4.1提高退休年齡,擴大保險范圍。當前養老基金壓力逐漸變大,應該適當延長部分人的退休年齡,讓老齡化問題得到緩解。可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調整法定退休年齡。我國現執行男職工退休年齡60周歲、女職工退休年齡55歲的政策,特殊工種可以提前5年退休。可以根據不同工種、不同手段,適當增加退休年齡,例如初步定為男性職工提高到65歲、女性職工提高到60歲。隨著退休年齡延后,養老基金累計模式也要發生改變。發揮政府協調職能,適當對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針對養老基金自身特點,對事權、財權明確劃分。養老保險要根據地方民生經濟的特點,符合當地民眾的要求。提升養老保險工作效率,改善其功能。增加社會保險,改進養老保險管理方案。社會保險需要嚴格監督,確保制度有效落地。擴大養老保險范圍主要針對的是農村養老問題。當前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較為嚴重,要讓農村老年人享有養老保險帶來的福利。養老保險制度需要實現城鄉一體化,對農村養老保險嚴格審查監督,讓城鄉老年人享有同樣的養老保險福利。擴大養老保險范圍,讓城市農民工及沒有養老保險的社會職工擁有養老保險。4.2發揮養老保險基金的作用。首先,要不斷加大養老保險基金投入,對養老金賬戶空賬、壞賬的情況,要及時制止和減免,實現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功能。其次,要制定個人賬戶計劃和保障制度,保障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額度比例。明確標準,嚴格監管,明確劃分資金來源,實現養老基金保值增值功能,讓養老保險基金有抵御風險的能力。再次,要創新養老保險體制。政府部門要嚴格監管,指引正確的方向,保證養老保險創新合法、合理,讓養老保險體制能夠高效運行。最后,引入市場機制,讓第三方保險基金、機構參與到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中,促進養老保險基金增值保值。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引導第三方機構配合,擴大養老保險的融資渠道。適當放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方向。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方向不明確且收益率較低,是因為我國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種類和數量都有嚴格限制,增值空間有限。應適當放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方向,以多元化的投資使其穩定增值。4.3完善養老保險監管制度。實現監管體系多層次化和獨立化。為保證養老保險體制順利執行,應借鑒國外養老保險監督體制經驗,建立全面的養老保險體系。創新養老保險制度,穩健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在養老服務方面,逐漸提升服務質量,配備專業服務人員,提高服務人員專業技能,采取科學化管理。對于養老服務所需要的資金,要引入社會資金,拓寬資金來源渠道,讓民營企業加入養老服務中。建立養老保險工作體系,提升原有養老服務的質量。

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系統,集中管理。加強立法,建立全國聯網的社會保險系統。取消現行的社保號碼,改由用個人身份證作為唯一登記號碼,永不變更。根據身份證號碼為每個國民建立社會保險檔案。設置公開網站,公民可以通過網站查詢社會保險費的交納明細及個人賬戶資金明細。

參考文獻:

[1]楊思琦,曾益.完善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繳的對策建議———基于基金可持續視角[J].勞動保障世界,2019(11):22,25.

[2]金昱茜.德國法定養老保險精算制度的法律保障的經驗與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2):46-54.

[3]房連泉.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三種改革路徑及利弊分析[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8-16.

[4]張威超.從全國統籌到全國統籌新時期:1949年以來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層次變遷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3):19-23.

[5]陳利鋒,鐘玉婷.人口老齡化對積極財政政策有效性的影響———兼析延遲退休的宏觀經濟效應[J].西部論壇,2019(3):36-46.

作者:閆一凡 呂向一 單位:大連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