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干部道德建設論文
時間:2022-01-26 10:09:14
導語:加強干部道德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當前黨員干部道德品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作為一種文化心理現象,總是要受到特定時代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和影響。只有將其置于當今世情、國情和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作深層透視,才能真正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
(一)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關鍵時期,社會變革帶來的一系列深刻變化在客觀上給黨員干部道德品行產生了較大影響面對市場經濟帶來的沖擊與影響,有的黨員以老眼光看待新問題,對許多現象常因價值標準不同而作出相反的評價,因而憂心忡忡于社風、黨風日下;有的黨員在工作生活的一些領域,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傳統道德觀念起著支配作用,而在另一些領域特別是經濟領域,市場經濟下形成的一些新思想新觀念又漸居主導地位,因而常常陷入新舊道德觀念相互沖突與矛盾的困惑之中。有的黨員則不加辨別地完全背離了傳統的道德觀念,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以極端利己主義的價值取向引領一切,特別是有的經不住金錢、權力和美色的誘惑,拋棄了黨性原則,扭曲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了黨和人民的罪人。因此,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如何在利益多元的情況下,引導黨員樹立符合黨性原則和時代特征的義利觀,賦予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共產主義道德以新的時代內涵,是黨員道德建設面臨的重大問題。
(二)道德教育科學性的欠缺及黨員隊伍中屢屢發生的不道德現象,大大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成效一是存有脫離思想實際的傾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的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2](P138)如果忽視這種多樣化和差異性,道德教育的成效必然大打折扣。二是重理論灌輸、道德說教,輕素質提升、行為養成,其結果必然是知行脫節,在解釋現實問題、解決黨員干部道德價值觀沖突面前蒼白無力。三是存在著“拔高”道德水準的極端化現象,無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現實和黨員的認知覺悟水平,把道德教育“神圣化”,實際上造成了道德虛無現象的產生。同時,黨內仍然存在的一些不道德現象特別是比較嚴重的貪污腐敗現象,更是極大地降低甚至抵消了道德教育的效果。特別是一些被懲處的官員,似乎是“一夜之間”由人民的公仆變成了黨和人民的罪人,從“神”到“鬼”的強烈反差使有的黨員發出了“還能相信誰”的感慨,有的甚至認為現在黨內已經沒有“真事”,雖然認識有失偏頗,但產生這種認識的原因值得我們反思。
(三)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蝕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落后思想相互交織,侵蝕著黨員干部的思想一方面,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強勢地位,向發展中國家推銷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在接受西方先進文化因素的同時,一些腐朽的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自然成為一些黨員干部追逐的時尚,進而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各種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觀念也沉渣泛起。個別黨員干部面對惡俗化的思想文化不但不制止、不抵制,反而參與其中、樂此不疲,少數黨員干部甚至善惡顛倒、美丑不分,私欲、貪欲、情欲、官欲惡性膨脹,等等。當問及黨員對這些現象的看法時,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現在的社會就這樣”。這其中包含著冷眼旁觀、習以為常的態度,也包含著諸多的無奈與失望。
(四)加強個別黨員干部忽視甚至放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解除了思想防線多次要求黨員干部要堅定理想信念,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而從一些領導干部嚴重違背道德甚至違法亂紀的心理歷程可以看出,恰恰就是這個“總開關”出了問題。當前,確有少數黨員干部把道德修養看作是“小事一樁”,平日不注重政治理論學習,上網是為了“獵奇”,讀書是為了提高“官場生存術”,熱衷于鉆研各種“潛規則”甚至是“厚黑學、風水學”,唯獨對馬列著作、黨的理論興致不高。沒有了科學理論的武裝,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自然就會失去方向和動力,在金錢、權力、美色等各種誘惑面前就會喪失道德防線。當然,個別黨員干部忽視甚至放棄世界觀的改造,也與黨內相關制度機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有關。比如有的組織生活會流于形式,不能正確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失去了其應有的純潔思想、增強黨性的作用;在干部考核方面,有的只注重經濟發展成績,忽視工作作風和道德品德的考察,必然導致黨員干部對道德修養的忽視。
二、加強黨員干部道德建設的主要對策分析
(一)創新制度保障機制,發揮制度對道德的規范作用
1.以黨章為基礎健全制度體系。在制度的覆蓋范圍上,要做到全覆蓋不留死角,既包括八小時以內的工作時間,又要延伸到八小時以外的個人空間,甚至后者較前者尤為重要,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都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度的規定范圍上,要做到抓大不放小,特別是要對那些可能影響黨員自身形象的言談舉止等所謂“小事小節”作出明確規定;在制度的操作性上,要做到宜細不宜粗,既要有原則性的、概括性的要求,更要有具體性的、明確性的規定,杜絕“空白地帶”,減少“模糊余地”,縮小“彈性空間”,使抽象化的道德觀念具體化為可操作性的規定條文。
2.以領導干部為重點加大對制度執行的監督力度。加強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媒體的曝光是犀利的。要在繼續發揮紀檢監察等專職監督機構作用的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等特點,引導新聞輿論依法監督、積極監督,支持他們發揮更大的監督作用。同時,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增強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正確對待不同意見甚至是批評意見,即使是面對一些誤解、誤會,只要監督者出發點是好的,就不能動輒以勢壓人,更不能隨意訴諸法律。當然,對個別以監督為名惡意中傷甚至敲詐勒索的,必須追究其法律責任。
3.對違犯道德規范的行為堅決給予相應懲處。當前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揚善懲惡力度不夠,似乎不“犧牲生命”成不了先進典型,不“道德敗壞”受不到黨紀懲處。特別是對一些所謂“小事小節”,往往從愛護干部的良好愿望出發,以批評教育代替了紀律處分,實踐證明這并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反而容易助長違紀違規的僥幸心理。因此,必須制定并嚴格執行道德獎懲機制,做到勿以“善小”而不褒揚,勿以“惡小”而不懲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維護黨內法規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形成模范實踐共產主義道德的良好風氣。
(二)創新道德教育機制,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突出時代特色
1.不斷賦予黨員道德以新的時代內涵。一方面,要正確對待黨的歷史上形成的道德傳統,剔除一些與時代不符的內容,繼承發揚優秀的道德傳統,并且根據時展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另一方面,要根據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特別是科學發展觀、民族復興中國夢等重要思想,及時研究、提煉其中對黨員道德方面的新理念新要求,將他們納入到道德教育體系之中。同時,要積極吸取、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通過這些措施,努力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法規相協調、與黨的優良傳統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銜接的科學的黨員道德教育體系。
2.不斷創新加強黨員道德教育的形式與方法。尊重黨員干部的主體地位,善于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變傳統的“主—客”教育模式為“主—主”模式,增強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注意研究受教育者在地域、行業、空間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增強道德教育的針對性;注重運用互聯網、手機等現代傳媒技術與手段,積極構筑微博、短信、網上論壇等黨員干部喜聞樂見的教育平臺,使嚴肅的道德教育與現代的傳播載體相結合,增強道德教育的活潑性。
3.堅持道德教育廣泛性與先進性要求相結合。既不能在教育對象上搞“一刀切”,忽視黨員干部因為成長背景、經濟地位及職務職業等因素帶來的道德認知、道德自覺等方面的差異性;也不能在教育內容上搞“一刀切”,一律以共產主義道德衡量、要求每一個黨員干部。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教育引導黨員自覺遵守基本道德要求的基礎上,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道德目標。
(三)創新內在動力機制,增強黨員干部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1.真正落實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徹底改變在德才不能兼備的情況下“寧顧才不顧德”的現象,真正做到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既要在對干部考核時把德與才作為同等重要的硬指標,更要在對班子考核時把政治效益、經濟效益、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作為同等重要的硬指標,真正不讓老實人吃虧。
2.支持和保護黨員的正當利益追求。“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要轉變“高尚的道德只能與清貧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物質的富有必然導致道德的滑坡”等錯誤觀念,鼓勵、支持黨員干部在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追求自己的正當利益;大力倡導和樹立符合時代特征與社會發展實際的義利觀,在教育引導黨員必須把黨和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甚至關鍵時刻要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的前提下,統籌兼顧黨和人民利益與黨員個人利益的關系,關注和保護黨員個人的正當現實利益。
(四)創新輿論引導機制,形成有利于高尚道德養成的良好社會氛圍
1.加大對全社會道德教育力度。黨員對全社會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示范帶動作用,同時他們的良好道德養成也離不開全社會良好道德氛圍的熏陶和影響。因而,要加強對全社會的道德教育力度,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形成黨風與社風民風相得益彰、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2.探索建立道德回報機制。要使那些率先垂范、以身作則的道德楷模不但在政治上受尊重、在精神上得榮譽,而且在經濟上得實惠,特別是要時刻關心關注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在他們自身需要關心和幫助時,能夠及時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關愛,從而引導人們都爭學道德模范、爭做道德模范。
3.新聞媒體要肩負起傳遞正能量的責任。對道德模范的宣傳要力求客觀真實,使人覺得可信、可親、可敬,學得來、做得到,真正達到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效果;對一些負面事件的報道,也要從教育警示人的愿望出發,而決不能為賺取眼球而對一些花邊新聞津津樂道,對一些陰暗面恨不能“挖地三尺”。廣播影視等更要肩負起唱響主旋律、弘揚新風尚的責任,真正以高尚的精神教育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作者:王政堂單位:中共青島市委黨校
- 上一篇:企業工資集體協商調查報告
- 下一篇:總工會就業援助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