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基本道德規范分析
時間:2022-07-27 08:09:56
導語:教師基本道德規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法治社會語境中教師基本道德規范,是指教師應普遍遵循的最為基礎性的道德義務,奉行、捍衛當今的社會法治與教育法治。法律不僅是基本道德規范的制度表達,而且是法治社會的核心要素。我國教育法律法規對教師所規定的職責、義務,應成為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改革發展時期學校道德基礎環境較為復雜且不穩定,師德現狀與依法治教并不完全耦合,某種程度上干擾了法治社會的整體推進,這與基本道德規范的失守密切相關。基本道德規范凸顯法治意蘊,這對分析總結當前師德困境態勢及師德危機影響因素,以培養更多提出的“四有”好老師,加快法治社會進程都有著重要的現實啟示。
[關鍵詞]法治社會;基本道德規范;教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1](P379)教師不僅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的神圣使命,也是明道、信道、守道的傳播者、踐行者。在當今法治社會進程中,人們對于社會主體道德的要求往往以法治為重要視角,對于教師也不例外。強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1](P133)“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1](P133)在德法并舉理念下,師德較之以往任何時候都備受社會關注,而教師基本道德規范是教師的基本遵循與最后守護,是弘揚高尚師德、推進依法治教、加快法治社會進程的最有力抓手。
一、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的內涵及其法治意蘊
倫理學界通常認為,基本道德規范是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社會主體在調整利益關系中符合“善”的最基本要求,而都應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義務。這里的“基本”突出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社會規定性,突破此基本就意味著失去作為“社會人”的主體資格。道德具有層次性,基本道德規范側重于作為社會化的人在生活實踐中遵守反映社會共同意志的道德規范的最低限度,具有社會行為的普遍制約性、社會意志的廣泛滲透性、社會利益的互惠互利性等基本特征,承載著行為所應有的認知、調節、評價、教育等社會功能。道德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決定了基本道德規范的時代感。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2](P471)今天,我們對于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的認識,只有把它置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下才更為理性。基本道德規范的生成與實現,不僅依靠人的自覺能動性與廣泛的社會輿論,而且有賴于具有國家強制力的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也是道德的屏障”。[3](P204)道德蘊含法律的精神內涵,法律體現的是法治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二者共同指向道德的底線。基本道德規范與法律一道奉行自我義務、他人權利、公平正義等原則,使道德法律化、法律支撐道德成為可能。在法治社會進程中,法律是法治的核心與外現,基本道德規范通常不斷地被法律所采納,道德法律化成為有效發揮基本道德規范制約功能的重要形式。因而,將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的理論與實踐置于法治社會的進程中加以研究,才具有更好的現實意義。基本道德規范可以分為行業基本道德規范與個體基本道德規范兩個最為重要的類型。基于職業的特殊性,教師基本道德規范從社會公共屬性而言是從屬于行業基本道德規范,從社會個體屬性而言則從屬于個體基本道德規范。教師基本道德規范除了有著與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意義上相同的內涵與法治意蘊以外,還有其立德樹人、安于教學、學術創新、團結協作、名利得失、公正仁愛、遵紀守法等方面的內在規定性。這種內在規定性主要體現于《教師法》及教育部等部門頒行的《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幼兒園工作規程》等教育法律法規,對教師所規定的職責、義務條款。
二、教師基本道德規范于法治社會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產生于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并為之服務的道德,與法治一起同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兩者相輔相成,成為現代社會的基本要素。在我國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攻堅克難時期,面對日新月異的經濟轉型,法治社會所依托的教育道德環境與教師道德觀念隨之改變,作為調和教師利益關系的基本道德規范,對法治社會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1.營造法治社會內需的良好道德環境。基本道德規范可以大力促進教師依法執教的高度自覺性。學校是現代法治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法治是法治社會進程的重要影響因素。我國教育法律法規賦予了教師擁有教學、科研、管理、培訓、工作條件等權力,但如果沒有基本道德規范的有力支撐,師權尋租、專業不專、學術腐敗、管理不實等很容易成為權力的代名詞,使本應肩負的立德樹人、潛心施教等義務、使命突破師德底線。《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了對教師的“思想政治表現、職業道德、業務水平和工作實績進行考核”,把考核結果作為“聘任、晉升、獎勵的依據”,這條規定實際上是對高校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的設置。《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也就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等方面對教師做了基本規定。從法律體現基本道德規范這個角度而言,嚴格依法執教就是恪守教師基本道德規范,而在此基礎上談及全心全意為師生、為社會更好地服務,則需要不斷提高基本道德規范標準,使依法執教歸依于高標準的職業道德,從而實現師德踐行、依法執政的高度自覺。基本道德規范是教師利益關系的有效調和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開放性、競爭性、利益化等基本屬性,在拓展經濟自由發展空間的同時,由于市場法治仍在完善,一定程度上也留給了社會主體突破基本道德規范的縫隙。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惡性競爭、私欲膨脹等不良師風污染教育環境,學生的受教育權不時受到侵害,教育法治的成本也由此加大。在法治社會視角下,教師的利益關系同其他社會主體一樣本質上也是法治關系,而這種法治關系是與特定的教師基本道德規范體系互為一體的。正如黑格爾意義上的“需要的體系”所言“需要的目的是滿足主觀特殊性,但普遍性就在這種滿足跟別人的需要和自由任性的關系中,肯定了自己”。[4](P204)主體利益的最大化是建立在抽象的道德普遍性即基本道德規范體系基礎之上,盡管教師由于職稱評定、項目研究、績效考核等形成了某種特殊的利益關系并被制度制約,但就現實而言,具有普遍制約性、互惠互利性特征的基本道德規范仍然是潛在的重要影響因素,推動著教師利益關系逐步走向法治軌道。教師基本道德規范成為大數據時代改進和加強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著力點。大數據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影響著所有的社會組織與個人。在大數據時代,隨著自媒體與網絡力量的廣泛滲透,因監管無序導致的虛假宣傳、惡意誹謗、低俗文化泛濫等突破基本道德規范現象,給學生的思想帶來了難以擺脫的困擾。由于可操作性的網絡監管法治體系尚未健全,作為公共屬性的教師基本道德規范就成為學生自覺抵制異端邪說、倡導正確價值觀的有力韁繩。《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第六條把“模范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正義,引領社會風尚”作為“為人師表”的道德義務。教師在尊重學生網絡空間交互自由與私密性的同時,應把好基本道德規范關口,充分利用課堂、社會實踐、網絡平臺等多種渠道,教育、引導學生堅守公序良俗與網民道德操守。2.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最具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評價體系,不僅富有文明、和諧、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思想道德內涵,而且蘊含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法治理念,彰顯了思想道德建設和法治建設的一體性、互動感。無論是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還是從個人層面觀之,思想道德內涵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折射民族文化傳承基因,是對基本道德規范的肯定與升華;而法治理念是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訴求,是基本道德規范的制度化、穩定性共識。指出:“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5](P163)因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在道德和法治兩個層面加以整合,以達到社會秩序、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的需要。教師的立德樹人使命,使得其在自我踐行的基礎上,要在廣大學生群體中力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道德認知趨同、道德踐履合規做向導,為法治社會培養更多合格的人力資源。法治社會進程中,社會主義道德觀與法治觀兼容激蕩,有著獨特的“發展自覺”規律,這與“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5](P164)“要用法律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5](P165)要求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系的是社會主體之間合乎倫理、法律制度的社會基本關系,而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與利益格局的悄然變化,與之相適應的基本道德規范就會表現出動態性。基于此,教師要重在不斷“培育”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領悟“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5](P146)的要義,不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與堅定的法治信仰。3.整合教師的道德意識與法治意識基本道德規范植根于、外顯為社會主體道德意識,社會主體的多樣性決定了道德意識具有個體性和社會化兩個基本特征。基本道德規范的廣泛滲透性會對置身于社會場域中的個體道德意識緩慢轉化,從而實現個體性到社會化的道德意識趨同。所以,教師會在長期的社會實踐與教育實踐中,將個體性的基本道德規范潛移默化到社會化的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當中,完成“個體人”到“教育人”的道德意識角色轉變。既然基本道德規范的制度化體現為法律,道德意識共識就成為孕育法治意識的精神條件,而法治意識反過來又能夠固守基本道德規范。這樣,基本道德規范作用下的道德意識與法治意識就能有效整合,道德與法律的社會功能就可以交互作用。從一般意義上看,法治是基本道德規范之原則,二者都告訴教師“應該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如教育部頒行的行政法規《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規制的就是高校教師學術方面的基本道德規范,這就需要在道德意識與法治意識相統一的條件下內心遵從、積極踐行,“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6](P7)
三、導致法治社會進程中教師基本道德規范滯后的兩個重要因素
1.法律的滯后性特征影響了基本道德規范的認知即時性。法律的創制相對于社會現實而言,是一個較為緩慢、不同步的過程,法律從其產生時起就具有滯后性特征。盡管我國加快了教育法律法規的創制進程,但相較于經濟社會與教育規模的快速發展,仍然囿于法律的滯后性特征,使本應由教育法律法規調整的社會關系而得不到及時調整。如現在反映強烈的輕教學、重名利,侵害學生受教育權;科研數量多、質量差,浪費大量科研資金;學風不端、學術腐敗,急功近利歪風盛行;工作倦怠、不求上進,職業幸福感低下;等等。這些不該發生的突出問題,應該有教育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制,但只是更多見于行政法規與高校自身制定的規章制度,且監督、考核、懲處條款籠統、抽象,不易于操作,而狹義上的法律則不多見,這給少數教師敢于冒犯師德留下了余地。實際上,履行好教書育人、規范學風學術等職責是教師的基本義務、應有擔當,由于法律的滯后性導致了現有教育法律法規對此規定模糊或缺漏,影響到教師對其基本道德規范的認知即時性及其嚴重法律后果,基本道德規范危機也就客觀存在。2.處于法治社會進程中的法治治理能力波及基本道德規范信念。基本道德規范的失守往往意味著違法行為的產生,翻越基本道德規范的行為需要具備國家強制效力的法治治理參與,雖然基本道德規范是一種比較溫和的義務論。這時,法律能否成為基本道德規范屏障、懲罰違法失德以引領道德風尚,“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1](P117)就要看法治治理能力的表現。為了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提高黨和國家的法治治理能力,“必須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備的黨內法規體系”。[1](P119)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方式方法仍在探索,這也意味著法治治理能力處于不斷提升過程當中。教育法治治理能力產生于上述所及的立法、法治實施、法治監督、法治保障、黨內法規等構成的法治生態系統,當這一法治生態系統還處于生長期,仍不盡善盡美的時候,教育法治不實、“關鍵少數”領導干部違紀違法等現象難免時有發生。在法治社會進程中,教育法治是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的最有力守護,并引領師德風尚,如公權力擁有者法律知識膚淺、法治理念不強、法治能力有限,就會動搖教師的基本道德規范信念,使師風衰微、教育倫理旁落。
四、在法治社會進程中努力守護好教師基本道德規范
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要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1](P134)德法并舉,是當今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也是法治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作為教師最起碼“良心”的基本道德規范,不僅是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有力維護,而且是推進法治社會的有效驅動力,必須守護好、建設好。1.筑牢基本道德規范并不斷追求高尚道德。道德的層次性與多樣性、多變性的合法利益訴求,決定了師德應是基本道德規范與高尚道德的有機統一。一方面,基本道德規范處于道德體系的基礎層面,能夠被廣大教師普遍遵從,契合法治社會的行為規范立足點。基本道德規范的評價標準,應滿足大多數教師的道德基本現狀,才具有可行性意義,可以解讀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獲得個人合理、合法利益。另一方面,法治社會著眼于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的基礎性作用,并非忽視其高尚道德的引領價值。教師擁有較高的學歷和學識,立德樹人職責使其應該成為追求較高道德風尚的社會群體,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與人格魅力向社會煥發出道德正能量。這種道德正能量反過來又可以提升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的“高度”,養成置身于法治社會的主觀能動性。2.把成熟的基本道德規范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指出:“要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1](P134)從法律體現基本道德規范與師德建設而言,這里的“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說的也是教師基本道德規范并把其上升為法律規范。所以,前文列舉的導致教師基本道德規范危機的多種表現形式,既然社會反映強烈,廣大教師也熱切期盼改變這些極不正常現象,就應該把其及時、合理地上升為法律規范。應加快教師基本道德規范法律化速度,樹立法律規范鮮明的道德價值導向,進一步提高教育立法質量和立法技術,科學立法、規范立法。只有形成完備的教育法律體系、健全的民主監督制度、公正嚴謹的執法程序和廉潔自律的執法隊伍,才能實現全社會師德“良法善治”。3.大力加強師德建設和法治宣傳教育。指出:“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使人們發自內心信仰和崇敬憲法法律;同時要加強道德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升全社會思想道德素質。”[1](P135)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的困境,意味著職業自律松懈、依法治教旁置與立德樹人共識難以凝聚,這與“引導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提升全社會思想道德素質”的時代要求格格不入。現代法治社會呼喚教師“道德人”“法治人”雙重屬性的存在,大力加強師德建設與法治宣傳教育有其必要性、緊迫性。中華民族傳統師德“得于心而見于行事者也”,[7](P263)是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的集大成者、教育文化自信的本源,師德建設必須以此為立足點。而正處于教育改革中的教師群體,激烈的生存與發展競爭很容易導致其基本道德規范的規制被解禁,法治的嚴謹、透明與穩定性能很好解決這一問題。普法行動應切實深入教師群體,法治宣傳教育可以賦予教師“教人以倫”、滲透法治理念、普及法治常識,實現立德樹人與依法治教和諧共通。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本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陽,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5]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6]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7][宋]朱熹.四書集注[M].陳戎國標點.長沙:岳麓書社,2004.
作者:李全文
- 上一篇:網絡道德綁架問題及應對策略
- 下一篇:大學生道德價值偏差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