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及法律基礎論文

時間:2022-02-01 02:47:09

導語:思想道德及法律基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道德及法律基礎論文

一、大學生情商培養的新陣地

情商(EmotionalQuotient,EQ)即情緒商數,是一個與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IQ)相對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個人運用智力以外的心理力量了解和管理自身的情緒和行為,以及認識、理解、疏導他人的情緒和行為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具體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能力:“(1)了解自身情緒;(2)管理情緒;(3)自我激勵;(4)識別他人的情緒;(5)處理人際關系。”[1](49)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為人處世是否得體,人際關系是否和諧,是否具備合作能力和領袖氣質,均與他的情商有密切聯系。廣為接受的觀點認為“一個人的成功遵循20/80法則,即20%取決于智商,80%由其他因素決定,其中最重要的是情商”[1](ⅩⅥ)。并且,與智商不同,“成人仍然可以通過培訓極大地提升情商和改善生活質量”[1](Ⅶ)。因此,近年來情商培養受到包括高校在內的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對于大學生情商的培養還存在諸多不足,根據李曉艷副教授的研究,較為突出的問題有情商教育的“內容缺乏系統規劃,內容零散隨意”和“教育手段陳舊,教育實效低下”[2](643-644)。筆者認為,缺乏有效的教育載體,特別是課程載體,是造成以上現狀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已經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基礎上,建議進一步將情商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基礎”課),利用該課程在內容上與情商培養的契合性,并運用該課程特有的教學方法,使其成為對大學生進行情商培養的重要陣地。同時,融入情商培養內容的“基礎”課也必將更受大學生的歡迎,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情商教育與“基礎”課的關聯

“基礎”課是高校思政理論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課程。情商培養之所以能夠在“基礎”課的教學中開展,是因為兩者具有諸多方面的契合之處。1.情商培養之于“基礎”課。首先,融入情商培養有助于大學生更好的建立對相關知識的認知?!盎A”課包含不少與心理學相關的知識點,且大多與情商培養有關,如信念的力量;人生價值的創造;促進身心以及個人與他人、社會的和諧;道德的心理學機制;犯罪的主觀心理等內容,情商教育的引入可以為認識這些知識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心理學視角。其次,情緒的力量能夠更好的發揮基礎課的激勵作用。事實上,“基礎”課的目的并不囿于傳授具體的專業知識,而是以這些知識為基礎,教人做人——做什么樣的人,怎么生活才有意義,怎樣的人生追求才有價值,怎樣成為一名愛國者與創新者。對此,單純的說教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情感的關懷,激情的感召。增加相關情緒控制的教學內容,能讓大學生感受到更多的激勵和激情,體會更多的正能量,增加他們內生的學習動力。最后,融入情商培養后,基礎課將對大學生的情緒和行為產生更好的調控作用。弘揚道德和法律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要落實到主體的行為選擇能力上,但往往“知易行難”。其重要原因就是過激戰勝理性,情緒的失控導致行為的失控。試想如果藥家鑫能控制住“激情”,也許就避免悲劇的發生。因此,情商教育能夠引導大學生了解和控制自身的情緒,運用同理心去尊重、體諒、寬恕別人,從而有助于“基礎”課教學效果的提高和教學目的的達成。2.“基礎”課之于情商培養。首先,“基礎”課為情商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又提供了一個固定的、合適的課程陣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商培養更多強調內心的自省,個體自我身心的和諧。相較而言,在“基礎”課中進行情商教育則宜更多的著眼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達成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其次,“基礎”課為在高校中開展情商教育指明了鮮明的價值取向。從現有的論著來看,學者們似乎更傾向于將情商培養作為一個價值中立的過程。但筆者對此并不贊同,在“基礎”課的情商教學中應當旗幟鮮明的堅持集體主義、社會本位的取向。提高情商絕不是讓大學生成為錢理群教授眼中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是要讓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3.“基礎”課與情商培養具有同向的目標“基礎”課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并以此為指導促進他們的成長成才。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具體專業知識以外的教育,“德才兼備”是其終極目標。而情商教育使人保持積極的情緒與和諧的人際關系,其重點也是充分發掘人的智商以外的心理力量,“智商高且情商高”是其最終目標。因此,“基礎”課與情商培養的目標是同向的,即人的全面發展。

三、在“基礎”課中開展情商培養的途徑與方法

將情商教育融入“基礎”課不僅需要觀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尋找融入的具體途徑以及切實改善教學的方法。在本文看來,這些途徑和方法主要有:1.情商培養的途徑。首先,在“適應人生新階段”的教學中,除了理性闡釋大學生活的變化以及相應的學習理念的更新之外,我們將感性的力量融入教學過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引導學生“發現你的熱愛”。每個青年都有躁動不安的靈魂,而“基礎”課有責任將其引向正確的方向。其次,在“理想信念”和“促進自我身心和諧”的教學中,我們幫助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認知是自我觀察,這是一種“跳出自己看自己”的能力,一種自省的能力,主要包含兩點:一是認識自己的長處、潛質和缺點、不足,進而“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3](18)。二是知道自己的當下的情緒(如快樂、憤怒、沮喪等),并能予以夠妥善處理。比如,焦慮雖然是一種負面情緒,但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卻能提高人的警覺性和工作效率。再次,在“人生價值”的教學中,我們培養學生自我激勵的能力,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建立積極、樂觀、自信的心態,尤其是正確面對挫折的能力。又及,在“促進個人與他人和諧”部分,第一步要注重同理心的培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設身處地的關心他人、體諒他人;在此基礎上,以集體主義原則為指導,提高傾聽、陳述、協調、組織等人際交往能力,其核心是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最后,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4]。因此,除了從理論角度幫助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法治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個人自由的有力保障之外,在培養大學生樹立法治觀念和法律思維的過程中,亦要重視感性與熱情的感召。2.情商培養的方法。首先,思政課教師自身應當提高情商素養,在面對廣大學生時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悅納自己才能感染別人;同時有意識的增加自己在心理學和情商培養方面的知識儲備,才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其次,運用情感教育法?!八^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真心投入,真情付出,以情感人,使教育對象對教育者、教育內容等產生情感上的認同,從而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盵5](67)情商理論啟示我們:當學生產生情感認同時,思政教育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重視榜樣的力量。榜樣既可以是運用情商能力成就一番偉業的杰出人物,也可以是身邊的讓人“如沐春風”的普通人。最后,利用“基礎”課的實驗教學環節開展情商教育。比如,在“認識你自己”的實驗中,我們讓每位學生寫下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并找出那些能夠改進的不足。同時我們讓學生贊美他的室友,從而也發現他人的長處。又如,電影中不乏展現情商能力的事例,如《阿甘正傳》中的阿甘就是一個低智商但高情商的代表,我們組織學生對他待人處事的方式進行討論,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美]丹尼爾•戈爾曼.情商——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李曉艷.大學生情商教育路徑的轉變與重構[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

[3]李開復.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美]哈羅德J•伯爾曼[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5]崔華前.情商理論與思想道德教育[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

作者:戴中璧 單位:江蘇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