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師德建設的成果與因素探索
時間:2022-12-28 10:50:41
導語:教師師德建設的成果與因素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李冬娜工作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一直以來,高校教師秉承我國優良師德傳統,并融合時代特征,形成了許多開放時代優秀的師德風范"但是,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教師的責任愈加突出,從而對師德素質的要求更加廣泛,教書育人工作的標準更高"而高校教師隊伍中確實存在著個別教師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質不夠高尚、治學態度不夠嚴謹等問題,嚴重損害了高校教師和學校的形象,給教育事業帶來了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職業責任方面:職責意識不強愛崗敬業是教師職業的重要內容"愛崗就是對教師工作充滿熱愛之情;敬業就是對教師職業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是作為一名教師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基本立足點,也是師德建設的核心"然而,市場經濟和社會轉型期的一些負面影響,使有些高校教師把自己從事的工作僅僅看成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或是賺錢工具,而未將其看作是自己實現理想抱負、成就人生價值的崇高事業,上課賺取課酬,下課甩手走人,把自己當作匠而不是師"一些高校教師不安心本職工作,看重物質利益,熱衷于開辟第二職業,對教育教學工作敷衍塞責,應付了事;還有一些高校教師為了職稱問題,重科研輕教學,把教育教學工作當作副業;甚至一些高校教師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影響,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這些高校教師沒有謹記自身的職業要求,缺乏事業心、責任感,這樣既造成對大學生的不利影響,又嚴重損害了教師的職業形象"2.職業道德方面:師表意識淡薄教師的勞動是一種以靈魂來塑造靈魂、以人格來培養人格的勞動"教育過程始終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互動過程,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去影響學生,以自身的表率精神去實現教書育人、培養四有新人的神圣使命"與一般的職業勞動者相比,社會對高校教師的要求更高,在道德行為上要求高校教師具有更強的典范性和更鮮明的示范性,即要為人師表"為人師表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合格的基本標準,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特征"教師的思想、品格、境界、學識,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大學校園不再是象牙塔,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思潮沖擊著大學校園,也很大地影響著高校教師"一些高校教師從重理想轉向重實惠,從追求精神價值轉向追求物質享受,從重視集體利益到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功利思想膨脹"功利化的價值取向引起了行為上的失范,以致于對工作熱情不再,對學生關心不夠,對利益斤斤計較"這些高校教師的行為對大學生的發展有不可低估的危害性,更談不上發揮為人師表的作用了"3.職業對象方面:育人意識不足教書育人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是評價教師工作好壞、德行優劣的最基本標準"高校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思想的引領者和道德的示范者"教書育人這四個字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教師的神圣使命,每個高校教師更應責無旁貸"在教師的日常工作中,教書只是育人的手段和過程,育人才是教書的方向和最終目的"只教書不育人,就等于缺失了方向,沒有了目的"因此,教書和育人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當前,在一些高校中,存在著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一些高校教師片面理解教師的職責,認為只要把課講好、把科研做好就行,其他一概與己無關"他們沒有認識到教書育人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系統,也是自己的責任,在育人上沒真正地下功夫,導致目前學生中出現高分低能、高智低德等現象"社會要求高校培養出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才"如果以培養出的人才來作為高校工作檢驗的一個標準的話,那么培養出來的人才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那就是危險品了"那種以傳授知識為名義所產生的偏見,不僅有損教師的形象,甚至對大學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向進行誤導,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形成潛在的威脅"
高校教師師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存在問題是我們不容回避的一個客觀事實"深人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進行師德建設"究其原因,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制度建設方面:缺乏嚴謹科學的評價體系師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中,思想和行為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準則,是對教師最根本的職業要求,是教師素質的重要方面,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所以,高校教師要嚴格遵循一定的道德規范和準則,才能真正實現高校的培養目標"但是,目前高校師德建設機制不健全,沒有一個統一的衡量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的標準,而且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廣東省在1997年制定了5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試行)6,這成為廣大教師師德建設的一個重要依據,但是卻缺乏相配套的評價體系,不能夠規范、科學、公正地評價一個教師的師德水平"即便是高校現行的教學評估中有涉及師德考評的部分,因所采取的是科學量化標準,相比較于科研而言,師德卻是最難以被量化的一項,無法計算,難以斗量,所以,師德考評顯得主觀性較強"這種情況又進一步造成了在教學質量評選、職稱評審等工作上,一般只注重科研、職稱、學歷,而難以在政治素質、師德方面進行比較"現有的機制還缺少監督,例如對教師同行評價意見、學生評價沒有足夠的重視,更多的是看重教師自身的學歷、職稱、科研水平和部門領導的意見,使師德建設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保障"這也是出現師德失范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2.思想觀念方面:缺乏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當今時代日新月異,高校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考驢"要完成人才培養目標,使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能適應時展需要,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更要有高尚的師德風范"師資隊伍建設歷來是高校工作的重點,但往往偏重于學歷層次的提高、專業知識的更新,認為這是實,一定要落實;而師德建設被認為是虛,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沒有足夠的重視"另外,由于對師德建設的認識和宣傳不夠,所以在師德建設上存在著認識誤區,師德教育工作經常被視為政治教育,師德的德字常被歸結為教師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觀點"于是,師德教育被當作一項政治任務,其主要內容就是政治學習和政治活動,而不是對師德觀念、師德情感、師德理想、師德態度、師德法紀、師德作風、師德技能、師德良心、師德行為等一系列師德規范的培養"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不可能受到教師的重視,更談不上對人產生心靈的觸動,慢慢地就使人有了惰性,不再思變,思想也就固化了"師德建設的觀念、方法相對滯后,缺乏長期性、針對性、系統性,也缺乏有效的載體和保障體系"3.客觀環境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疏導機制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越來越多地接觸到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中西方文化也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我們引進了發達國家許多先進的東西,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經濟現代化的進程;而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借助與我國擴大文化藝術交流的機會,通過影視、搖滾音樂、快餐店、時裝等方式,大力傳播其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對我們產生了復雜的影響"尤其是西方國家加緊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各種有害的文化垃圾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侵蝕到社會政治生活和精神領域,從而導致一些人見利忘義、權錢交易,導致國家意識、集體意識、互助精神、奉獻精神減弱,自由主義、拜金主義、享受主義、個人主義滋生膨脹"在高校教師中也存在這方面的道德失范現象,實際上是社會問題在教師隊伍中的再現"4.主體自身方面:缺乏有力的職后繼續教育自1999年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高校教師隊伍的數量在持續增長,教師的社會地位、待遇不斷得到提高和改善,也吸引著許多其他行業的人員加人到教師隊伍中來"這些新人職教師學歷高,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但有的是師范院校畢業的,有的卻不是"他們來源復雜、動機多樣,必然給高校師德建設帶來一定的壓力"為進一步確保高校教師隊伍的質量,我國相繼頒布了(教師法6、5教師資格條例6和5<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6,逐步形成了高校教師資格制度的法律法規體系"而且,針對非師范院校畢業的新人職教師,還規定了職前上崗培訓,需獲得通過才能真正執教"但隨著師資隊伍的不斷擴大,相應的師德教育沒有跟上,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建設,忽視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教育與培養,也是造成高校教師師德失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