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學校德育論文
時間:2022-02-09 02:53:54
導語:信息技術學校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開發與運用“微視頻”破解德育低效問題
目前,很多學校的德育工作依然采用傳統的模式進行。傳統德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說教為主流方法,形式化嚴重,導致學生認知和行為的嚴重脫節。因此,高效的德育工作必須要強調學生主體,讓其得到真切的體驗,促進相關理論與原理的內化,并能外化為道德行為與實踐。用“微視頻”來破解這個問題,是我校正在探究的一個課題。它源于一次偶然的實踐。2013年9月,我發現有兩名學生長期幫助一位殘疾人,在社會上已經有了一些影響。于是,我們將這個故事進行整理、加工后拍成了一部十分鐘左右的微電影《愛在山那邊》,并通過“班班通”平臺在全校放映。這部電影在學校放映后,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讓不少學生在觀看的現場就受到了震撼,使幫助弱者、真愛無聲、貴在行動的理念根植到學生的心靈深處。有了這一次成功的經驗后,學校馬上集中力量成立了一個由學生和教師共同組成的班子,以小課題的方式研究如何以微視頻為抓手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一是將師生中發生的一些典型的案例(包括負面的案例)整合后開發成微電影,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將一些日常比較熱門的現象和問題(包括負面的),整合后拍成“微專題”,一事一議,簡小精悍,直面本質。微電影和微視頻開發成功后通過“班班通”和“校園網站”兩個平臺向學生播放。兩者都取材于學生的生活,由學生本人進行演繹,原汁原味,充滿濃厚的生活與現實氣息,無須說教,卻給了學生真真切切的體驗,效果十分明顯。從2013年9月起,學校已經開發出三部“微電影”的五個“微專題”,這種形式學生喜聞樂見、爭先參與,微視頻中的德育元素浸潤學生心靈。這種新的德育方式與傳統德育進行對比,有幾個明顯的優勢:一是符合“泛在學習”的理念,只要有網絡,何時何地都可以觀看;二是在形式上擺脫了空洞枯燥的說教,學生更容易從心底里接受,產生共鳴;三是通過視頻,可以將一些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直觀化,將一些平時大家認為很細微的事突顯出來,直觸靈魂深處,發人深?。凰氖菍W生通過參與“微視頻”的開發與制作,增強了體驗,鍛煉了能力。
二、利用網絡技術破解農村留守兒童教管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批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市,把孩子留在了農村,形成一個龐大而獨特的群體,那就是留守兒童。據中國婦聯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留守兒童已經超過了6000萬,這個群體的教育與管理也成了家庭、社會和學校的一個難題。在實踐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難度大,其根本原因在于親情的缺乏,如果能夠尋找一根紐帶將遠在他鄉的親情與之聯通起來,對學生的成長和家長的管護是不是一件有益的事呢?2013年11月28日晚,我去寢室巡查,發現有一個女生在寢室里哭泣。我悄悄地叫她出來,問清楚情況。這個女孩說肚子痛(痛經),而班主任是男的,父母又遠在他鄉,她不知所措。我把她帶到辦公室,給她一杯熱開水,并試圖減輕她的痛苦。經過努力才發現,我所能發揮的作用很有限。于是我給她母親打電話,可是已經關機。后來我問她母親是否上QQ,抱著試試的心情,我打開QQ,竟然找到了她遠在外地的母親,并打開了視頻。在母親面前她感情的潮水如開閘之水,令人為之動容。她離開我辦公室時,已經很安靜,此時的她已經被親情感化了。她很靦腆地說了一句:謝謝老師,謝謝校長。這個晚上她一定睡得很香,而我卻失眠了。后來學校做了三件事情:一是為每一位留守兒童建立了一份檔案,了解每一位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二是將學校兩個機房建成了“親情視頻室”,每個孩子根據自己家庭情況選擇一個晚上到機房上機,不學知識與技能,只與父母視頻聊天,讓每一個父母每周至少有一次機會與孩子通過視頻溝通;三是每個班建立一個親情群,由班主任進行管理,讓孩子在合適的時機和父母溝通,讓每位父母有機會與老師交流。通過一個學期的嘗試,我明顯地感受到了一種變化,孩子們的那些焦慮與冷漠慢慢減少,內心更寧靜,在學校更安心,學習起來更高效?!坝H情視頻室”成為了親子之間的一條紐帶,為留守孩子找到了一個幸福的港灣。
三、利用互聯網平臺破解德育虛泛問題
對一個孩子的教育,學校、社會、家庭三者應該同時發力,才會有良好的成效,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因此,每一所學校都特別重視德育網絡體系的構建。但在家校溝通的實際運作中卻遇到種種困難,效果并不理想。我目睹了一所家長學校的授課情況。為了搞好活動,學校做了充分的準備,甚至聘請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專家現場講學??勺詈蟮綀龅娜擞?0%左右是白發蒼蒼的爺爺奶奶。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孩子們的父母都遠在他鄉,不會因為一個家長會就千里迢迢趕回來。這些爺爺奶奶要么文化水平低,要么精力差,要么思維理念已成定勢,根深蒂固,試想,這樣的活動其實效會有多大?因此,這種家校聯系如果沒有新的元素進行補益,把幾個關鍵環節中的關鍵因素緊緊連接起來,就只能成為一種形式。這種新的元素是什么?就是信息技術。為此,學校做了四件事:一是借力“校訊通”平臺,實現家校的良性互動。學校要將學生成長的相關信息和學校辦學的有關情況通過這個平臺發送給家長,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收集家長及社會對學校辦學情況的建議和意見,不斷改良學校工作;二是用網絡交流工具,組建相關的群組,進行互動交流。這雖不是什么新辦法,但如何去使用好,發揮最大的效能,卻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三是利用網站平臺,學校創建班級博客或者班級空間,將有關信息和資源在上面,要求相關的人群適時登陸閱讀或下載,提升學校正面信息交流的覆蓋率,讓家長和社會更能理解學校的工作;四是創建學校微信公眾賬號,即時全面呈現學校各項工作,讓學校教育在更加公開透明的氛圍中形成更大的合力?,F在全國的微信用戶已經超過了一億,有智能手機使用的地方就有人使用微信。學校從鼓勵教師注冊個人賬號做起,然后注冊公眾賬號,待條件成熟后創建微信公眾平臺,通過這種方式來向廣大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宣傳學校的辦學理念與特色,推廣學校的辦學經驗與成果,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同時,通過這個平臺不斷收集新的信息,獲得靈感,健全學校的管理,提升辦學的效益。德育是學校工作永恒的主題。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進,學校必須對傳統的德育模式進行合理的揚棄,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身的理論構建、方法、形式,尋找更科學有效的載體,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作者:黃房生單位:汝城縣馬橋鎮外沙學校
- 上一篇:三貼近原則學校德育論文
- 下一篇:學科滲透學校德育論文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