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及對策
時間:2022-09-25 03:38:57
導語:普通高中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學生對現實的觀察和判斷缺乏理性的標準
價值觀念趨向多元化是當前高中學生思想和行為最明顯的特點:一是思想活躍,觀察力敏銳,特別關注政策時事和社會熱點,對社會腐敗現象深惡痛絕;二是不少學生對現實的觀察和判斷缺乏理性的標準,看問題總離不開自我,重結果、輕過程,思想意識與行為相互矛盾,“道德失范”“網絡成隱”等社會問題在校園日益凸現。
2.學生自我意識被過分強化,心理承受能力差
許多家長重智輕德,在物質需求上舍得大量投入,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卻很少關心;有的家長埋頭于自己的事業,根本不過問孩子的思想、學習,教育子女的責任全托給老師;不少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將社會的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孩子的全面發展等置之腦后。這樣的家庭教育使得部分高中學生沒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思想浮躁,行為懶散,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出現不能滿足個人預期的結果就脆弱不堪甚或歇斯底里,以致各類校園惡性事件頻發。
3.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明顯滯后
校園中“重智輕德”“重課堂輕社會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培養目標與社會關注之間存在反差,德育工作形式大于內容。面對高中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現的新問題,學校還沒有高效可行的應對方案,仍停留在說教、訓斥等傳統教育手段上,結果自然是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二、當前普通高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對策
1.以校園為主場,加強對學生的理論引導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其中德育應該放在其首。學校要依據高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生理特點和認識與接受能力,制訂出切合高中學生思想狀況和行為特征的德育內容,當前要著重抓好三個系列的理論教育:(1)抓好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使每個學生明白該堅持什么、揚棄什么、追求什么,逐步建立自己的社會主義思想意識體系。這是我們進入現代社會的“政治保證”。(2)抓好愛國主義、法制觀念和道德倫理教育,使學生能正確對待自己和社會,遵紀守法、誠實可信、忠于祖國、忠于人民。這是高中生邁向現代社會的倫理基礎。(3)抓好時事政治教育和社會實踐,讓學生更加詳細地了解國家大事,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把對國家和社會生活的關注轉化為刻苦學習的動力,樹立理想,學好知識,并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了解社會,體會艱苦創業精神,自強自立,早日成才,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施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華。
2.以教育網絡為平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建立完善的教育網絡體系是做好高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工作,而培養高質量的德育隊伍更是搞好學校德育的關鍵。學校即社會,學生在學校所接觸到的環境優劣將極大地影響到學生的素質,對學生良好行為的塑造起著重要作用。優美、清潔的環境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完善的教育教學措施增添學生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增長課外知識。還有,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各項操行標準等則是精神形態的體現,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督促學生勤奮好學、積極進取。家庭即學校。學生在校外所受更多影響的便是他們的家庭環境。因此,在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是一個鏈接點,應通過家校共建的方式,不斷進行家校溝通,加大與家長、與社會的聯系,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共同進行教育管理,才能夠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營造出和諧的環境。學生在校期間,學校可以不定期開展家長會,讓學生家長來學校了解學生的校園成長環境,了解他們在學校的各方面表現;還可以舉行家訪活動,深入學生家庭中了解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了解他們在家庭中的各方面活動,并與家長進行溝通探討。
3.以創新為依托,構建學校思想道德教育新機制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當前高中學生思想行為的新特點需要我們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重新審視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該繼承的堅定繼承,該發揚的發揚光大,該摒棄的果斷摒棄。在德育方法上應重視情理性與自主性。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空洞的說教、嚴厲的批評打動不了當前中學生的心靈,唯有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入腦入心。自主性就是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體現教育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寓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德育活動,培養學生集體、愛國、上進的觀念,培養良好心理素質,規范行為習慣,實現德育的內容和目的。在德育的方式上應重視開放性和啟發性,把德育的內容轉化為中學生的日常行為意識,讓德育內容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成為學生立身處世的準則和信條。新經濟環境對高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產生的影響不僅僅是機遇和挑戰,新時代背景下學校德育的重塑是一個必然性問題,希望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能從新時代視角出發,共同探究,對中學德育工作的選題做更多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為新經濟時代背景下普通高中學校德育的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作者:張琳麗 單位:湖南省桃源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