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觀中重要觀點的思考

時間:2022-06-13 04:14:09

導語:道德教育觀中重要觀點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教育觀中重要觀點的思考

一、道德構成的三個部分

在杜威的觀點中,始終認為道德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十分廣泛的概念。而要正確地理解并實施道德教育,必須搞清楚道德這個重要的范疇。如果把道德理解的過于狹隘,就必然在道德教育中產生種種問題。杜威認為,“所謂道德,潛在地包括我們的一切行為……”“凡是能闡明社會構成的事實,凡是能增加社會資源的能力的培養,都是道德”,“道德有三個部分:知識、感情和能力”。從杜威對道德范疇的解析中,我們應當清楚的認識到道德作為一個理性的概念它至少是包含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三個方面在內的,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共同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道德概念的框架,這就要求我們在道德教育中,必須從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的培養等至少三個方面來進行,才是科學而合理的,任何割裂三者關系而單獨進行的道德教育的行為都是對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曲解。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道德教育更加傾向于道德認識的灌輸,即把道德教育理解或執行為一種科學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道德情感的培養和道德能力的提升,從而造成了目前許多人“懂道理”卻不實施的現狀,許多人都對道德原理、道德規范耳熟能詳,卻在自己的行動中“失憶”,有相當部分的人講起道理來一套又一套,道貌岸然,實際生活中卻齷齪之事做盡。所以,道德認知只是道德的基礎,良好的道德認知并不意味著道德素質高。道德情感是道德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如果說道德認知僅僅是以道德觀念的養成、道德知識的學習的話,那么道德情感則是培養社會成員從善、向善的美好情感和價值取向。道德情感是連接道德認知和道德能力的中間環節,沒有道德情感,沒有人們對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就會使得人們失去道德實施的動力。道德、道德教育不能局限于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還要回歸到實踐中。道德能力是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的歸宿,淵博的道德知識和豐富的道德情感最終要轉化為道德能力,從而實現道德的目的。在做中學,要培養社會成員的道德行為能力,這樣才能使得道德教育完整而有意義。上面的分析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道德認知是基礎,沒有道德理念的深入人心,一切道德教育都是空洞不實的,都是沒有實際內容的空談;道德情感的培養是道德教育的生命線,不斷培養人們從善、向善的感情,人們才會有將道德理念付諸實際的勇氣;道德能力是道德教育的歸宿,一切道德教育的目的都是為了教育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所以,在我們的道德教育中,要更加注意培養人們的道德情感,鼓勵、引導人們不斷實踐。當前一些地方興起國學熱、公益潮、志愿風等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使得其不再是曇花一現。

二、道德過程與教育過程的同一性

杜威認為,道德的過程和教育的過程是同一的。“因為道德的過程就是經驗不斷從壞經驗轉變為好經驗的過程,所以,教育的過程和道德過程是完全一致的”。在杜威看來,生長自身才是道德的唯一目的。對于一個人來說,在他的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過程中,一種道德行為和另一種道德行為是不間斷的。道德教育無處不在或者說道德教育的機會無處不在。所以,我們強調道德就是生活,道德教育就成為社會進步的最有效的手段。道德過程與教育過程的同一性恰恰說明單純的道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單純的道德教育很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道德的過程是道德主體的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也是指引人不斷向善的過程;就是培養一個有道德的人的過程,培養公民向善、從善的過程。道德的過程某種程度上講就是道德教育的過程。教育的過程則是社會對其成員培養,并使之成為其所需的過程,它既包含了知識的傳授與傳遞,也包含了一個社會成員成人的過程。我們強調二者的一致性并不在于模糊道德教育的外延,從而使其無所不含,而在于突出道德教育是無處不在的。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道德教育往往被看作是教育和行政部門的任務。必須不斷加強道德教育主體的能動性,要堅定不移地執行全員育人的理念,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育人的積極性,增強德育的實效性。道德的過程與教育的過程的同一性要求我們的道德教育要走進生活,教育本身就應該是一種美好生活的縮影。道德教育源于現實生活,又要回到現實生活,道德教育既要走進受教育者的生活,也要走進教育者自身的生活,從現實生活發展的條件和根據中提出道德教育的一系列問題。道德教育就應該在這種美好的生活過程中,不斷增長教育對象的道德經驗,而不是僅僅依靠教育或行政部門通過語言符號或其他固定的形式來傳授知識,它必須與受教育者的生活密切聯系起來,任何與受教育者生活脫節的道德教育必將是呆板而缺乏升級的教育,很難有真正的實效。道德教育要適應并密切關注多元而變化的生活。另外,也要注意道德教育的連續性,道德的過程與教育過程的同一性,恰好說明了,道德教育是一個持續而不斷的過程。

三、學校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問題是關于知識和行為的關系

關于知識和行為的關系是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對范疇。杜威這一觀點的提出緣起于杜威關于“道德知識”和“關于道德的知識”的解析。杜威認為,在自己的教育著作背后存在著一個思想,這就是抽象的知和行的學說。杜威認為,在道德教育中,應該把“道德知識”和“關于道德的知識”區分開來。在道德教育上,杜威反對將知識和行為分離開來的做法,認為兩者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他認為在道德教育中,把知識和行為統一起來的基礎在于一個認識,那就是,道德知識的特性在于它表現在人的理智行動之中。也即,道德知識如果脫離人的理智行為實質上就不能成為真正的道德知識。真正的道德知識的最大特性在于它表現于人的理智行動之中,同時,真正的道德知識也是人的理智行為所產生的結果。當然,并不是所有知識都是道德知識。因為,道德知識的特性表明,道德知識表現于人的理智行為之中,并最終成為理智行為的結果。很顯然,哪些不是來源于人的理智行為的知識和不能使人產生理智行為的知識不屬于道德知識。可見,道德知識不僅能使人將理論付諸于實踐,而且能使人做出理智行為。道德知識不是空洞而抽象的理論而是真正有用的、具體的知識。與道德知識相對應的是關于道德的知識。關于道德的知識確切地說應該是對道德知識的極端化,異化和表面化,它是一種死板的、教條的、機械的規定。關于道德的知識往往會使道德成為一種死板而教條的慣例,使人失去理智的判斷和行為。這些關于道德的知識,只會指引人在實際活動中簡單而偏執地傳授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并使之成為教條,難以改善人們的行為。

在道德教育上不斷出現誤解的根源就在于不能正確區分“道德知識”和“關于道德的知識”。道德知識的傳授并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也不能代替真正的道德教育。抽象地談論道德教育,或簡單地僅僅作為知識傳授的道德教育與真正的道德教育是背道而馳的。道德教育的關鍵就在于人的行為的改善,不以改善人的行為的任何的道德教育都是無益和虛偽的。道德教育的關鍵就在于知識和行為的完美結合,當知識轉化為行為時,就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沒有轉化為理智行為的道德知識的傳授,對于道德教育而言是不成功的。所以,這就告訴我們,道德教育某種意義上更注重行為,注重結果。總之,杜威關于道德教育的思想里,我們還有很多需要探究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同我們的道德教育實際結合起來,去指導我們的道德教育的實踐,這才是有意義的。

作者:牛曉琴單位:晉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