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師院校師德建設論文
時間:2022-11-26 03:24:55
導語:地方高師院校師德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師德是一個歷史的、永恒的話題。一支素質良好的教師隊伍是一所大學辦學質量的根本保證。長期以來,廣大高校教師的確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也贏得了全社會的廣泛贊譽和普遍尊重。但是,在市場經濟和開放的條件下,高校師德建設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有的教師責任心不強,教書育人意識淡薄,缺乏愛心;有的學風浮躁,治學不夠嚴謹,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嚴,言行不夠規范,不能為人師表;個別教師甚至師德失范、學術不端,嚴重損害人民教師的職業聲譽。因此,加強高校師德建設勢在必行。地方高師院校作為培養本地中、小學、幼兒教師的搖籃,其師德師風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對高校師德的研究中,除了少量專門研究師德概念、內容的成果外,大都對目前高校師德的現狀給予描述,并進行原因分析。有的通過調查數據來實證地說明當前師德的現狀,并對這種現狀作出一定的說明,但為數不多;大部分是從總體上對當前高校師德的現狀進行描述,一般的敘述方式是主流或是總體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即以往的高校師德研究多為宏觀籠統的分析成因,提出的措施和對策也缺乏針對性。而對于高師院校的師德建設問題研究甚少,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寧夏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師德建設的問題,通過對部分教師和學生進行調查和訪談,深入了解我院的師德現狀,并提出建設性對策。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一所地方高師院校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包括研究者自編問卷和訪談提綱。自編問卷從教師的職業信念、師生關系中的道德規范、與同事關系中的道德規范、在教學中的道德規范和在教學研究中的道德規范五個維度對寧夏師范學院的師德現狀進行全面的調查了解。本研究共發放問卷520份,其中教師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06份,回收率為87.5%;學生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86份,回收率為96.5%。訪談提綱圍繞問卷的五個維度,主要深入了解我院的師德現狀。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同時選擇部分教師進行深度訪談,旨在進一步了解教師師德現狀,對問卷收集到的資料進行補充,以便研究者做出更貼近現實的描述和分析。
三、結果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首先來看師生對地方高師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整體評價。調查數據顯示,教師對“您認為目前高師院校師德現狀好嗎?”選擇“很好”和“一般”的比例分別為21%和36%,選擇“不好”的比例為43%;學生選擇“很好”和“一般”的比例分別為13%和69%,選擇“不好”的的比例為18%。這些數據說明,多數師生認為我院師德師風建設的整體情況是不錯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近半數的教師對師德現狀不滿意。具體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大部分教師的職業信念比較堅定,但職業認同度低,且有性別差異
教師們對“您認為教師職業有前途嗎?”選擇“一般”的比例為57.5%,“很有”的比例為30%,“沒有”的比例為12.5%,且存在較大的性別差異(見圖1);對“如果您有機會轉行,您會怎么選擇?”,答案為“不轉行”的比例為75%,“轉行”的比例為17.5%,“很難說”的比例為7.5%,也存在較大的性別差異(見圖2)??梢?,大部分教師的職業認同度較低,但職業信念卻較堅定,且男、女教師認識差異較大。圖1“您認為教師職業有前途嗎?”各選項與性別的相關分析圖2“如果您有機會轉行,您會怎么選擇?”
(二)師生關系淡漠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是衡量師生雙方學校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對于擔負未來中小學、幼兒教師的重擔的師范生來說,和諧師生關系的養成就顯得更為重要。但是從統計數據看,我院師生關系令人堪憂。如對“您和學生(教師)在課下有聯系嗎?”,無論教師和學生選擇比例最高的都是“從不”(見圖3)。而題目“您(您的老師)對課堂違紀現象怎么處理?”,80%以上的師生都選擇“順其自然”,選擇“會管”的不到10%(見圖4)。可見,一方面,現代師生的交流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師對學生沒有基本的要求,也就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缺乏真正的關心和愛護。圖3“您和學生(教師)在課下有聯系嗎?”的師生選項的百分比圖4“您(您的老師)對課堂違紀現象怎么處理?”
(三)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的道德規范不盡人意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核心,也幾乎是教師工作的全部,一所高校的教學質量直接決定其生存和發展,教師在教學中的道德規范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學質量,主要體現在教師對教學的態度和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1.部分教師對教學的態度不夠認真數據顯示:部分教師對教學的態度不夠認真,如對“您(您的老師)會因私事耽誤正常教學嗎?”教師選擇“偶爾”的比例為40%,選擇“會的”的比例為10%,而學生選擇“偶爾”的比例為40%,選擇“經?!钡谋壤哌_34%,教師和學生的回答存在較大差異(見圖5)。對“您在工作之余,在校外兼職賺錢嗎?”,選擇“是”和“可能”的比例為7.5%和10%,說明有少部分教師在校外兼職。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的表現與學生的期望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在整個教學工作中,對“您(您的老師)的教案每學期會更新嗎?”教師選擇“沒有”的比例為12%,而學生選擇“沒有”的比例為15%;對“您(您的老師)會力求上好每一節課嗎?”教師選擇“不會”的比例為10%,而學生選擇“不會”的比例高達39%;對“課下時,學生找老師答疑,您(您的老師)會不耐煩嗎?”教師選擇“會的”的比例為5%,學生選擇“會的”的比例為12%??梢?,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部分教師的表現和自我認知與學生的期望存在較大差距。
(四)部分教師缺乏學術道德精神,對學生的不道德行為縱容理解
教學和科研是學校工作的兩個主要方面,二者是相互促進和推動的作用,但因二者在直接目的和所需時間和精力方面存在沖突,兩者關系的處理也是高校教師面臨的一個難題。長期以來,地方高師院校重教學,輕科研,致使教師們對科研的重要性的認識和如何去做科研方面存在很大問題。隨著地方高師院校對科研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明確,加之引進高學歷的人才增多,很多地方高師院校對科研成果獎勵力度加大,職稱評定中科研分值也日益提高,這就出現了近年來地方高師院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但是此類院校的教師大部分少搞科研,甚至不知如何去搞科研,就滋生了論文、用錢購買科研成果甚至盜用、剽竊等現象。如對“您如何看待撰寫論文或科研中的剽竊或弄虛作假行為?”認為“很正常”的教師比例竟高達17.5%;對“學生抄襲和偽造數據可以理解嗎?”認為“可以”和“無所謂”的比例分別為25%和25%??梢?,部分教師不但自身缺乏學術道德,對學生的不道德行為也縱容理解、視而不見,這對于擔負著地方中小學、幼兒教師的地方高師院校來說,的確令人警醒。
(五)教師希望首先解決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和教師實際地位之間的矛盾
為了了解我院師德建設的影響因素,本研究設計了表1、表2的問題??梢钥闯銮皟山M矛盾主要是社會期望與教師的實際待遇,以及教師的奉獻精神與物質追求之間的矛盾,選擇這兩項的比例共計為80.5%。從表2中,教師對影響學校師德建設工作的影響因素排序來看,在學院師德建設中,多數教師更多擔憂的是外部因素,而較少人考慮自身因素。
四、建議與對策
(一)構建師德培育與榜樣示范平臺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我院教師專業理論知識扎實,有著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敬業意識和教學精力投入有待加強。首先,要加強學院師德教育和培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新教師的入職教育和培訓,這既包括加強新教師教學技能的教育和培訓,也包括新教師職業道德的教育和培訓;二是中青年教師的繼續教育與培訓,中青年教師是地方高師院校的中堅力量,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由于他們教齡較長,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又因為長期以來重教學,科研能力較低,為了達到職稱評定中逐步提升的科研要求,和青年高學歷教師相比更容易出現學術道德問題,這就要學校提供條件讓他們繼續學習、提升自身的教學科研水平和職業道德修養;三是發揮老教授的榜樣帶頭作用。教授的多少是衡量一所高校學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教授也應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成為中青年教師學習的榜樣,但地方高師院校的部分教授由于之前職稱評定對科研要求較低,相應的學術水平較低,加之評上教授后,也沒有相應的考核要求,致使許多地方高師院校的教授得過且過,只待退休。這就要求學校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真正把青年教師導師制落到實處,發揮他們的指導和督導作用。其次,構建學校榜樣示范平臺。由學校工會組織牽頭,借助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技術平臺開展學校優秀教師“、吾愛吾師”我最喜愛的老師、優秀學生工作者、優秀導師評選等系列活動,對在師德師風、人文素養等方面表現突出的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并作為職務晉升、崗位聘任的必要條件之一。
(二)開展師德教育活動,提高教師生命質量及營造關愛學生環境
鑒于我院教師對本職業的前途缺乏信心、師生關系淡漠的現狀,學校應從提升教師生命質量和關愛學生的角度來加強師德建設,樹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一方面,真正關心教師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將師德建設同解決教師困難結合起來,增強師德建設工作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積極推進民主治校,讓教學一線的教師能夠充分參與學校的管理與建設;培養高校教師的團隊精神,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帶動和融洽師生關系;通過教師音樂會、藝術展、文化交流、心理咨詢等活動,豐富高校教師的業余生活。另一方面,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真正地關心和愛護學生。加強學生班主任、輔導員、學院書記、副書記和學生的緊密聯系。如晚上輪流到學生宿舍值班,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更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建立學生導師制,把普通教師和學生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重視每位學生綜合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和相互尊重的關系,教學相長,共同促進。
(三)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地方高師職稱評定機制和師德考核制度
我院應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為依據,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地方高師職稱評定機制和師德考核制度。1.建立合理的職稱評定機制由于地方高師長期以來重教學、輕科研的情況,近年來在職稱評定中加大科研成果的分值,的確激發了教師們科學研究的熱情,但也“使師德建設陷入極為尷尬的兩難處境:不全身心投入教學,勢必誤人子弟;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勢必影響科研論文的數量和發表刊物的級別,自己的職稱得不到提升”,甚至還滋生了學術腐敗現象。為了發揮每個教師的最大潛力,職稱評定應該“兩條腿走路”:擅長教學的教師職稱評定以教學工作為核心;潛心鉆研科研的教師職稱評定以科研成果為側重點。營造民主、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搭建學術交流合作的平臺,激發教師奮進的事業心和拼搏精神。2.加強師德考核制度建設嚴格師德考核制度規范,實現師德評價從無序到有序、從隨意到標準的法制化轉變。促進教師正確對待自身在教育活動中的權利、義務,正視學生的個體存在和權利存在,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建立一整套包括目標體系、內容體系、指標體系、組織體系、實施體系、獎懲體系、監控體系、反饋體系以及循環改善體系等的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實現對學院師德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切切實實把考核結果與教師切身利益緊緊掛鉤,以最大化發揮考核的效用。
(四)通過反思和行動,提升教師的自我道德修養
為了提升教師的道德修養,學校通過構建師德教育的平臺,完善師德考核與制度規范,開展師德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師德氛圍,不失為好的方法。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是否重視品德修養上的自我提高,是師德建設的核心因素。因此,教師在日常教育活動中對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進行道德方面的反思,就顯得尤為關鍵。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波斯納在1989年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教師通過反思而對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分析和修正,并不斷促進自我提升。且反思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層面,也不僅局限于個體自身。也就是說,一方面,反思離不開行動,“犧牲了行動的實踐就是空話,犧牲了反思的實踐就是行動主義,這兩方面相互作用,犧牲任何一方都會使另一方面受到損害”。另一方面,要加強同伴之間的交流,進行共同反思,從而實現教師自我道德修養的提升。
作者:邱芳婷單位:寧夏師范學院
- 上一篇:基于和諧理念的道德教育論文
- 下一篇:高職院校電子商務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