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研究
時間:2022-01-05 02:37:00
導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們將現代人群習慣劃分為“80”、“90”、“00”后。這種劃分客觀上是由現代生產力急劇膨脹而導致人們思想、生活方式迅速變化造成的,這種劃分也在某種層面暗示了一個社會問題,即現在有相當大學生、年輕人思想道德修養方面存在一定問題。以大學生作為分析對象,被社會公認存在下列不足:第一,自私嚴重,不知感恩。筆者最近聽聞某高校大學生在生活中訓斥其父母言語中多有不恭敬詞語;又聞在清明節祭祖時,某大學生嫌棄祭祖費事對其父母說:以后你們死了,將你們的骨灰撒在馬路上就省事了。其父母面露不滿,但并未作聲。第二,缺乏社會理想、信念。社會存在的某些功利主義現象與家庭的溺愛兩大毒瘤使相當多的幼兒園孩子就懂得給老師行賄,當然自小就不崇尚公平的精神,對勞動者的漠視等等也就順理成章了,更談不上樹立社會理想和信念。為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就是讓學生明確社會關系的本質,并科學的定位在社會關系中的角色,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綜上,探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索
由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包含比較復雜的思想、人文等知識,需要教師與學生深入進行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所以“互動式”教學方法非常適合本課程。“互動式”教學要由“討論式”和“案例式”聯合支撐,“案例式”與“討論式”應該有機結合,實現“案例討論”式教學。現代大學生已經對善與惡、美和丑基本知識與理論有了一個基本認識,比較缺失的就是“觸景生情”、“知行統一”。在“案例討論式”教學中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案例應貼近于大學生實際。在筆者的學校中,某位教師在課程第一節課播放了一個本校學生盜竊的真實視頻:大部分同學深受震撼,觸景生情,無形之中把自己設想成了小偷或者失主,意識到了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問題。所以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案例教學中,以貼近大學生的案例尤其是身邊案例作為最佳教學案例資源。第二,案例應貼近生活。案例應既有生活方面的又有學習方面的,更多的應選擇生活方面的案例。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從某種層面上解決了生活問題也就解決了態度問題,那么大學生學習問題也就解決了。生活上的案例應多選擇一些社會公德方面及家庭倫理方面的案例,而在這兩方面的案例又當以家庭倫理為重。第三,案例亦應貼近于時代與自然。首先,思想道德有一個永遠的主旋律,那就是“利他”問題。但不同時代“利他”有不同的特點,大學生一方面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真正認可“利他”向上的道德理念,另一方面又需要明確時代特點,從而明確道德標準與具體責任。其次,案例也應貼近自然。人類社會的規律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把握自然有助于潛移默化了解人類的過去、今天和未來,從而自覺的發現自身在社會分工中扮演的職責,認同與信仰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自身思想道德修養。第四,“案例式”教學應與“討論式”教學有機融合。討論的過程就是一個信念交流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過程。在討論過程中群體智慧會交相呼應,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學習體驗是相當深刻的,效果自然好;在討論過程中,無形之中會形成一個分工,會潛移默化的定位學生在未來社會關系中的角色和職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互動式”教學方法本質就是通過老師的“動”迸發出學生的“動”,即積極思考人生、道德等問題,這才能實現學生的教學主體性。
作者:趙楠 吳艷艷 單位:哈爾濱廣廈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
- 上一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整合
- 下一篇:建設工程現場質量監督的要點探討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