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領導干部政治道德建設思考

時間:2022-07-25 09:33:39

導語:黨員領導干部政治道德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員領導干部政治道德建設思考

[摘要]本文基于對十八大后五年來公開發表的若干篇黨員、領導干部政治道德調查報告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從政治道德中常見的理想信念,政治道德規范與倫理關系,以及政治道德修養三方面進行分析與思考。由此認為新時代黨員領導干部政治道德建設應從三個方面著力推進,即著力推動縮小理想道德與日常道德的差異化,著力推動壓力性規范向自主性規范轉化,著力推動政治道德修養轉化為政治道德能力。

[關鍵詞]新時代;黨員領導干部;政治道德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全面從嚴治黨進入了一個加速度階段,隨著“八項規定”的出臺,持續性地嚴肅整治各種利用公款吃喝玩樂等現象和行為;加大反腐敗力度,涉及落馬官員人數之多、層次之高、領域跨度之大舉世罕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格黨內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強調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對于執政黨來說,可謂是清理和重振并舉,除疾與建制同步,對凝聚黨心、增強黨力、堅固黨體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基于對十八大五年來公開發表的若干篇黨員領導干部政治道德調查報告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從政治道德中常見的理想信念,政治道德規范與倫理關系,以及政治道德修養三方面進行分析與思考,提出新時代黨員領導干部政治道德建設應從三個方面著力推進,即著力推動縮小理想道德與日常道德的差異化,著力推動壓力性規范向自主性規范轉化,著力推動政治道德修養轉化為政治道德能力。

一、著力推動縮小理想道德與日常道德的差異化

在報告中對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提出了如下要求:“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1](p63)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理想“是指人們對未來事物的、有根據的、合理的想象或期望,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人生奮斗目標上的集中表現,因而可以說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核心內容。”信念“是指人們對現存的或可能的事物、觀念等正確性和正義性堅定不移的確認和篤信。”[2](pp1~4)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將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至今矢志不渝。改革開放以后,在80年代中期,黨中央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全黨和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擔任總書記后在第一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就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3](p15)五年來,他在眾多場合都談到共產黨人要堅定理想信念。報告又強調“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將理想信念視作為“政治靈魂”、“精神支柱”,可見其在政治道德意識中的核心作用。在對五年來若干份關于黨員領導干部政治道德中有關理想信念的調查報告進行分析時,我們欣喜地看到,黨員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總體上是堅定的,正如在報告中對五年工作回顧時指出的那樣“全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一份對福建省1094位黨員干部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理想信念不堅定”的占33.2%,[4]也就是說理想堅定或比較堅定的占到66.8%,這個比例是近年來調研報告中最不樂觀的數字。另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在向黨員發放的15500份調查問卷中,對于黨員的信仰現狀,95%以上的黨員選擇了“絕大多數黨員信仰堅定”和“多數黨員信仰堅定。”[5]還有一份調研報告是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向多個單位的調查,有效問卷也達15600多份,問卷顯示,63.7%的人認為絕大多數黨員信仰堅定,25.5%的人認為多數黨員信仰堅定。[6]這兩個數字加起來,也已經達到近90%了。我們可以將十年前的一份調研報告作參照。1997年據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轉型時期倫理道德建設的難點與對策”課題組的抽樣調查,認為理想是“具體的、可能實現的生活目標”、“值得向往但無法實現的東西”和“說不清楚”的被調查者分別占23.09%、19.45%和7.40%。這表明,近半數的被調查者或者削弱、淡化了理想的預期性,把眼前具體利益的實現看作理想;或者肯定理想存在的價值,但割裂了理想與現實的聯系,片面夸大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只有50.06%的被調查者作出了正確的回答,認為理想是“人生的信念、目標與精神動力”。有關信仰問題的調查結果,更是發人深思。在回答有無信仰的問題時,36.09%的人明確表示“沒有信仰”,另有22.24%和13.57%的人分別表述“曾有過信仰”和“不想回答”,只有28.10%的人確認自己“有信仰”。而在信仰內容的選擇上更是五花八門,比較集中的選擇分別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25.86%),“科學真理、無神論”(16.75%),“不要任何信仰”(16.64%),“命運”(12.51%),“人道主義”(8.72%)和“各種宗教”(7.25%)。[7](PP332~350)這份調研報告的調查對象并不完全是黨員領導干部,盡管從理論上說,黨員和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要高于一般群眾,但是理想信念是政治道德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政治道德意識又受到社會道德意識的很大影響,可以說社會道德意識決定著政治道德意識,政治道德意識對社會道德意識有反作用。在政治道德意識中,理想信念是居于深層次的,日常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的感悟會使道德主體的政治情感、情緒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到理想信念層面。它需要兩個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才能真正見效,一方面是不斷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使政治道德個體不斷強化這種意識,另一方面是日常政治實踐加以驗證和印證。這五年來,在不同場合就黨員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發表了很多重要的講話,中央有關部門也就黨員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印發了一些規定和要求,各級黨校近年來在培訓內容方面作了很大的調整,加強了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課程。從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中,嚴格執行“八項規定”,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加強反腐敗的力度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黨員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當然,我們還應看到,理想信念屬于人的精神意識,具有內在性、復雜性的一面,回答正確是一回事,是否擁有正確而堅定的理想信念又是另一回事。這也是這些好數據的背后并不使人感到真正放心和安心的原因。這是為什么呢?受調查對象對黨員的理想信念應該是非常熟知的,也可以說,從組織教育和黨員自我認知上說,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深入人心”的,調查數據“好看”,實在也是“應該”的。從分類上說,理想信念屬于“知”,是理想道德,它還不是能落實到“行”上的日常道德。理想道德的認識比較統一,常識道德卻可能處于分裂狀態。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今日中國社會的理想道德從內容上說主要是以共產主義道德體系為指導的集體主義道德或者受到國家權力機關和各種社會組織的倡導而推行開的道德,在具體行為上表現為大公無私、公而忘私、自我犧牲等。人們對這樣的理想道德大多是認可并接受的,但事實上,很少人愿意身體力行,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知與行的不一致。譬如,在回答如何處理個人與他人關系的問題時,只有少數人選擇‘先人后己’。常識道德與理想道德的適度分離是恰當的,但距離過大甚至背離則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注意。”[8](p1~2)在對這些調研報告分析時我們的確發現,理想道德與日常道德之間差異性的客觀存在,比如在問及調查對象“當前一些黨員干部在思想上存在理想信念不堅定問題的主要原因”時,“拜金主義盛行”占調查對象總數的67.6%;“各種思潮的沖擊”占62.3%,“教育引導不力”占35.3%;“理想信念不中用”占34.2%。[4]應該說,調查對象既可能在回答理想信念是否堅定時是肯定的,但在回答理想信念不堅定的原因時卻做出了如上的選擇。因此,我們也發現在很多調研報告上存在著一種非常矛盾的現象,即調研理想信念堅定時數據非常高,但是往往將理想信念淡薄作為很主要而且普遍的問題,這實際上反映了理想信念的復雜性。本文的觀點是:其一,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具有長期性且具有穩定性,但并不是說是不變的,如果來自外來的社會現象不斷加以持續的影響,理想信念的動搖也是可能的。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說的,理想信念“是由一個觀念或意象加上一種感到對的情感所構成的。”[9](p183)來自社會的各種刺激會影響到情感的變化,而情感變化導致觀念的變化。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我們也看到某些曾經擁有堅定理想信念的黨員領導干部,逐漸忘了“初心”,最后墮落和自我毀滅,曾經“一身正氣”的黨員領導干部最后從“看透”、“看穿”而自我嘲笑曾經的“一身正氣”。所以,理想信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即使形成也可能逐漸喪失。喪失了理想信念這一“政治靈魂”等于是在政治道德意識中“失魂落魄”了,“精神支柱”也日漸變成精神懈怠了。其二,理想信念的堅定性畢竟要經過日常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檢驗的,始終會存在著“知”和“行”之間的差異性。政治道德意識反映了個體的精神追求,但是不等于說這樣的精神追求等于現實行為本身,所謂“知行合一”的價值也在于此。我們經常講“不要看他怎么說,關鍵要看怎么做。”只有理想信念的自我主觀評價和外部客觀評價相一致和相統一了,“知”與“行”的合一基本上可以做到了,理想信念才算真正成為了“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新時代我們必須著力推動縮小黨員領導干部理想道德與日常道德的差異性。

二、著力推動壓力性規范向自主性規范轉化

政治道德規范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政治價值規范,它是通過內省過程進入個人政治道德生活的,從客觀性的角度來說,這些政治價值規范就是存在于人們內心之中的政治道德法則。另一方面是政治行為規范,在政治過程中,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不可以做。與價值規范相比,行為規范更具體化,價值規范決定行為規范。政治倫理關系包括上下級關系、同事關系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政治倫理關系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黨內政治生活狀況,或者說,黨內好的政治生活是政治倫理關系的關鍵和決定因素。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這樣的政治局面,則是黨內倫理關系最好的狀態。五年來,首先是“八項規定”的出臺,簡單而實用。最重要的是這份規定并沒有停留在紙面上,而是強有力地加以貫徹執行。規定“硬”了,抵抗就“軟”了,最后消解了,遵守規則逐漸成為政治習慣。其次是多次就尊崇黨章,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提出了要求,政治道德規范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報告強調:“全黨要堅定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尊崇黨章,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自覺抵制商品交換原則對黨內生活的侵蝕,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對五年來若干份調研報告中黨員領導干部政治道德規范和政治倫理關系方面的分析,可以說喜憂參半。喜的是,十八大以來,黨風明顯逐年好轉,黨員領導干部政治道德有了明顯改善和改觀。如“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83.3%的受訪者認為,“八項規定”實施以來,我們的黨風在總體上取得了明顯改善。其中,認為改善“非常明顯”的占41.3%,認為改善“比較明顯”的占42.0%。實施“八項規定”以來,干部的“工作作風”(65.3%)、“生活作風”(50.0%)和“處事作風”(41.6%)顯著改觀,這說明人民群眾已經感受到了來自黨風改變對社會風氣改變。調查發現,83.1%的受訪者表示“沒有好的黨風,就不會有好的民風”;74.8%的受訪者認為“干部的言行舉止對自己有示范作用”;70.2%的受訪者認為“越是基層的干部,其言行舉止對自己的示范作用越大”。[10]另據中國紀檢監察學院課題組對該院有關廳、處、科干部學員進行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糾正“四風”有關情況調查,調研結果顯示,“四風”問題明顯好轉,嚴格執行八項規定,領導干部帶頭示范作用、制度建設的成效顯現、黨委主體責任有效落實。[11]喜中有憂的是,幾份調研報告對黨員、領導干部政治道德狀況、道德行為規范和政治倫理關系的現狀仍不太滿意。第一,從政治道德狀況來說,一份調研報告對北京、山東、河南等地2000余名機關干部黨員的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和集體座談中發現,在對“您如何評價當前黨員干部總體道德狀態”的調查中,僅有18%的黨員表示滿意,而有高達61%的認為一般,還有13.4%的表示不滿意,2.6%的表示很不滿意。[12]第二,從遵守規范的主要原因來看,主要是迫于壓力威懾和執紀力度,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也只能說尚未上升到政治自覺性程度。調研報告顯示:公車私用和公款吃喝依然是當前學員反映最多的問題,分別有22.1%和17.7%的學員認為當地存在這兩類問題。其余依次是違規發放福利津貼(10.6%)、違規收送禮品(7.9%)、大辦婚喪嫁娶(5.9%)、公款國內旅游(3.1%)、公款出國境旅游(2.3%)、違規建樓堂館所(1.5%)。黨員領導干部政治道德規范的主要原因是“懾于壓力不敢做”占到73.1%,“紀檢監察執紀力度增強”占到56%。僅19.7%的學員認為“干部職工自覺性已經形成”。調研報告還指出:有的干部對以前的“風光歲月”津津樂道;有的覺得天高皇帝遠,中央的九級風浪,打到他那也只是毛毛細雨;有的騎墻觀風、窺測方向。更有甚者,一些干部膽大妄為、頂風違紀。[11]還有份調研報告顯示:在對各種請客送禮等現象的認識上,有52%的表示對此“非常痛恨,自己從來不會去做”;37.5%的認為“雖然痛恨,但有時迫不得已也做過”;7.6%的人認為“很正常,無需大驚小怪”;6.9%的認為“很有必要,中國目前還是‘關系’社會”。[12]也就是說,48%的被調查者并不認為以個人私利為目的的請客送禮不符合政治道德規范。僅此就足以說明我們的一些黨員干部在政治道德上存在的問題是相當嚴重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黨員領導干部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敢于擔當;要嚴肅黨內的政治生活,加強同志之間批評和自我批評,要不怕“紅臉”、“扯袖”和“出汗”。我們也在報紙上看到一些符合習提出的黨內政治生活要有原則性和戰斗性的相關報道。但是,在近五年來的一些調研報告中,我們還是看到黨員領導干部新的政治倫理關系并沒有強有力地建立起來。有一份調研報告指出,在一些地方黨內政治生活存在著民主集中制貫徹落實不力,批評與自我批評開展得不好,組織生活隨意化,缺乏建立在黨性原則基礎上的團結統一。調查顯示:35%的人認為目前現狀是“自我批評不痛不癢,相互批評不認真”,缺乏推心置腹、坦誠相待的胸懷,怕“穿小鞋”、“丟選票”。17%的調查對象表示不得不參加組織生活會或不想參加組織生活。有56.5%的調查對象認為組織生活內容單調、形式死板,沒有實際效果。66%的調查對象認為目前影響團結的主要表現就是“唯上不唯下嚴重”,57.5%的調查對象認為班子團結“表面上和和氣氣,實則無原則性和戰斗力。”“有的班子沒有形成集體核心的自覺,班子成員以自我為中心、各行其是。”[13]有一份關于縣處級黨政干部工作倦怠成因的調研報告指出,在人際關系上一些黨政領導干部冷漠地對待工作對象,導致群眾滿意度低,過度競爭的心理致使上下級關系惡化、同事沖突增加,對他人缺乏信任,人際關系挫折感較強。調查發現:只有11.3%的縣處級黨政干部的好朋友是同事或上下級,94.6%的人明確表示“有心里話不會在單位說”,72.4%的人認為“同事就是競爭者”。[14]如果從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我們也很容易理解政治道德規范和政治倫理關系是長期形成的,很難在短時期內有完全、徹底的顛覆性改變。其一,政治人受政治環境的影響至深,盡管有的政治人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能“出污泥而不染”,但不可否認的是,環境對人有著極大的“塑模力”;其二,政治人還受政治文化的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也不是短期內能改變的。著名的社會學家波蘭尼有一個關于“默會知識”的理論,他認為,知識有兩種,一種是“明確的知識”(explicitknowledge),還有一種是“默會知識”(tacitknowledge),默會知識是“認識者心領神會卻默然不能或無意以言語形式表達的認知活動。”[15]“默會知識”是根據生活和工作經驗而習得的知識,指的就是在世事人情中有許多不明確的知識,人們只能靠觀察、領悟才能學得到的。“默會知識”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與文化傳統有密切的關聯,“默會知識”是長期生活經驗積累形成的,所謂的“人情練達即文章”,以及所謂的“潛規則”、“隱規則”就是默會知識的非常典型的表現形式,它難以在短時期內消除。在新時代要建立其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的政治道德規范與政治倫理新關系任重而道遠,因此要著力推動壓力性規范盡快轉化為自主性規范。

三、著力推動政治道德修養轉化為政治道德能力

政治道德修養是一個政治人為了達到更高政治道德境界而做出的、并在政治道德上自主提高的過程。政治道德修養是自覺、內省的行為,即便不是外在的強制也會有內在的動力自主、自動的實施。正如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文中指出的:“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16]早在1990年3月,時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的在給青年干部講《從政雜談》時提出了領導者修養的問題,他說:“古時候把理政治國之道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里,‘修身’位居其首。所謂‘修身’,就是修養的意思”。[17](PP43~46)政治道德修養源于個體的政治忠誠,源于把政治道德作為有價值的人生目標,用政治道德的尺度衡量自己的政治生活和政治行為選擇的意義。只有認同了政治道德不可替代的獨立價值,才能在內心生起追求政治道德、積極進行政治道德修養的動機。從五年來若干份黨員領導干部政治道德調研報告中可以看出,第一,領導干部對公正廉潔、為民服務等有政治道德品質較高的認同。有學者對某省級黨校主體班進行道德觀的調研,其結果也是比較令人欣喜的。關于領導干部道德應具備的要素,“清廉”高居首位(84.3%),表明對政治道德的倫理底線,大多數人是贊同的。值得指出的是在問及干部只要有能力干事,哪怕貪點錢、生活作風上有點問題都無傷大雅。對此,絕大多數人(94.65%)反對,極少數(5.35%)認同。這說明,絕大多數干部認為“清廉”確是領導干部最重要道德品質。其次為“公正”(80.22%),公正是執政道德的基礎,沒有公正的執政是不可想象的。大多數領導干部認同公正,表明他們具有文明執政的理念。再次為“為民”(75.05%),關于多少領導干部能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38.38%的認為大多數人能夠做到,18.42%的認為約半數人能做到,26.75%的認為少部分能夠做到,表明對為民政治道德情感的認同與投入。[18]第二,黨員領導干部隊伍表現出較好的政治道德素質和修養。據有學者對327名局處級干部的抽樣調查,在業余活動方面,喜歡讀書學習的有60.86%。從閱讀偏好上看,絕大多數干部82.39%經常閱讀與個人興趣相關的書籍,閱讀與工作相關的書籍的也較多(65.14%)。社會交往動機方面,選擇“交流思想”(57.19%)和“增進情感”(54.13%)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共享信息”(44.95%)、“促進工作”(39.14%)、“增添樂趣”(32.72%),而“排解煩惱”(15.16%)、“積累人脈”(20.49%)、“互利互惠”(5.20%)等功利性較高的選項,人次占比均較低。[19]報告提出要全面增強八大執政本領,其中第一條就是要增強學習本領,從五年來調研報告分析來看,黨員領導干部學習方面的素養值得欣喜。盡管如此,并不是說黨員領導干部對自身的政治道德修養已經完美了,可以放松了。第一,這并不意味著所有黨員領導干部的政治道德修養都是可喜的。有學者對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紀律審查”欄目公布進行信息統計,在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公開的276起案例中發現,高級領導干部道德問題突出,90余人被提及存在“道德敗壞”問題,約占32.6%,這個數據值得辨析與深思。其表現方式主要有信念喪失,精神空虛;作風敗壞,腐化墮落;濫用公權,胡作非為;官架十足,高人一等;貪婪瘋狂,不擇手段。[20]上述五個方面,多多少少都與他們缺乏政治道德修養有關。所以要按照在《小事小節是一面鏡子》一文中指出的去做:“小事當慎,小節當拘,確是對領導干部的金玉良言。每個領導干部都應慎獨慎微,從小事小節上加強自身修養,從一點一滴中自覺完善自己,懂得是非明于學習、境界升于自省、名節源于修養、腐敗止于正氣的道理,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21](p38)第二,政治道德修養要轉化為政治道德能力,才能增強執政本領,這一點在今天尤為重要。在我國古代,尤其在儒家傳統文化中,修身是許多人終身自覺為之的人生處世之道。他們提倡“半天讀書,半天修身”,沉浸于“不累于外物,不累于耳目,不累于造次顛沛。鳶飛魚躍,其機在我”的心曠神怡中,享受著“月下詠詩,獨步綠陰,時倚修竹,好風徐來,人境寂然,心甚平澹”的修身境界。但是,這只是個人的人生方式,與執政黨擔負著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相差甚遠,它充其量是無為性道德,或者說是消極性道德,而不是有為性道德或者是積極性道德,是不應該被這個偉大時代所提倡的。新時代應著力推動將政治道德修養轉化為政治道德能力,這樣我們的執政隊伍才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朝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而努力。

作者:沈士光 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