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個體性功能研究

時間:2022-05-04 03:04:42

導語:學校德育個體性功能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個體性功能研究

一、亞當•沙夫的《人的哲學》的基本觀點

1.將研究對象置于社會環境中進行考察。亞當•沙夫首先認可馬克思否定費爾巴哈的觀點,認為人存在于社會上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主張應該用發展、聯系的觀點來考察個人。“作為單獨的個人的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說只能在社會和歷史的練習中才能理解他的氣,也就是說人是社會生活的產物,這種以社會和歷史做出發點,來研究人的精神生活及其產物乃是馬克思主義不容分辨的和具有重大意義的理論貢獻,它使得這一問題及拜托了自然主義的局限性,又拋棄了存在主義在研究人類問題中的主觀主義”。另外,亞當•沙夫也指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也可稱為人的哲學。將其研究的中心問題是規定在個人在他與整個社會以及與社會中的其他個人的關系中作用的本質。因此,沙夫認為馬克思主義人的哲學研究對象歸結于關于人的存在以及關于個人在歷史中的創造作用,不僅承認人的存在更肯定人的存在對他自己的生活起創造作用,認為人有主觀能動性,能夠改造客觀現實而創造在即的生活,但必須依托社會規律。2.將研究內容融于社會實踐。沙夫在書中對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進行了論證,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道主義,其中心命題是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中的一切,它的哲學,它的政治經濟學,他的社會觀點和政治觀點,都是服務這個問題的。這一切都是為唯一的實踐目的服務的理論武器,這個目的就是為了美好的、更幸福的人的生活而斗爭”。同時,沙夫認為馬克思雖繼承了歷史上的人道主義傳統,但是其看到了理論與實踐的作用,將人以及人在社會歷史條件中所創造的寓于社會實踐當中。書中說道“它乃是一種戰斗的人道主義,它把自己的首要任務和目的規定為:為了理想,為了實現理想而進行斗爭”。

二、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的優勢思想

首先,馬克思主義強調實踐性。西方人本主義哲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亞當•沙夫是一個西方人本主義的代表,其都是為了尋求人與人的生活世界的歷史性與社會性。但西方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的社會為社會創造了人類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以及物質財富,隨著物質條件的好轉,市場經濟的建立,人開始陷入對物質的依賴。同時,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開始注重對精神生活有用性的滿足。這些使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缺失人的存在性,形成資本主義社會生存困境。但馬克思主義以無產階級的世界觀立場來看待人本思想,認為人應該在理論和時間上脫離抽象的自然界與精神世界,要把人及其現實生活問題反思與研究放在首位,人的生命不是依賴任何人存在,而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在其基礎上,亞當•沙夫肯定了馬克思的觀點認為人應該并可以通過現實的實踐活動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創造條件。其次,馬克思主義強調人與社會的關系。西方人本主義強調普遍人性,注重個體的意義,將人從社會關系中剝離出來,從而揭示人自身的本質。與之相反,對于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亞當•沙夫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頗深。肯定人具有社會性,不應把社會與個人對立。“個體是社會存在物”。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兩者密不可分,認識社會性的,社會也是個人的生活。

三、馬克思人本思想指導中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1.馬克思的人本價值觀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價值觀的前提。馬克思人本思想堅持以人為主體和中心,通過實踐創造世界,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達到自身發展的目的。同時,馬克思堅持把人本身發展作為其根本目的,通過自由個性的視線,達到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科學發展觀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以實現自由個性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決定的。2.馬克思人本存在理念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基礎。馬克思承認自由界先與人產生,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和結果,因此其認為人的活動會受到外部自然界和外部環境的決定和制約,但是他堅持以人為本,以實踐活動作為基礎,肯定客觀世界的規律性,主張社會活動是由人實踐而來,認識一切活動及其產物的根本,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科學發展觀則是人本存在理念的體現,其要以馬克思以人為本的歷史觀念作依據,并且也要以人的根本存在作為其依據與基礎。3.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對馬克思人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念形成與確定是將馬克思人本思想轉變為實踐形態的產物與結果,最后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和理論形態。正是以人為本的理念的提出才科學發展觀在指導中國實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等話語的提出才使得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密切聯系群眾,依靠群眾,把改革發展取得的各種成果,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人民思想道德組織上,從而保障人民享有的各項群藝,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的最終目的。

四、人本主義指導下學校德育個體功能性發揮

1.道德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區別。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促進人格完善,道德教育是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自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德育是將一切教育寓于學校之中,將學生的道德發展作為學校的基礎任務與目標,兩者有區別有聯系。學校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徑。對人的道德建設可以融于多個環境當中,家庭,社會等環境不容忽視,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學校德育。人的道德品質形成與發展是在社會交往和生活中不斷實現的,而學校德育是處于青少年學生道德發展時期的主要領域,其有目的有組織的有計劃的對學生施加系統性的教學內容,這是家庭社會德育所不能比擬的,其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到重要的針對性的作用。另外,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內容。學校教育的任務在于通過開設專門的課程,促進學生個體的社會化。而德育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校將價值觀念不斷引導以及教化滲透融合在教育教學等各種形式中,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2.學校德育的特點。(1)范圍上。教育是由學校、社會、家庭教育三者教育統一而成,德育也不例外。就家庭德育來說,其對人品德的形成具有基礎性作用,是一種先天的影響。家庭的背景、父母的作用、職業、文化程度、教養的方式、家庭氣氛等都會影響人品格的差異。較之學校德育,個體在家庭德育之后呈現不同的品格特征,這就要求學校教育要有計劃有目的的糾正不合理的道德品質,廣泛的對個體施加有目的的教育。因此,學校德育具有針對性、系統性與廣泛性。(2)類別上。在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體系化,要實現每個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則要依靠德、智、體、美四種類別的教育,各種教育互相滲透,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智育主要以傳授系統知識,培養學生智力技能為目的;體育主要以傳授基本運動知識,鍛煉學生運動技能,增強體質為目標;美育主要以傳授基本美學知識。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及能力為指向。而德育主要以形成發展學生優良品格,培養學生道德認識的能力,其不以行為的完美作為追求,而是依據個體品格發展規律,培養學生的人格為指向。德育受學校家庭社會等多種路徑所影響,不能單純像只是,技能,技巧那樣簡單,因此,德育過程具有復雜性,德育的結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長期性。3.學校德育的個體性功能的發揮。馬克思主要立足于整體的人和人的存在的歷史性來探討人的發展問題,其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發展的最高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終體現,馬克思在其文集中有提到“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得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聯系和觀念聯系的全面性”。也就是人的全面發展就是現實的人在社會發展中實現自己的社會關系發展的過程。所以德育中不能忽視人與社會的關系,必須關注人的個體性以及社會性。然而,學校德育是以培養人為主要目的的,因此學校德育的功能則主要是促進個體自身功能的發揮。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指導教育實踐改革,德育中學校教育開始提倡“讓人回到教育”,“教育的中心在人”等基本思想,開始借鑒吸收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一些觀念,并將其運用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使得學校德育開始重視學生主體的主體性個體性功能的發揮與實現。(1)促進個體品德的發展。個體功能的發揮依托良好的德育活動,良好有效的德育活動促進個體品格的發展。品格的完善與發展離不開自身對道德的認知與態度,也離不開教師傳授的道德教育的內容,更離不開自身對道德價值觀念的內化與行為能力。所以,這就決定了學校德育的艱巨性,要促進個體品格的發展就需要學校德育注重對品德形式、內容、能力的規劃與指導。個體品德是個體對社會道德關系的一種助管的意識形式,是個體在社會中形成的一種道德意識與道德判斷,這些道德認識道德判斷有好有壞,沒有確切的標準,但是學校教育需立足于現實,引導學生品格向良性發展。如此,學校德育開始以促進學生形成全面的到的知識結構為其主要任務,拋棄硬性灌輸的模式,避免學生產生對道德的抵觸與反感,激發道德情感,發展成學生能夠自覺、堅強的道德意志,使學生在價值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對待德育的教學時,學校開始積極構建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學會用道德價值觀來解決學生在到的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引導學生從規范上上升對道德觀的把握與認可。同時,學校德育通過培養學生合理的道德的需要、積極的道德情感以及合理的道德行為來形成并發展其品德能力,并積極倡導學生運用自身的道德判斷能力、道德認知能力、到的分析能力等來處理道德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個體性功能的發揮。(2)促進個體智能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在教育中表現為“德智體美”四方面的發展。而智力發展作為教育中最主要的教育內容不容忽視,而人的智能發展方向、效率受自身的道德價值觀支配與制約,因此,學校德育對學生個體智能的發揮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學校德育活動的過程其實是個體智能發展的過程,其中個體對道德的判斷、認知等有影響著個體智能的發展。道德是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調節和制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一種價值觀念。對于智能發展關鍵期的學生群體來說,對道德認知的不合理影響著學生對待事物的世界觀與道德觀,從而影響智能發展方向。其次,學校德育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以培養個體的人格為主要任務。人格的培養離不開教育的創新與創造性。“教育如果不以激發首創精神開始,不以促進這種精神而借宿,那必然是錯誤的教育。因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詩人具有活躍的智慧”。因此,在道德教育中通過創造性的教育方式促進個體精神世界的滿足與進步,從而塑造完美人格,促進個體智力能力的不斷發展。(3)促進個體自我價值的實現。學校德育工作主要依托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灌輸性方式,課堂教學的硬性內容使得學生對道德產生反感與厭惡,因此學校德育開始重視道德對學生精神需要的滿足,開始不斷將教育內容融于實踐,將道德觀念融于現實實例當中,讓學生在課堂教學外學習到道德責任與義務,切實的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去解決現實問題。德性是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品質,是人的主動追求與索取,德性的實現需要學校道德教育的不斷改善是每個人帶到自我完善、自我肯定最終到自我發展。而道德在自我發展過程中給自我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于需要,從而突出道德的精神價值。個體自身的發展依靠精神價值帶來的滿足,這樣有利于學生自覺地塑造自身優良德性,完善自身人格需求,達到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4.學校德育個體性功能的實現途徑。(1)構建價值觀相同的校園精神環境。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在新時期,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把時代特點融入校園精神中去,校園的精神文化對學校德育起著引領和導向作用,其集中體現在學校精神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學校的精神文化作為意識形態,需要通過制度、師生行為規范、環境、活動等來體現并得到升華,同時校園的精神環境也集中體現在學校統一的價值觀上,通過引導師生形成與校園精神趨于一致的價值取向與道德觀念。共同的校園價值觀能夠將師生的價值取向融入學校中,核心價值觀易于被學生所接受,并內化形成自身的信念,從而外化為行為指導實踐。(2)完善文化建設的校園物質環境。重視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與信息化建設,學校要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規劃建設好文藝、體育、科技等活動場所,完善各種活動設施,保證開展各種活動的必須的場地,重視培養宣傳學校的文化,營造特色的校園文化,增強文化的森頭里,潛移默化的影響師生。同時依靠網絡新媒體資源,將校園建設納入信息中,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興載體,網絡的運用能夠使德育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當前的形勢,將價值觀潛移默化隱性的轉移到信息化產品中,使師生易于接受,從而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念。(3)優化師生思想行為的制度環境。完善和制定學校的管理制度,學生需要遵守的規范制度等等,健全機制,培養優良的學風、校風、師風。從而發揮其對師生思想行為的規范約束作用以及誘導作用。這樣才能激發師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另外,積極推廣制度建設,使師生自覺遵守并接受,指導全體成員行動。學校要努力打造體現學校精神文化嚴禁文明的行為文化,以教師作為行為規范的模范,引領學生,以身作則,通過外界不斷的約束、規范和教化逐步認同內化為自覺的行為,最終形成自身的行為規范,以此提高德育個體功能的發揮,促進個體功能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魯杰,王逢賢.教育社會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檀傳寶.德育原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邱偉光,張耀燦.德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王玄武.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較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5]胡斌武.學校德育的現代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6]馬勤學.學校道德教育新論.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作者:許朵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