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實踐探索
時間:2022-12-28 09:41:34
導語: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生態道德的內涵
所謂生態,主要指人與生物圈乃至整個自然界的關系。生態的內涵不僅反應自然界本身,更體現著顯性的人類價值取向。研究生態,不僅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界的生態自身價值及秩序為目的,更著眼于自然界、人類和社會的未來發展,強調從人類的整體利益出發,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及和諧發展的生態愿景。正如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的自然界首先是“人的無機的身體”,是人類社會的前提,并且與人類社會關系密切。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福斯特說:“馬克思的世界觀是一種深刻的、真正系統的生態世界觀,而且這種生態觀是來源于他的唯物主義的。”道德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不僅是行為規范,而且是一種實踐精神,是我們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隨著社會文明的日益發展,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素質不斷提高,這是人類社會自我完善與發展的重要活動,毫無疑問,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五個文明愿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的進程中,其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推進道德建設,最終實現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辯證統一。而生態道德作為道德范疇的生態道德,不僅蘊含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及社會之間的倫理關系。生態道德內涵的提出,是為人類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而構建的行為準則。生態道德從意識形態層面更全面地解讀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了生態文明社會形態所應具備的價值觀特征和價值規范標準,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也是推進生態文明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生態道德從道德義理上對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要求人類應該不遺余力地尊重和保護自然,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文明社會中做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與共同發展。生態道德的提出,是人類道德進化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建設的新天地,它反映了人們對未來、對人類整體、對自己及子孫后代切身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最高利益的責任心和義務感。當然,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提出了生態道德。更重要的是,如歷史唯物主義一直強調的,問題不在于解釋世界,而在于改變世界,即進行生態道德的教育和實踐。只有獲得所有社會階層和所有個人的廣泛理解、支持和參與,并成為所有人的內在道德要求和得到道德實踐時,生態道德才能最終成為公民的自身行動,達到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協調發展,它才富有生命力。
(一)生態道德教育是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提高的現實呼吁
道德不是一種泛泛、空洞的說教,而是一種具體的并隨社會經濟發展的改變而發展變化的行為規范。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其社會道德不同,這些道德有什么作用和意義,衡量的標準在于它是否對社會生活和生產有所指導,是否和社會進步趨勢相統一,是否與人類文明發展相聯系。在當今時代,人與自然的沖突矛盾問題是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誠然解決疑難的根本途徑就必須以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為依據,將道德范圍向自然延伸。這就要求人類要不斷增強生態意識,培育生態道德。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總布局,其中生態文明是新提法。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曾經歷了“一、二、三、四、五”的不同目標。最初我國提出一個物質領域的現代化,后來鄧小平同志要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是兩個現代化。同志加了“政治文明”后形成三個現代化,同志提出“和諧社會”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四個現代化”。現在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這個新提法意味著一個生態文明社會的開始,標致著人類發展進入更高階段,它是將維護和尊重生態環境視為主線,旨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社會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提供基礎。生態文明社會是整個人類社會尤其是子孫后代和青少年的共同期盼。如果一個民族缺乏生態道德,那么這個民族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將成為無根之基,人類精神文明也將會是無本之源;而沒有符合自然規律的社會演化,政治文明也將是一句空話。可以說,生態道德是人類其他道德的基礎和保障,是評價人類是否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一項重要指標。
(二)生態道德教育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個社會的變遷及發展都是由眾多因素引發的結果。在以往時代,大多數人們只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予以高度關注,而很少重視對生態要素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意義。然而,當今人類社會發展困惑明確反映了生態因素是不可缺的主要內容,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和前提。一些真知灼見的政治家深刻洞察到,消除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其實比解決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政黨矛盾等更為緊迫和根本。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一個章節進行闡述,把生態的內涵從過去只注意生物生態、污染生態上升到科學前沿的人類生態、社會生態,上升到生產關系、消費行為、體制機制、上層建筑和思想意識的高度,上升到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將其作為一種發展目標、工作部署、制度設計,溢露出了一種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的時代潮流。眾所周知,當前中國的生態問題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日益嚴重。30多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付出了不小的生態代價,水、大氣污染形勢皆很嚴峻,自然災害頻發等問題都在警示我們。生態問題惡化,不僅是直接經濟損失,更嚴重的是社會和諧將受到影響,同時,環境破壞使得社會不安定因素在增加,因為生態問題導致的群體性事件在增多。在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社會長遠發展的基本方略,是新時代的宏偉愿景。面對時代呼聲,我們必須以新知識、新觀點、新思想來轉變傳統思維方式,重新將生態要素納入可持續發展中。當然要實現其目的,就有必要加強生態道德教育,通過對有代表性的社會群體來影響。
(三)生態道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保證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而“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實際上,生態問題就是人類自身發展問題,只有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人類同自然處于和諧發展狀態,才能從根源上找到解決生態危機的出路。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就在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使得社會與人都能獲得全面發展。全面發展,不僅體現于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高超的技能水平,還應體現于強烈的生態意識,只有這樣,人類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而且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處理,是衡量一個人的倫理品質和倫理素養的重要標志。由此可見,現代文明社會適應的人,應該是一個既具備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優秀品質,又具備能科學對待人與自然關系的良好素養的人,也唯有如此,人的發展才是全面的。因此,在新時期里,提高高校德育也必須把生態道德教育當作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大學生德育中貫徹生態道德教育,有利于促進我國大學生全面發展,也有利于未來社會的持續。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對于大多數的生態環境破壞實例,其實承擔主要責任的多是高校大學生。而且無數事實也證實了這一點,幾年前曾發生的令人震驚的“傷熊事件”,其為北京某大學學生劉海洋所為,在這起事件中,兩只黑熊身體被大面積燒傷,這無疑體現了大學生自身的缺陷。因此,當代大學生要想獲得全面發展,真正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就必須在道德體系中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建設,培養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在高等教育體系中開辟生態道德教育的新陣地,把生態道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必修課程,以先進的生態道德指導大學生生態教育實施和發展推進生態文明的構建,實現生態道德的實踐意義,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三、新時期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一)重構生態道德教育目標
“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高校德育過程是一個價值引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的過程。在大力倡導和推行素質教育的新時期,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也必然包含了能否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知識、態度、能力。特別是生態危機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轉變傳統觀念是極其重要的。中國在經歷了高污染、低效用的初期工業化后,現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在這一新形勢下,生態道德的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節奏,更新生態教育觀念,超越工業化初期的“工具人”、“理性人”的教育目標,從生存的角度,以培育“生態人”為新教育目的。這正如周谷平教授認為,教育對人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把生態道德置于學校道德體系中,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之具有正確處理、科學對待一切自然生態的能力,從而通過其全面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無疑具有必然性和緊迫性。然而,縱觀我國高校的德育教育,長期以來大多是以怎樣處理個人與社會、國家、集體之間的關系為主要內容,就如何認識、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內容相對甚少,這樣致使大多數人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不能清晰認識,對保護自然環境責任不明確。即使有學校將其納入教學體系,但多數是停留于表面形式,而很少將其納入到道德教育目標中,沒有深入的研究實踐,更談不上對生態道德人的培養。因此,高校要充分認識到開展生態道德教育的重大意義,把生態道德擺在突出位置,重構道德教學目標。
(二)豐富生態道德教育內容
在新時期,將大學生生態道德的養成納入思想政治工作是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全新課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新發展。生態道德的培育除了要普及生態知識外,還應著重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是生態道德理念。理念是行為的先導,大學生正確樹立生態道德理念是生態道德教育內容不可或缺的環節。生態道德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一個塑造人們正確的生態價值觀的活動。在具體實施中,應幫助大學生重塑綠色消費觀,讓他們具備健康適度的消費心理,弘揚高尚的消費道德,并對行為給予指導。二是生態道德情感。生態道德情感,反映了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態度,它是一個正確理念的樹立和情感強化的過程。也即是在生態道德教育中,不僅要樹立大學生的綠色消費觀,還要培養對自然行為中的是與非、善與惡的強烈而鮮明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使他們作出正確的行為。因此,在教育內容上,應盡量從審美角度和生存需要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情感培養。三是生態道德規范。作為一種行為準則,生態道德規范是生態道德的一種基本形態,對大學生的生態行為具有約束、規范、指導等作用。當今的生態問題已經超越國界,成為國際社會新安全觀的一大挑戰,因此除了將國內生態道德規范作為教育內容外,還應幫助大學生樹立國際合作精神、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全球生態道德觀,從而進一步推動生態道德規范的建立,在具體的生活中,只有真正懂得生態道德規范,才能在實踐中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三)拓展生態道德教育載體
生態道德既然屬于道德范疇,必然也與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因此我們應充分運用思想政治課的優勢,增加和補充生態道德教育的相關內容,使生態道德滲透在教學內容中,開辟生態道德教育主渠道。譬如,可在法律基礎課中加強環境保護法相關內容的宣講;將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將生態道德內容增補在思想道德修養課中。同時,要充分借助互聯網的優勢,發揮網絡輻射作用。當今信息化時代,計算機的普及和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為生態道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當前國家大力提倡網上祭拜等新方式,目的是減少傳統重大節假日期間人們燃燒煙火所引起的嚴重大氣污染等生態問題。網上祭拜既經濟又環保,不僅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基本精髓,而且切實有效地減少了環境污染,這是網絡載體在生態教育的典型創新運用。因此,高校應加大對有吸引力、有特色的網站建設,盡快開發一些適應于網絡環境的生態道德教育軟件,開發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材體系,使學校生態道德教育更大范圍、更有效地實行。此外,學校可利用主題班會、宣傳欄、黑板報等形式,開展環境宣傳;發展生態文藝,引導學生采取文學、歌曲、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大力弘揚保護、善待生態環境的先進典型,鞭撻破壞生態環境的不文明行為;可以在校園內按班級選定一片綠化區,由學生種植、管理花草樹木,深入開展綠色校園、生態校園創建活動等。
(四)強化生態道德教育實踐
社會實踐是道德形成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對優化大學生生態道德能力有著積極作用。因此,高校應加強社會實踐,通過圍繞素質教育積極組建一些有關環境保護興趣小組或社團。因為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具有凝聚力強、目的明確、輻射面寬等優勢,是高校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能夠為生態道德教育與實踐的提供良好平臺。在具體的實踐中,可充分利用其優勢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實踐活動,譬如對自然科學進行學習、開展志愿服務和環境保護實踐等,具體形式包括利用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植樹節、世界無煙日等重大環境紀念日,在校園內推廣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如張貼海報、懸掛條幅、發放宣傳單等吸引大學生參與,還可以在學校設立跳蚤市場、廢舊電池回收站、垃圾分類回收桶等,使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滲透,從而讓大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保護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激發提升。江蘇丹陽市云陽學校在生態道德教育實踐上為我們樹立了典型,如學校組織的名為“大運河環境保護小衛隊”,該小衛隊通常利用雙休日、寒暑假及課外活動走向京杭大運河進行大氣樣本、水樣及土樣的采集,并在市環保局和化學老師的指導下對成分加以分析,這不僅使學生環保意識得到提高,還對生態知識有所強化、鞏固。此外,還可以采取學生上街、走進社區向人們宣傳環保知識,積極踐行綠色消費,讓學校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成為一種常態,真正使大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并輻射影響其他群體。
作者:胡瀾 單位:川北醫學院
- 上一篇:高校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覺”的思考
- 下一篇:和諧傳統對構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標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