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意義

時間:2022-05-18 11:32:34

導語: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意義

摘要:新時代對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提出了新要求,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全心做好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四個引路人”。適應“新財經”教育改革模式下師德師風建設的要求,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精神,需要高校教師在以德立身、以德立學和以德施教過程中重點做到“六個結合”:即教書和育人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言傳和身教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自律和他律相結合。

關鍵詞:“新財經”;教育改革;師德師風;“六個結合”

1高校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的意義

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必要條件。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教師的神圣使命和師德師風建設的指導原則做了重要論述,他講道:“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在談到師德師風建設時,也作了具體指導,提出四個統一的指導思想:“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钡恼撌隽⒁飧哌h,思想深刻,內涵豐富,對“新財經”教育改革模式下師德師風建設指明了方向。

2“新財經”教育改革模式下師德師風建設的路徑

作為承擔著教書育人神圣使命的教師,要深入學習領會的思想,結合實際工作,把的指導思想貫徹落實到踐行黨的精神和立身、立學、施教的整個過程中,重點做到教書和育人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言傳和身教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自律和他律相結合。2.1教書和育人相結合。教書育人對于高校教師來說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通常被當作不言而喻的事情。然而,深入思考教書和育人的內涵和關系就會發現,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將教書和育人有機統一起來并非易事。教書和育人涵蓋了教育領域的兩個方面,它首先是教育主客體的有機統一,在教育過程中究竟是“教師中心論”還是“學生中心論”,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觀念和實踐,目前得到認可的觀點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以及學生具有主體地位”。理想的境界應該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既能夠以學生為本,又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即教師實施教育教學行為,傳播知識,啟發思考,學生增長知識、發展智能、健康成長。其次教書和育人相結合意味著將知識傳授和人格培育相結合。教育不僅是一個傳播知識、傳授技能的過程,更是一個培育學生健全人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過程,因此,教書和育人相結合就是同時教會學生“做事”和“做人”,將智育和德育統一起來。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僅是“教書先生”“教書匠”,更要承擔起育人的社會責任,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不忘“育人”目標的實現。以筆者所承擔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科生課程《世界文化史》為例,這是一門探討世界文化進程的課程,研究和比較各民族地區不同時代文化的特點和相互聯系,包括全人類創造文化的歷程,即貴族和平民、精英與大眾、男性與女性、東方人與西方人等不同社會群體創造文化的全部過程,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民族地區具有平等的史學話語權。在傳授各國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承擔起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功能,幫助學生在成長為一位會計師、律師、職業經理人的同時,更能夠成為一位具有睿智的靈魂,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崇高的道德情懷的人,成長為具有批判精神和自由性靈的人。2.2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現代高等教育具有三大價值功能: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服務社會。這3項職能并不是現代大學開始產生就同時具備的,而是隨著大學中人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以及活動性質的變化逐漸形成的?,F代大學的源頭是12—13世紀產生的中世紀教會大學,如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等,其基本職能是培養人才,即通過專業教育培養牧師、官吏、法官、醫生等。到了19世紀,德國教育家洪堡進一步拓展了大學的職能,他所創辦的柏林大學在辦學過程中信奉教學和科研相統一的原則,支持教師講授自己的創造性思想和一手研究資料,進行學術研究方法的指導,自此科學研究職能進入大學視野。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莫里爾法案》的頒布以及由此帶來的贈地學院的建立引導美國大學走上與社會結合,為經濟發展服務的道路,標志著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的確立。培養人才、發展科學、社會服務構成的現代大學的職能體系,盡管在不同的時期,不同類型層次的高校,職能發揮的重點不同,然而都離不開這3項內容。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除了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3項傳統大學職能外,又增添了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能。教師除了承擔教學任務外,還要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并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加以創新。一方面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國家治理以及社會進步,另一方面也直接服務于教育教學,提升教學效果。強調大學教師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正是實現大學職能的內在要求。以筆者所任教的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為例,目前在高校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中,人才素養和技能與企業需求脫節的現象較為普遍,具體表現在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培養管理方式等方面與企業需求的脫節;在培養目標方面,高校文化創意人才存在結構性短缺現象,高端創意人才及行銷管理人才缺失;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方面,公共類課程較多,創意學科課程缺乏,能夠反映產業新業態的“金課”更是鳳毛麟角;在教學方式上,仍采用傳授型教學方式,智慧化教學運用比例低,忽視學生的個性和主動性,缺乏對學生創意思維的開拓;在培養管理方式方面,教育和實踐銜接不夠緊密,“雙師型”教師缺乏,專業教師多缺乏從業經驗,知識的傳授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些問題直接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文化企業的用人需求。因此,急需借鑒發達國家優秀高校的人才培養經驗,加快推進校企融合、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機制的步伐。2.3言傳和身教相結合。高校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既要言傳又要身教?!把詡鳌鳖櫭剂x就是教師通過語言將知識內容傳遞給受教育者,“身教”就是通過教師本人的行為將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到受教育者心中。在師德師風建設過程中,尤其要強調身教的作用,因為相對于知識傳播來說,人格培育和德育過程,身教的意義更為突出。高校教師要想把言傳和身教結合起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到言行一致。首先,言行一致是高校教師健全人格的體現之一。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在是非面前旗幟鮮明,在曲直面前立場堅定,在得失面前保持定力,信守承諾,表里如一。其次,言行一致是高校教師職業責任的體現之一。高教教師承擔著傳遞人類先進思想文化的責任,應該成為文明的守護者和踐行者。最后,言行一致是高校教師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之一。教師是否言行一致,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關乎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我國古代最早的教育學著作《學記》中記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只有獲得學生的信任,其所講內容才能更有效得進入學生內心,課堂教學的效果才能得到保障。假如教師言行舉止中的表現與其在課堂上傳遞內容南轅北轍,其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教師形象也會人設崩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為例,教師不僅要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傳遞給學生,更要把這些內容落實到自身的日常生活中,落實到教育教學過程中,言行一致,以身作則,才能起到春風化雨的效果。2.4線下和線上相結合。如今的大學生都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對互聯網有著天然的親切感,他們善于和習慣用“互聯網+”的方式學習知識、捕捉信息,從互聯網上獲得的信息更為其所愿意接受。因此,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線下和線上相結合,提升教育教學效果。線下教育即通過各種制度安排和健康的活動載體,讓大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創造性,健康成長;線上教育即運用好信息化手段和網絡陣地,給大學生輸送健康的營養,充分利用網絡課堂、QQ群、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平臺增強教育教學效果。2014年我國信息技術領域開啟了4G時代,4G技術速度快、質量高、費用低,能夠滿足用戶的無線移動連接,流暢地傳輸大容量的數據信息。4G技術方興未艾,令人更加值得期待的5G時代也將到來,高速率、高可靠、低時延、低功耗的5G技術能夠全面應用于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中,不僅能夠讓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完全做到沉浸式交互,還支持萬物互聯,讓人類真正實現完全連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人類步入智慧時代的愿望實現已是近在咫尺。在2019年6月召開的世界移動大會上,舉辦了“5G賦能教育•智慧點亮未來”的分論壇,了《5G智慧校園白皮書》,提出教育教學、教育管理、校園生活、教育評價、雪亮校園、特色應用六大智慧教育應用場景,通過5G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全面賦能智慧校園建設,標志著5G技術正式開啟在教育上的應用。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朱永新在其著作《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中指出,未來要把學校建成新型的學習中心,充分利用5G技術背景下教育資源獲取的便利性、即時性、共享性特點,對學校進行重構,建立國家優質教育資源中心和學分銀行制度,打通學校與學校、學校與家庭、學校與其他教育機構之間的隔閡,奉行“能者為師”“課程為王”的新理念。在教育結構及學校生態變革的背景下,利用5G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形成一套新的教育生態系統,一種面向未來的教育模式,這些都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實現線下和線上相結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5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教育教學過程不僅包括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過程,還包括教師在課外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以高校的德育課為例,課堂內要改革德育課的內容及授課方式,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如果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授課方式單一,學生就會產生厭倦心理。如今的大學生從中學進入大學,從一個校門跨入另一個校門,單純進行理論介紹和概念陳述,學生會很茫然。所以課堂內要改革,創新授課方式,提升德育課的質量和水平。課堂外,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完善社團活動,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讓大學生生活在文化氛圍濃厚的校園中,精神才能得到滋潤,德育課的效果才能夠得到改善。加強社會實踐,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自覺。2.6自律和他律相結合。道德發展的規律表明,師德師風建設要走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的路徑。一方面,高校教師自身有追求“過有道德的生活”的內在動機,他們愛崗敬業,立場堅定,教書育人,默默奉獻;另一方面,現代社會里的大學已不是純潔的象牙塔,高校教師也會受到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娛樂化等因素的不良影響,個別教師出現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識淡薄,學風浮躁,教學敷衍的現象,“水課”的情況在各級各類高校普遍存在。因此,加強相關制度建設,既能保護教師的合法權利,又對師德失范行為形成一定的監督。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OL].人民日報,2016-12-9.

[2]劉建軍.論師德師風建設的“四個統一”[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7(2):11-19,156.

[3]胡建華,陳列,周川,等.高等教育新論[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4]張建紅.新形勢下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4):112-115.

[5]曹國永.新時代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四個著力點[N].光明日報,

[6]周堅.全面把握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新坐標[J].中國高等教育,2018(19):9-10.

[7]楊勝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應著眼于“四個統一”[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47-48.

作者:李文霞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