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我德育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17 03:54:00
導語:學生自我德育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施“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近年來開展的一項教育活動。這項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像建筑師一樣,在完成一個個具體“建筑項目”的過程中,給心靈大廈增磚添瓦,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我們以這項教育活動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1993年,我校提出了“自覺班”的概念,當時只是對在常規管理方面表現好的,尤其是紀律好的班級給予表揚。
1996年2月以后,我們通過“制定標準、宣傳動員、鼓勵申報、組織爭創、督查評定、推廣經驗”六個具體步驟,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爭創自覺班”活動,后又對學生提出“爭做自覺生”的要求。
隨著活動的深入,我們的認識逐步在深化。我們認為,優秀班集體有各種各樣的模式,“自覺班”是櫻花園中學創造的、以“突出學生自我教育與管理,倡導學生自覺”為特色的一種優秀班集體模式。鑒于學生自覺性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于是我們又策劃了“學生自我教育工程”這一活動。
“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是“創建自覺班”活動的深入與發展,也可以說是通過“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找到了一個促進學生成長,促使學生自覺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徑。
一、“第一期工程”(寒假期間的活動)
(一)活動的過程
1.策劃與發動
首先,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有理論依據的。其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主體性及全面發展的理論;素質教育與主體教育理論;此外,還有教育界對青少年年齡特征、生理心理特點在理論上的共識。
在指導思想上,我們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教育自己。
在活動目標上,使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有所進步,有所提高。
在活動步驟上,我們確定了學生自我設計、學生自覺實施、班級總結驗收、全校評優展示交流這樣四個步驟。
對于活動我們把握住兩點:一是教師、家長只起指導和幫助作用,突出學生的自我教育;二是不搞“一刀切”,培養學生的個性。
我們先后召開了班主任會、家長會、全校學生大會,層層進行了動員。為了廣泛爭取社會支持,寒假前,我校還與各有關居(家)委會取得了聯系。
2.設計與踐行
開展什么樣的活動?怎樣開展?我們認為,讓學生自己設計是最能體現學生需要,最符合學生愿望,最能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最能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在學生自我設計前,我們給予了必要的指導,指出:“只要是有利于同學們自我教育的活動,都可以開展。比如,可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自學習慣,可以進行家務或公益勞動,可以為環保做貢獻,可以旅游、參觀,也可以開展文體、科技、閱讀、書法、攝影等各種活動。”
我們對“自我踐行”這一步驟的提法是“自覺實施”。此活動是在寒假期間開展,不是在學校的直接監控下進行的,活動能否真正落實?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采取了如下幾個督促與檢查的方式:
一是要求學生寫“寒假日記”,真實記錄“自我教育工程”實施情況;二是要求學生開學時以多種形式上交總結或成果匯報材料,如活動照片、實物等;三是印發了學生開展活動的家長評價表,由家長填寫,開學時收回;四是印發了居(家)委會對學生開展活動情況的鑒定表,由居(家)委會填寫并蓋章,開學時收回。
3.總結與提高
為了鞏固活動成果,開學之后各班進行了總結驗收,召開了主題班會,全校評出“優質工程”93個。以這些“優質工程”為主要素材,學校用10塊大展板,舉辦了“學生自我教育工程匯報展”,組織全校學生及其家長參觀,達到了提高認識的目的,并以此作為“第二期工程”的動員。
(二)活動的效果
1.反映在參加活動人數及活動內容上
這次活動共吸引了534名學生參加,約占全校人數的82%。收到記載“工程實施”情況的日記、學生總結、家長反饋評價表、居(家)委會鑒定表等各500多份,照片676張,還有小制作等不少實物。
據統計,參加人數所占比例較高的活動依次為:家務勞動(92.1%),文體活動(85.6%),閱讀(70.4%),環保活動(41.8%)。此外,像社會調查、公益活動和科技活動也能有一些同學自動參加,其人數比例分別為28.5%、22.1%和13.9%。
2.反映在對活動的認識與感受上
學生們通過這項活動受到了較深刻的教育。我們對參加活動的534人做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實施自我教育工程中,你所做的一切”,為了“好玩”的只有9人,占1.68%;為了“完成任務”的有70人,占13.11%;而為了“接受鍛煉,提高自我”的有455人,占85.21%。
學生們在日記、總結和問卷調查中寫下了大量的感受。
初二(4)班劉洋說:“寒假里的每一天我都安排得很充實,很有意義。”初二(3)班駱晨琛說:“這個活動培養了我們的自理能力,我覺得我們都長大了。像這樣的活動,學校應多組織一些。”初二(5)班李雅在幫助居委會出板報、清理環境后說:“在以上活動中,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懂得了不少道理,漸漸明白了美好的空間要自己去創造,以及為人民服務最光榮的道理。”初二(1)班董璐說:“活動后才明白能夠自理、自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體諒父母、主動做家務又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初一(3)班高揚說:“路上,我看見有一個人把喝完的可樂瓶子隨手扔在干凈的馬路上,正落在我的腳邊。在以前我早把這個瓶子當球踢了,現在我把它撿起扔進了垃圾箱。”初二(4)班于弘說:“對下崗職工的采訪使我認識到,學習的黃金時代是多么寶貴呀!”初二(2)班吳海楠不僅采訪下崗職工而且勸她們:“出去走走,一定有合適的工作在等著您!”
3.反映在學生的變化上
通過活動,學生在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僅舉一例:在參加家務勞動方面,能夠“經常或天天做到”的人數比例,由參加活動前的24%上升到65%;不肯做家務的人數比例,由參加活動前的近9%下降到約2%。
4.活動在教師、家長中及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首先是學校的不少干部和教師沒想到學生們能在沒有老師直接組織的情況下,將活動開展得這樣好。老師們深切地感到要轉變教育觀念。
其次是家長反響強烈,紛紛表示:“活動很有意義,也很必要。我們做家長的歡迎這樣的活動。”“希望學校將此項活動堅持開展下去,辦出自己的特色。”家長們的評價是:“活動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了愛勞動、尚勤儉的好習慣”,“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使之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使孩子“很好地了解了社會,培養了自覺性”,“開闊了眼界”等等。
第三是社會的反響強烈。各居(家)委會紛紛表揚我校學生參加“愛心小組”,幫居委會出板報、搞衛生,慰問軍烈屬,助殘,清理白色垃圾,宣傳禁放鞭炮等舉動,充分肯定和支持我校這一活動。
二、第二期工程(第二學期的活動)概況
第二期工程是以上學期學生在校生活和國慶組字訓練為主要內容來開展的“學生自我教育”活動。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們普遍反映收獲多,進步大。
在學習方面變“老師讓我學”為“我自己要學”。上學期學校組織了一次自我教育工程中的學習交流會,學生們的發言充分反映了學習動力來自學生自身。
在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習慣方面,學生們大多數根據自己的缺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工程設計”,自覺“施工”,提高自我。例如一個學生說:“在以前,我可是個罵人‘高手’,也下過決心要改正,但總是半途而廢。學校開展‘自我教育工程’活動,讓我改掉了自身的毛病。”再如,有一個學生愛隨手亂扔東西,通過參加這項活動,不再隨地扔廢棄物,而且要求自己每天從地上撿拾兩個廢棄物扔進垃圾箱。
在體育鍛煉方面,學生們也增強了自覺性。如初二(1)班劉思雨說:“我現在完全可以不用人督促就去跑步了。我的一雙穿壞的球鞋足以說明。”某個學生是個小胖子,“自我教育工程”使他每天自覺跑2000米,做20個俯臥撐。他說:“我現在做這些運動時不喘了,還能再加上一點別的運動。”
在國慶組字訓練中,由于有了“自我教育工程”為基礎,同學們的自覺性很強,有的帶傷堅持練,有的發燒堅持練,也有的把綠豆湯讓給別人喝……
總之,第二期“學生自我教育工程”依然反映出顯著的德育實效。
三、對“學生自我教育模式與機制”的探索
開展“學生自我教育工程”,引發了我們對學生自我教育模式與機制的探索。根據“學生自我教育工程”第一期、第二期的經驗,我們形成了以下的初步構想。
(一)對“學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構想
我們認為,自我教育有各種各樣的模式,如中國傳統的“自省”,以及通常人們進行的“自學”,都可認為是自我教育的不同模式。
“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創造的學生自我教育的一種模式。其特點是:1.有組織有指導。2.學生自覺參與,自主活動。3.個體與群體相結合。4.采用“工程建設”這樣一種比喻的提法,易為學生所理解、接受。5.采用“活動”的方式,不僅使學生樂于參加,而且具有實踐性強的顯著特點。
(二)對“學生自我教育工程”運作機制的構想
我們認為,任何一項教育活動都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運作機制。我們所探求的“學生自我教育工程”運作機制,是“集體、個人協調動作,家庭、社會配合支持”。具體地說,就是由學校策劃、動員,學生自我規劃、設計,班級組織交流并進行指導,學生自覺“施工”,同學互助、協作,學生對“工程”自檢,學校或班級進行“驗收”這七個環節構成機制的主體,并輔之以“學校與家長、居(家)委會溝通,爭取配合支持”。這樣一個運作機制的特點是:
(1)既保證有組織有指導,又保證學生個人自主性發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校居于教育的主導地位,同時廣泛爭取了家庭、社會的配合支持,形成了三結合教育網絡。
恰當的教育模式和較為完善的運作機制體現了我們現在的教育觀念,同時也是使我校“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活動取得成功的關鍵。
四、對德育實效性的思考
德育的中心問題是使德育具有實效性。當前,德育工作“投入”與“產出”不平衡,實效不佳的原因是由于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社會與學生思想實際。也就是說,不能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心理等環境,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
“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較為成功的德育活動,從這一活動的成功中我們得到如下一些啟示:
(一)必須使德育活動符合學生的需要
“學生自我教育工程”讓學生自我規劃設計,他們有的考察社會熱點問題,如環保、交通堵塞等;有的采訪下崗職工、重點校同學;有的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如攝影、彈鋼琴、學電腦、栽培植物;有的彌補自己的不足,如學做飯菜、清掃、洗涮……總之都是學生做自己想做、愛做的事,貼近學生實際需要,所以他們感覺收獲很大。
(二)必須在德育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教育強調遺傳、教育與環境三因素對學生的影響,忽視學生成長的內在因素,即自我教育的作用。教育應是主體參與的活動,沒有學生主體從實質上而不只是從形式上的參與,是不會發生作用的。
我校“學生自我教育工程”的整個活動過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只是組織者、指導者,家庭和社會只是支持者、配合者,而學生在規劃設計、實施、總結中都是活動的主體,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受到的教育要比別人加給他們的教育深刻得多。
(三)必須使教育活動具有可接受性
積極的情感是學生主體參與的最好誘導物。興趣是學生最直接的學習動機。“學生自我教育工程”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符合其生理心理特點。我們在組織這一活動時充分滿足他們希望獲得尊重的需要,滿足他們希望自主活動的需要,滿足他們不同興趣愛好的需要。這樣,就使這一活動具有可接受性,使學生愿意參與。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才會有實效,這是不言而喻的。
- 上一篇:道德水平提高訓練分析論文
- 下一篇:政治課德育掃描對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