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學法律職業道德論文

時間:2022-07-07 08:56:57

導語:法理學法律職業道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理學法律職業道德論文

根據《說文解字》記載,現代意義上的“道德”是指社會倫理規范。據此,法律職業道德的概念即在廣義的法律活動中,法律職業者從事法律活動所必須要遵守的倫理規范。這樣解釋的優點在于符合法理學常識中的“法律原則的抽象程度與解釋力成正比”。古人有云“太上,不知有之”。在強調法治與德治并重的今天,法律職業道德更是社會法律職業活動者所要深思并踐行的行為準則。

一、多維度探討法律職業道德的內涵

法律職業道德的內涵與外延及其豐富,我們應從客觀視角與主觀視角兩個角度出發來討論。法律職業道德從客觀上來講,其內涵與外延包括但不僅限于制度賦予法律職業工作者追求正義、平等的權利與義務。我們通過普通判斷力可知的法律工作者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準則就是筆者這里提到的客觀角度的法律職業道德,它客觀上約束著法律職業工作者的職業行為。從主觀視角出發,法律職業道德形成于法律工作者個體的實踐中,形成屬于自己主觀層面的法律職業道德。這是指將書面上的基本原則運用到實踐中,形成一套存在于內心的、穩定的、可感知的自我行為習慣。同樣的概念被不同的個體消化為具有豐富內涵的案例模型,形成為個體所單獨享有的大腦規范結構。

二、法理學角度下法律職業道德的價值

從法理學角度來講,法是國家的產物,是統治者為了實現統治、維護政權,通過一定的程序所制定的規范的總和。首先,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階級性使得法律職業道德對社會穩定具有重要價值。法律人的職業活動所蘊含的道德水準和職業操守的價值就不僅僅局限于個人道德于社會道德的淺顯內涵,更多的是法律人的職業道德對于國家政治、法律信仰以及司法公信力的影響。近年隨著我國法治事業的發展,國家及有關部門以更積極的姿態處理過去幾年甚至是幾十年之前發生的冤假錯案,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司法實踐的大步邁進。近年通過媒體與互聯網的披露,暴力襲警抗法、藐視法庭秩序的事件時有發生,我們是否應該在譴責這種不當行為的同時反思法律工作者自身的不足。司法工作者對法律的信仰程度直接影響著公眾對于國家公權力的信賴程度。若司法人員中立判斷,廉潔自律,司法環境就會形成一種信賴氣氛,進而整個司法才會擁有受人尊崇的社會基礎。第二,法律不僅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統治所必須使用的手段,更是人民保護自己合法權益,懲罰違法犯罪行為的客觀依據,這就使法律職業道德的價值也體現在了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風尚能夠更好地保障公民應有的權利,最大程度地尊重和保障人權,使每個公民都在憲法和法律所賦予的權利中做一個完整、獨立且自由的個體。如若法律得不到遵守,那么法律就是一張廢紙。基于此,為了使法律發揮出它自身的價值和固有的作用,尊重并遵守法律是每一個公民和每一位法律工作者必須達成的共識,而這又與法律工作者的行業規范和自我約束密不可分。法律條文所記載的對于公民權利的保護只是理論上的保護,而每一次法律活動,大到一次法律判決,小到一次商品交易都是法律條文的現實運用。法律的制定需要一定合法合理的法定程序,正如每一次法律條文的運用都需要法律職業道德的融通。如果法律工作者缺乏相應的道德規范,我們將很難想象法律將得到怎樣的解釋和適用,公平的裁判將無從談起,正義的追求也將遙不可及。此外,法律制度的完善與法律職業道德的嚴格遵守也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加里寧格勒曾說:“我們有無產階級道德,我們應該發展它,鞏固它,并且以這種無產階級道德教育未來的一代。”我國目前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階段”,依法治國也進入到了完善階段,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法制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法治事業的進一步向前都需要先行法律的良好落實和有效總結,這也就需要法律工作者以更高的職業道德對待法律工作。一方面,法律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水準越高,我國現有的法律規范實踐就會越順利,公民在通過法律訴求自己的主張時就會更正當的獲得救濟,不致于使公民陷入有法可依但訴求無門的境地,不致于使法律成為一紙空文或削減其應有的效力。另一方面,法律行業職業道德的提高在保障現有法律健康有序實行的基礎上,更有利于我們在現有法制體系背景下去總結司法實踐中發現的法律空白,去總結我們現行法律的優勢以及仍需要彌補的劣勢。如果法律工作者都試圖利用法律的不足之處去規避自己從業的風險,這樣的做法僅對自己一時的利益看起來有所裨益,但對于個人漫長的職業生涯和國家本就不易的法律事業發展來講,無異于殺雞取卵,飲鴆止渴。我們應通過科學的設計,民主的渠道和嚴謹的邏輯,對現行法律體系進行進一步的周全和完善。

作者:申思 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