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學科育人校本路徑研究
時間:2022-05-25 08:58:07
導語:道德與法治學科育人校本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科育人質量與效益,是加強學校德育的緊迫任務和現實需要。探索優化其學科育人路徑:靈活使用教材,讓教學內容貼近學生;課堂精準發力,讓美德規范扎根學生心靈;豐富實踐活動,讓美德規范在學生體驗中生成;建構評價機制,提升育人質量和效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學科育人;路徑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學科課堂是主戰場,而“道德與法治”學科則是“先手棋”。為下好“先手棋”,我們開展了“道德與法治”育人路徑的實踐探索。
一、增強認識,提升學科育人價值
(一)提高“道德與法治”育人效益,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現實需要
在信息化時代,青少年獲取信息渠道更加多樣,而信息內容良莠不齊。由于青少年閱歷較淺,辨別力較差,加之叛逆心理作祟,對信息分辨能力有限,容易被錯誤言論蠱惑,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軌道。“道德與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學科,提高其學科育人質量和效益,已成為新時代學校教育的緊迫任務。
(二)提高“道德與法治”育人效益,是加強學校德育的現實需要
以往學校大多通過“國旗下講話”“中小隊隊會”等活動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這些活動往往覆蓋面小,內容單薄,形式單一,效果不理想。德育與學科教學幾乎隔絕,“道德與法治”往往被視為“副科”,未能得到應有重視:一般由學校行政或語文教師兼職,教學基本是機械照搬教材,質量和效益低;任課教師單純地傳授知識,重理輕行、重智輕情,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課堂與生活分離,削弱了學科育人質量和實效。
二、深化研究,開發學科教學資源
(一)研究教材,活化教學內容資源
教材是學科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未必能完全適應校情學情,要讓教學內容與學校、學生實際緊密結合,實現教學質量和效益最大化,必須靈活使用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校本化、班本化改造。一是省略部分內容。教材內容有的過時,有的與學生實際脫節,即使學生接受了也未必付諸行動。如三年級教材有一節提到:有些地區由于貧窮和偏見,有的女童不能上學。然而由于近年來國家實施扶貧攻堅戰略,即使在偏遠山區,人們的觀念和經濟狀況已大為好轉,兒童不能上學的現象已極為少見。這就需要省去前述教材內容。二是增補必要內容。有的內容教材論述不夠充分。為讓學生全面深刻理解,應作適當補充。一年級下冊“家人的愛”一課中有個例子:奶奶,您這么疼我,為什么不幫我背書包?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理解奶奶不幫孫子背書包,是為了鍛煉其自理能力,這是一種愛。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怕累著孩子,都在幫孩子背書包。我們把這個內容增補進來,引導孩子們思考討論:面對父母家長這樣的愛,我們該怎么辦?是坦然接受,真誠感謝,還是婉言謝絕?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既懂得認識并珍惜家人的愛,又懂得正確判斷、接受家人的愛。三是適當延伸內容。有些問題教材論述不夠全面,為讓學生獲得更完整的認識,應作適度延伸拓展。三年級上冊“走近我們的老師”一課講到尊敬老師。除正面引導外,還可以從反面警示有叛逆心理的學生。如對老師教學不滿時該怎樣處理,是憋在心里,還是溝通,抑或采取過激行動?近年來,因師生矛盾發生悲劇的事件時有耳聞,常州就有學生因老師讓她兩次修改作文而跳樓輕生;四川某學生因對老師對其遲到的教育不滿,將老師砸成重傷而不治身亡。在這兩起事件中,師生產生了矛盾,本不是大問題,通過溝通或調解,問題是能夠得到解決的,但由于學生缺少這方面的認知和經驗,就一時沖動走向危險的道路。由此看來,“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聯系實際進行正確引導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教學主題,尋找背景資源
教學時,我們要根據實際深入挖掘,尋找相關主題背景資源,讓資源更豐富、主題教學更透徹、教學質量更高效。
(三)結合校園文化,充實環境教育資源
我校以本地大文豪蘇洵名字命名,形成洵美校園文化主題。學校積極培育“洵美色彩、洵美校園、洵美之聲”校園環境文化,讓優美的校園環境成為陶冶情操、純潔心靈的優質資源。如蘇洵向往自由廣闊的自然世界,我們把白云白和藍天藍作為校園主色調,打造以白色和藍色為主的校園環境。我們用蘇洵詩詞給學校樓幢命名,賦予深刻內涵和寓意,如縱目樓、見微樓、正心樓等;用三蘇詩詞等譜寫歌曲作為校園鈴聲或課間操音樂,以優秀傳統文化濡染孩子們的心靈。
三、優化課堂,提高教學效益
(一)增強教學的說理性
“道德與法治”教學重在“明理”,既讓學生懂得應做什么,還應理解為什么這樣做。只有理解才能入腦入心,內化為自己的認識。也只有將學習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認知,才能外化為自覺行動。如乘車給老人讓座,就應該讓學生明白:購票乘車享有座位,確實是每個人的應有權利,但是關愛老人是一種美德。下基層看望老人為我們樹立了典范,老人為革命和建設作過貢獻,今天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有他們的功勞,而且老人體弱,在搖動的車里站著容易摔傷,應給他們一份關愛,這樣才能讓愛老敬老的美德代代相傳。明白了這樣的道理,美德美行教育就有了堅實基礎。
(二)增強教學的現實性
課堂知識要與社會、家庭、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意識到道德、規范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大道理。因此,道德不僅可學好,更要付諸行動,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教學“可親可敬的家鄉人”,我們以蘇洵為例講學校為什么以蘇洵命名,為什么千年過去了我們還記著他。我們將蘇洵二十七歲后發憤研學、終成大家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自然親切,易為接受理解,深入心靈。
(三)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道德與法治”教學容易枯燥乏味,增強趣味性尤為重要。我們的做法是:教學內容形象化,通過圖片、音樂、視頻等,將教學內容變成具體可感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化抽象為具體、生疏為熟悉、深奧為淺顯;教學方法活動化,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堂活動,通過唱歌、講故事、課本劇表演等方式,將教學內容融入活動游戲中,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明白道理,潛移默化受到教育;教學內容綜合化,有機融合其他學科內容,將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興趣、心得引向本學科學習,以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親和力和感染力。如教學“家鄉物產養育我”,可重溫蘇軾的《贈劉景文》:借助詩文、圖畫、視頻,讓學生欣賞家鄉秋日的美景,領會詩人喜愛、贊美家鄉的真摯情感,熏陶愛國情操。還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的語言美、音律美和結構美,感受漢語言超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道德與法治”教學不能單純傳承文化科學知識,而應注重提高思想認識,規范言語行為。教學中應摒棄單向傳輸的滿堂灌、滿堂問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學教材,合作研討,互動交流。這樣,學生分享的認識或經驗更為豐富,更接近學生實際,更有親近感,因而更易深入心靈而付諸行動。
四、拓展活動,實現育人“學科+
立足學科又不拘泥于學科。我們充分拓展延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開展戲劇藝術、拜訪先進、關愛老人、生產勞動、游覽參觀、爭先創優等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生動活潑地成長。戲劇是兒童喜愛易于接受的藝術形式,我校將“洵美戲劇”作為道德法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開展戲劇藝術活動,讓戲劇進學校、進課堂、上舞臺,增強道德法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一是引進專業戲劇團體來校表演,讓學生感受戲劇魅力;二是邀請非遺戲劇傳承人和專業戲劇老師進校園,專業輔導戲劇教學;三是將“道德與法治”課和音樂課作為戲劇與學科融合的重要陣地,編演課本劇,讓學生在妙趣橫生的戲劇欣賞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四是通過微隊課、“洵美小劇場”“洵美童心”戲劇節等平臺,推動優秀劇目參與校內外演出,讓孩子們在演出或欣賞中獲得心靈儒染。
作者:熊玉平
- 上一篇:國有企業文化建設實踐與啟示
- 下一篇:民營企業發展狀況及發展對策
精品范文
1道德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