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人性化分析

時間:2022-11-09 10:23:16

導語:高校道德教育人性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道德教育人性化分析

黨和國家一直重視道德教育,并把它作為戰勝困難的重要思想武器和保持自己先進性的法寶。重視道德教育的地位,發揮道德教育的作用,是黨和國家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道德教育是我國高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加強高校道德教育,對于提高教育質量,推動全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在發展中不會一成不變,其會受到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表現為一種自己特有的發展趨勢。這種發展趨勢與各國未來道德教育的發展趨勢相互聯系,既有相同、一致的地方,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因此探討和研究高校道德教育的發展趨勢問題具有現實的意義。

一我國高校道德教育人性化發展趨勢

我國高校傳統的道德教育模式主要采取強制性的灌輸模式,教師是以灌輸的主體身份出現,大學生只能是被動的灌輸者,只能是客體。要使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從傳統的灌輸模式解放出來,就必須重視教育過程中的人性化的管理和溝通。這就要求做到,給受教育者的大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和人文關懷,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讓他們成為道德教育的主體,成為能夠主動、積極接受教育的主體,成為自己的想法被充分尊重而不是強迫接受教育的主體,而不是作為消極被動的客體來對待。未來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在管理和溝通模式上會更加人性化,這也是一個必然趨勢。這樣,在我國高校道德教育中,大學生的主體得以彰顯,主動性、積極性得以調動,參與精神得以發揚,逆反心理得以有效控制,自主、自立、獨立負責的意識和創新精神得以形成,以實現大學生全面自由的健康成長。

二高校道德教育加強人性化的途徑與方法

具體而言,要實現高校道德教育的人性化,需要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中貫徹以下的一些方法。1.采取體現人文關懷的道德教育的方法。目前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中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教育者是教育主體,被教育者是被動的客體,雙方處在一種不平等的地位上。在這種情況下,受教育者很難有機會表露自己的心聲,很難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所以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起來,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未來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將會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采用一種體現人文關懷的道德教育方法。這就要求高校的道德教育教師不能僅僅以主體自居,應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對待每一個大學生,形成一種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認可的和諧的道德教育關系,倡導公平、自由、寬容的態度,多方面地進行交流和探討,多些支持和關心,少些隔閡和漠然,以參與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去對待道德教育,不支持“我說你聽”“我打你通”“我導你行”教條做法。更不是以高高在上、野蠻粗暴、生硬的灌輸和硬性的紀律來約束被教育者。在針對每一個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時要考慮“實情”,在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要體現“真情”,在反映解決內外關系方面的問題時要主動“熱情”。這樣才能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中體現出人文關懷,才能取得較理想的教育效果。2.顯性道德教育與隱性道德教育并重的方法。傳統的道德教育以顯性道德教育為主,隱性道德教育往往不被人們重視,屬于被忽視的教育。高校的道德教育也如此。因為沒有充分重視隱性道德教育的作用,所以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的缺陷日益突出。在未來的高校道德教育中,將會重視隱性的道德教育,實現顯性道德教育與隱性道德教育并重,充分挖掘隱性道德教育的優勢,為加強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做出貢獻。顯性道德教育是指在公共場所利用各種公開的方式,按照既定的計劃、預期的目標、固定的模式比較系統地正式地進行道德方法的方法。隱性道德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預定的教育計劃、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案,為受教育者特意創設一定的社會環境、活動場所和文化氛圍,并有意識地引導受教育者去感受和體會,使受教育者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得到心靈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啟迪,進而潛移默化地達到教育目的。簡單說,隱性教育是一種無意識的接受行為,教育過程顯得更加自然和,教育效果也持久穩固。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要盡快地轉變思維方式,要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進行顯性道德教育的基礎上,也要加強隱性道德教育,利用“潤物細無聲”的手段和形態潛移默化的無形的滲透的方法來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隱性道德教育。如通過各種大學生愿意接受的文體活動、社團活動、參觀活動、宣傳活動等來對大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義務奉獻等教育,這就是比較常見的隱性道德教育的方式。3.做好與大學生的思想溝通,采用彼此感化的方法。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不能一貫地采取單方的灌輸方法,而應采取能夠讓大學生接受的雙向的心靈的對話和思想的溝通的方法。這樣的道德教育才能容易讓廣大的大學生愿意接受,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這種道德教育方法與其他知識性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它所要求的是從大學生對道德教育的自我理解中來實現道德教育目的。所以,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對道德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最終實現道德教育者將道德教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有效地融合起來,將真實的情感付出和可行的理性思維有機地融合起來,做到有效地結合,實現感情真摯、合乎理性的道德教育。未來的社會將是充分發揮主體性,展示主體教育的。

道德教育也將成為充分體現主體性的道德教育,這種道德教育將為受教育者塑造一種豐富多彩的、具有厚重基礎的、令人向往的精神家園。在這種精神家園的指引下,受教育者將在一個自由寬松、充分展示自我的環境中接受道德教育,取得比較理想的道德教育效果,這也比較鮮明地體現了一種人性化的道德教育模式。

作者:明龍 魏宇崢 單位:長春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王運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互補效應淺析[J].教育與職業,2005(29)

[2]金鑫,張耀燦.論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與發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3]陳嬌云.論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進與創新[D].江西師范大學,2003

[4]沈貴鵬.德育視野內的心理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