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時間:2022-02-05 11:22:40

導語:兒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兒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傳統的教育體制的不斷革新和進步,道德教育又一次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一層的要求和挑戰,如何對受教育者進行有效地教育?怎樣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建立一種合理有效的學習關系?怎樣讓道德價值從根本上影響人格的發展?由此引出一系列傳統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現就某些問題談談我的看法,具體如下:

一、傳統教育中的尊師思想使兒童的權利被抹殺,影響道德教育的效果

中華民族的美德源遠流長“,尊老愛幼”、“尊敬師長”是每一位炎黃子孫做人的最起碼原則。不尊重長輩,實之為不肖,是要被唾棄的?!伴L者”“、師者”不論年齡、知識、閱歷,都是我們所不及的,是應該受到尊敬的“,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更為長者之功,后人之福。“師者”傳我以知識,授我以漁者,解我之惑者,賜于我生存之力量者,應得到尊重。然而,長期以來卻形成了:“尊長”、“尊師”是晚輩的“義務”,“愛護學生”、“愛護幼者”是長輩的責任,也是權利。這樣一來,在長者與幼者、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中,長者、師者有權利,有教育的權利,有愛護的權利,有獎勵的權利,有懲罰的權利,有打的權利,有罵的權利……,有義務,有保護、愛護幼者的義務,有教育幼者的義務,但是幼者、學生只承擔義務,尊重長輩、師長的義務,學習的義務,不講權利。今天,素質教育告訴我們,兒童作為“社會人”的權利也應得到尊重,他們的人格更應得到尊重,否則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是徒勞的———吃進去,消化不掉,流于形式,疏于內容。

(一)兒童應有發問的權利和了解與被了解的權利

生活中常聽到孩子的反問引來的回答是“:小孩子家,知道什么!”是孩子不懂嗎?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證明,兒童斷奶后,雙腳站立、走路、說話是人生中最初的三件大事,這三大事件結束了兒童身心發展過程中軟弱無力的階段。這不僅是他身體機能發達的表現,也是他脫離依賴心理、開始獨立的征兆,他已經進入同外部世界更加自由、獨立交往的時期,通過對外界的交往與學習,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思考、理解方式。而大多數教師也同樣認為孩子是一張白紙,需要老師在上面勾畫,由此引出了將兒童當作一個思想道德價值是完全空白的容器,而教育任務就是將規定的思想道德價值像傳授科學知識那樣“教”給兒童,兒童的任務就是將所傳授的那些思想道德價值知識記住。正因為“孩子小”根本無權發問,也無需理解,到長大成人自然會明白。這種思想教育的結果是兒童熟知教師講的道德內容需要一個怎樣的回答,而答案實際上和自己平時的行為并無多大關系。嚴重后果即為,明知故犯,知“法”犯“法”,這恐怕要比無知更可怕。因此說道德教育的目標并非道德傳授,而是道德的內化。

(二)兒童作為社會的一員應受尊重

據說,1951年日本在借鑒西方文化基礎上制定了“兒童憲章”“,憲章”的頭兩條便是:1、兒童的人格應受尊重。2、兒童應作為社會的一員受尊重。一位困惑的父親對老師講起孩子與他的種種隔閡:性格孤僻、不善言談、一句話也聽不進去、即使挨打,一句話常掛在嘴邊:你根本不了解我。讓父親怎么也不明白的是為什么自己辛苦培養了多年的兒子會說他不了解自己,連他也糊涂兒子心里在想些什么。老師問父親“你認為你們之間的關系怎樣,你們常交談嗎?是朋友嗎?“”朋友?”父親就是父親,兒子就是兒子,怎么會成為朋友?豈不亂了輩分?“朋友”其實是一個很特殊的概念,朋友之間的角色關系是建立在平等之上的,這種平等無領導與被領導,無一方必須聽從另一方,朋友之間可以平等地討論問題、爭論問題、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中國傳統的教育中,長輩永遠是“站著”的,是對的,孩子就該無條件的服從,錯了要懲罰,而且越嚴厲越好,只有懲罰才對兒童的不良行為具有威懾性的制服作用,然而研究表明,這絲毫無助于兒童道德行為的形成,相反后果導致兒童對抗性態度。道德教育的新概念是放下威嚴,以朋友的身份去接近、了解孩子,還孩子的社會人的平等權利,真正意義的道德是在平等氣氛中在心與心之間的溝通中促使兒童明辨是非。

二、社會性交往活動對道德教育的影響

成人較之兒童已經形成了自己基本的世界觀,有了思辨的能力,完全可以通過理論的充實、思想的吸取、觀念的分析、價值調整等方式發展自己的思想道德價值,而兒童有著屬于自己的生活,有著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價值的獨特過程,他們需要通過活動體驗群體間的交互、認知上的沖突等外顯的行為來逐漸走向內化的認知。但傳統的道德教育往往沒有真正去關注兒童的道德教育。結果是兒童常會用一些虛假的行為反應來應付老師,并沒有真正獲得多少道德內化及社會性人格的發展。

讓兒童不先接受那些所謂的思想道德價值知識,而是先創設一個真實的生活情景,引起他們行為和認知上的沖突,讓他們在這個情景中自由地展開自己的活動,進行充分地交流和共享,并在不斷的體驗各種沖突中調整、修正或改變原有的一些屬于主觀上的或是經驗上的東西,使道德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從思想行動上影響兒童道德價值的變化和發展。

作者:王鳳曉 單位: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薛家灣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