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2-25 08:49:09

導語: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當前高校道德教育狀況不佳的原因

當前中國高校道德教育狀況不佳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有客觀上社會大環境的變遷產生的影響,也有目前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因素的影響,當然還有青年大學生本身思想的變化等因素。我們只有找出大學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才能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來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一)社會大環境的變化

一種道德,最終能否被社會所接受,一方面固然需要看道德教育的傳播程度,看道德教育實施的效果,但是道德教育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種進行道德教育的道德能否反映社會道德關系的本質,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從歷史上看,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所進行的道德教育主要就是儒家的道德,這種道德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道德關系,是與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中國成立后,在時代,道德教育的重點就是打倒舊道德,樹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無產階級的新道德。最為典型的是當時樹立了一系列道德模范在全國宣傳,讓全國人民學習。尤其是“雷鋒精神”,更是在神州大地上傳播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在時代中國的總體道德狀況是不錯的,但是我們要切實看到,那個時代的許多“道德問題”已不是純粹的“道德問題”,而是有政治因素等其他因素摻雜在里面。改革開放后,黨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且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人們無形中更重視功利。隨之,在道德領域也就容易強調功利主義的標準?,F在我們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也指出了,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了當前中國的社會道德關系的本質,是符合社會發展的必然性的。但是道德教育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通過少數先進分子向社會上大多數人從外部進行“灌輸”,最終還需要內化為其內心的“理念”,這個過程相當漫長。因此,今天要想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在大學道德教育中就需要讓它內化為學生的內在道德情感與理念。

(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對青年一代的影響

由于對外開放,國外的各種思潮也大量涌入中國,西方的價值觀、價值理念也必然會對大學生進行或多或少的影響,這就造成了一些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價值觀出現混亂。首先,一些大學生自身的理想信念喪失?,F在的大學生以90后為主要群體。這一代大學生沒有吃過苦,更不能體會到什么是艱苦奮斗,再加上部分家長的溺愛,種種因素加到一起,在課堂上給他們講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問題,他們不僅聽不進去,還覺得可笑。其次,價值觀的混亂。個人主義、實用主義、拜金主義這些思想不僅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對大學生的影響同樣很大。再次,一些大學生受影響比較深,這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他們樂于調侃英雄、調侃道德模范,嘲弄現實,喜歡狂妄,喜歡出名,哪怕惡名也行,奉行“惡名可以變好名,但沒名很難出名”的思想,造成其言論、行為的扭曲。這些思想與我們長期以來在大學道德教育中所宣傳的是格格不入的,也與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符。

(三)大學道德教育本身的不足之處

大學道德教育實效性低,除了外部因素、大學生本身的因素外,就高校自身來說,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這主要表現在道德教育的“四化”傾向嚴重。第一,道德教育“簡單化”。在大學校園里,最典型的就是將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在各個大學都有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如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列部等,不管名稱有何差異,內容大致一樣,那就是承擔著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負責對全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實際上反映了大學在道德教育上的急于求成的心態。第二,道德教育“知識化”。道德能不能僅僅作為知識進行傳播?可以說,蘇格拉底的名言“德性即知識”影響深遠。但不久其弟子亞里士多德就對此進行了批判,因為一個人即使有了道德方面的知識,他在現實中可以照樣不遵循道德。道德更關鍵的因素是一個如何踐履、實踐的問題,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墒?,現在我們的大學道德教育,只是一味地強調“三進”———進教材、進課堂、進大腦。問題是德育知識進了課堂、進了教材,就能真進了大腦嗎?道德的養成,需要個人的修養,需要道德的踐履來實現,僅靠教授是不行的。歷史上滿口仁義道德,卻總不行道德之實的“偽道學”還少嗎?第三,道德教育“孤立化”。高校都建立了專門的機構來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還形成了專職教師隊伍,尤其是認為“兩課”教師責任重大。其后果是,高校逐漸形成了一種觀念,那就是認為道德教育是“兩課”教師的事情,專業課教師很少涉及道德教育。在高校的現實情況是,學生普遍重視專業課,而輕視公共思想政治教育課。另外,高校成立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機構,有專門的教師隊伍去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這就讓廣大的專業課教師、研究機構的教師心安理得地去“只教書,不育人”,搞自己專業課教學和研究工作。學生的德育上出什么問題了,就往“兩課”教師身上推,稱這是“兩課”教師沒教育好學生,與自己無關。第四,道德教育“空泛化”。當前的道德教育存在著目標虛大,內容空泛,方法陳舊老套等一系列問題。道德教育的目標也應該分層次,對不同的人群應有所區分。一個個學生就是一個個獨立的主體,主體是有差異性的,不能只定一個調子讓學生都達到這樣的水平??鬃犹岢龅摹耙虿氖┙獭睉搶ξ覀兘裉斓拇髮W道德教育是個很好的啟示。在今天的時代,我們在德育上對大學生的要求應該是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的要求,那就是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公民。

二、提高大學道德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面對當前高校道德教育實效性低的現狀,不少學者提出了自己的對策,在此,也談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加強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尤其是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

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荀子也特別強調“師法之教”,非常重視“賢師”對于道德修養的作用。荀子說,“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于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保ā盾髯?#8226;性惡》)在這里,荀子非常強調賢師良友對于自己的道德修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就我們當前的大學教師的職業道德來說,不僅僅是“兩課”教師,而且包括專業課教師,都必須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這就要求我們的大學不能僅僅使職業道德教育成為獲取教師資格證書時的科目,而是必須讓教師職業道德深入教師人心,對于高校的青年教師尤為重要。青年教師與學生年齡相差不大,學生與他們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便于與學生溝通,更能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這些青年教師大都受過碩士、博士教育,有比較高的學術能力,但是大部分未受過系統的師范教育,對教育學、心理學、師德等方面的知識掌握不夠,因此,更需要加強對這些青年教師的教師職業道德教育。要讓這些青年教師真正明白“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道理。

(二)培養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能力

一定道德規范的實踐,顯示了道德主體作為相應道德境界的人格。而一個人之所以能實踐這樣或那樣的道德規范,達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則必須在道德修養上下工夫。中國古代的先賢提出了很多道德修養的理論。如反省、修身、持志養氣、大心無我、居敬窮理等。我們簡單地從“反省”和“修身”方面談談大學生應該如何“積善成德”,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能力。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墩撜Z•里仁》)通過反省,逐漸克服有礙于仁德養成的習慣。中國沒有西方基督教的“懺悔”文化,但是我們有豐富的“反省”文化,這些優秀的道德教育資源我們應積極吸收。在當前的大學道德教育中,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反省”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修養能力。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積善成德”思想。荀子在《勸學》篇中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浂簧幔鹗社U?!保ā盾髯?#8226;勸學》)荀子認為,“學至乎禮”是一個堅持不懈、不斷積累的過程。學禮如此,則“終乎為圣人”,這就是所謂的“積善成德”。德靠養成,只有不斷地反省、修身,“積善成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注重環境的熏陶

環境對人的品質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告訴我們環境對養成孩子良好品德的重要作用。荀子也非常強調環境對人的品德的影響,他認為自己處于什么習俗(人文環境)中,對于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荀子稱作“謹注錯,慎習俗”。荀子認為,凡人之性一同,而“注錯習俗,所以化偽也”(《荀子•儒效》),不同的“注錯習俗”會造成不同人的不同品質,形成圣、愚之分。就大學道德教育來說,要想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也要給學生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和社會氛圍。當前的大學道德教育,首先要優化校園環境。當年蔡元培先生就非常重視學校環境對大學生德育的培養。他指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边@種“性靈”與人格的培養,不僅要通過藝術教育的課程來實現,而且要有學校的優美環境和健康的校外生活相配合。所以,他主張“校舍應擇風景都麗之區”,“建筑應取東西各種作風之長”。美育所要培養的“高尚純潔之人格”,其內容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利人樂群”精神外,蔡元培認為那種“優雅之美”和“崇高之美”,可以養成“寧靜而強毅的精神”;美感上的“感情移入”作用,可以“增進同情”,培養“互相愛護”和“互相扶助”的精神。這些思想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有些高校處于繁華的鬧市區,還有些高校近些年來長期處于建設之中,拆舊樓,蓋新樓,校園環境亂糟糟,這不利于學生的學習,這些都是我們亟須改善的。

(四)建設新時期的倫理道德體系

現在大學道德教育實效性低的另一方面因素就是大學在道德教育上所堅持的倫理體系的不協調。面對這一難題,當前我們需嘗試構建一個新時期的倫理道德體系,那就是堅持目的論和義務論、德性論的統一。在時代,我們遵循的主要道德體系是義務論和德性論倫理學?!皩W習雷鋒好榜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但是德性倫理學有一些弊端是難以克服的。比如說德性倫理學過分強調人的品質而忽視行為,所以在對一個人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價時就會遇到困難。另外,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但是榜樣教育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它很容易變成一種簡單的模仿,只學到皮毛,沒有學到其真正的精神,而且往往是激動、熱鬧一時,不能堅持下去。而義務論倫理學過于強調道德法則的形式原則,導致無法說清義務與人的情感、利益之間的關系。尤其義務論倫理學中關于人的行為不能以情感、利益為動機和目的的要求過于嚴格,具有嚴格主義的傾向,因而在現實中難以實行。改革開放后功利主義的倫理理論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功利主義倫理價值觀的一大缺陷就是把善放在優先地位時,往往忽視了正當性原則,甚至為了更大的善而犧牲正當或正義。這種目的論的倫理學的缺點就是它把道德活動作為非道德目的或價值的目的,而這也就降低了道德活動的作用和崇高地位。因此,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中,不能僅僅以功利主義作為道德原則,還必須以義務論、德性論來對人們的行為加以規范,用正義的原則來補充功利主義原則的不足。在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中,也要綜合運用倫理道德體系,每一種倫理道德體系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我們要綜合運用其優點,避免其缺點,力圖達到目的論與義務論的統一,也就是善與應當的統一,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從而達到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共同進步,全面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水平,真正提升大學道德教育的效果。

作者:王黎明 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