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下小學德育管理研究

時間:2022-10-21 09:03:06

導語:積極心理學下小學德育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積極心理學下小學德育管理研究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以積極角度來研究傳統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新興學科,將積極心理學理念貫穿于小學德育過程,有助于我們從品德心理學的角度,促進兒童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協同發展,不僅能夠提升小學生的幸福指數,還能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積極心理學能為提升小學生德育管理有效性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小學生;德育審視

目前學校德育現狀,學校缺乏的不是對德育的重視程度,而是德育開展的實效性。小學德育工作任重道遠,如何使兒童的道德成長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積極心理學引入到德育過程中來,意圖從品德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如何提高小學德育管理的實效性。

1概念

1.1德育。德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德育專指道德教育。廣義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及法制教育、勞動教育、心理輔導等。詹萬生先生等推崇廣義德育。[1]而檀傳寶教授則傾向狹義德育,認為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德育對象品德成長的價值環境,促進他們在道德認知、情感和實踐能力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2]筆者也認為德育的核心或基礎應該歸根于道德教育。至于政治、思想、法紀、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是為了更好地促進道德教育。1.2學校德育。家庭、社會、學校構成了德育銜接的橫向體系,小學、中學、大學延伸至兩端的幼兒園和研究生階段構成了德育銜接的縱向體系。本文主要從小學學校德育視角來探索積極心理學對小學學校德育的促進作用。王道俊教授指出,學校德育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教導下,以學習活動、社會實踐、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為基礎,同經過選擇的人類文化,特別是一定的道德觀念、政治意識、處事原則、行為規范相互作用,經過自己的感受、判斷、體驗,從而生成道德品質、人生觀和社會理想的教育。[3]1.3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相對應,傳統心理學側重的是以“人的各種心理問題”為研究對象的消極心理學模式,是從“壞”到“好”的心理學范疇。而積極心理學倡導的是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人的美德和善為出發點的研究,研究重點在于幫助“普通人”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從“好”到“更好”的過程。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分為三個層面:積極的主觀體驗、積極的人格特質以及積極的社會組織。

2積極心理學與德育的聯系

(1)從目的來看,積極心理學和小學德育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個體更加幸福,讓社會更加和諧。積極心理學提倡用積極的方式解讀人的心理現象,鼓勵人們用贊美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并幫助其達到更大程度的幸福,進而促進社會良性和諧發展。主觀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反映的是個體的現實情況與理想生活向往的契合體驗。德育生活化的目標之一就是創造一種可能的生活,一種人們憧憬著的、通過自己努力能實現的理想生活,是一種具有實現可能但尚未被實現的生活。[4]主觀幸福感或可能生活,均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的追求。(2)從實現目標的途徑來看,積極心理學和小學德育都重視認知、情感和實踐的結合。積極心理學強調對積極心理知識的認知,通過科學的方法和人們積極情緒的體驗幫助人們獲得美德。建構主義指出,一個人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需要“同化”或“順應”過程逐步內化才能實現。道德的形成需要兒童親歷親為,在活動過程中感受、體驗、思考、實踐才能實現。學校德育應堅持知、情、行統一的原則,加強在實踐中開展德育。(3)從研究的內容來看,品德培育是積極心理學和小學德育的共同研究內容。品德培育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德育的核心任務。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幸福》中,歸納出了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愛、正義、節制和超越性等六種具有普適性的美德。塑造學生的美德同樣是德育工作的重點。德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探求知識;而是為了尋求生活的態度。如何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自我體驗,促使品德的不斷完善,進而形成兒童適應社會發展的良好品德是德育重要的研究內容。

3積極心理學對小學道德教育的促進作用

積極心理學尊重道德主體的能動性,肯定自我價值,挖掘自身優勢,并運用科學實證的方法選擇教育內容,對小學生德育具有促進作用。(1)積極心理學的“主觀幸福感”研究有助于小學生建立正確的幸福觀。我國的小學德育體系更多地涉及了“理性化的要求”,沒有把學生的幸福納入到德育的目標中,德育“以生為本”的理念貫徹不夠。在學校德育建設體系中吸收積極心理學對幸福的研究,可以提高孩子感受幸福和創造幸福的能力。(2)積極心理學的“解釋風格”研究有助于小學生習得性樂觀的養成。馬丁•塞利格曼將解釋風格分為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三個維度。樂觀的人將美好的事情看作是永久性、普遍性的,是由“我”帶來的;壞事情則認為是暫時的、個別的,是由非人格化(“我”之外)的因素導致的。而悲觀的人則恰恰相反。其認為,樂觀可以通過后天學習的獲得。教育者使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樂觀的解釋風格,以建立積極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塞里格曼在研究中還發現,擁有更多樂觀情緒的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更好。[5](3)積極心理學的科學實證性可以幫助小學生德育更好地融入生活。生活德育論者強調德育應促使人熱愛生活,在真實的生活實踐中培養道德品質。德育的過程就是使人回歸社會生活的過程。[6]要實現兒童在生活實踐中學習,更重要的是教會兒童以何種態度對待生活,用什么樣的價值認知來看待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以及各種生活事件。[7]積極心理學能幫助學生發現自我,發展自我,有助于學生對自身的行為和外界的客觀事物形成積極的認知,更好地協調自己的生活。

4積極心理學對小學德育的啟示

將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小學德育建設,有助于優化小學德育內容,創新小學德育途徑。(1)在小學高年齡段開設積極心理學必修課。塞利格曼研究小組曾經在美國學校里采用預防的手段加強兒童的積極情緒,教授孩子們積極心理學課程,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標志性優秀品質(例如勇敢、智慧、友善、堅強)。研究發現,這并不會耽誤孩子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相反,開心的孩子的學習成績更好。這值得我們借鑒。(2)德育導師制,增加學生積極體驗的機會。我國小學班級人數較多,班主任很難實施個性化德育,也很難培養所有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學校管理層可以制定詳細的實施策略,實行德育導師制,班級的任課老師共同承擔德育任務,充分體現學校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形成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模式。(3)教師以身作則,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塞利格曼在《如何培養樂觀的孩子》一書中提到,孩子就像海綿,他不僅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多使用積極的講話風格及評價方式。用積極的反饋平衡批評,把積極的標簽貼在學生消極的自我認知上,對學生犯的錯誤使用暫時性、個別的、非人格化的解釋風格,而對學生的良好道德行為應用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解釋風格。因此,作為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認真學習積極心理學的內容,讓自己習得樂觀并形成積極的解釋風格,為小學生積極人格的形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4)群體層面上,學校道德建設中培養以美德為目標的團體或組織系統。優秀品德的形成依賴于良好的美德環境。積極建設以美德為目標的團體或組織系統,將積極心理學的美德內容納入學校德育建設的內容體系,利用環境的浸染功能實現對學生美德的教化與提升。

5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的一線教師或是管理者應該掌握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將積極心理學理論貫穿于德育建設中,真正將德育內化于心,外施于人,提高德育工作質量,有助于培育小學生的良好品德,培養更多正能量的積極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堅實素質基礎。

參考文獻

[1]詹萬生,劉顯國.構建學校德育體系[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2]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塞利格曼.教出樂觀的孩子[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6]趙志毅.德育的“意志”轉向——兼論走向“實踐理性”的學校德育[J].教育研究,2012(2).

[7]孫彩平.小學德育教材中兒童德育境遇的轉變及倫理困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2016(3).

作者:華寶峰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