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教育思想對高校德育教育的借鑒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8 03:27:00
導語:鄧小平教育思想對高校德育教育的借鑒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鄧小平教育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當前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鄧小平教育思想從教育目標、教育核心、教育手段到教師隊伍建設都包含有豐富的德育思想。鄧小平教育思想對當前的高校德育教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教育思想;高校;德育教育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改革開放步伐的加速,青年學生受社會轉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思潮等因素影響,一些西方國家正著力對我國年輕人特別是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文化滲透,導致大學生各種思想觀念發生碰撞,并出現了一些令人堪憂的消極現象,高校德育教育面臨嚴峻挑戰。因此,在高校開展有效的德育工作,把德育貫穿到課堂教育的每一個環節,是非常必要的。鄧小平教育思想是一個科學體系,包含有豐富的德育思想,從而給我們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啟示。鄧小平的學校教育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表現出了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教育發展的歷史洞察力,對于高校培養更多合格的現代化建設人才,富有戰略指導意義。我們只有認真學習理解鄧小平的學校教育思想的深刻內涵并用來指導高校德育工作的具體實踐,高校的德育工作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在鄧小平理論寶庫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的設計中,教育始終占據主要的位置,其中思想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與作用、任務與目標、原則與方法、組織領導與隊伍建設等基本問題作了一系列論述。它們前后聯貫、相互聯系、內在統一,構成了一個完整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科學體系。鄧小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繼續和發展,對于改進和加強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內涵
鄧小平教育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當前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本文主要探討有關德育的問題,以期有助于高校德育教育。
第一,關于德育目標。鄧小平明確指出要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作為培養人才的質量標準。鄧小平又在1980年將這一目標明確化,指出“要努力使我們的青少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盵1](P369)在1985年,鄧小平同志進一步強調了教育的培養目標,即“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2](P110)。“四有”是社會主義新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又包含科學文化素質,這兩個方面形成統一整體。鄧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四有”中“我們最強調的,是有理想”,“這四條里面,理想和紀律特別重要。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薄拔覀冞@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組織起來就有力量。沒有理想,沒有紀律,就會像舊中國那樣一盤散沙,那我們的革命怎么能夠成功?我們的建設怎么能夠成功?”[2](P153)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屬于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理想是我們的精神支柱,使全體人民做到有理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思想保證。
第二,關于教育核心。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改革開放步伐的加速,青年學生受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文化多樣化的思想的影響。一些西方國家正著力對我國年輕人特別是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文化滲透,導致大學生各種思想觀念發生碰撞,高校德育教育面臨嚴峻挑戰。鄧小平德育思想的集中表現是“德智體全面發展,德育為首”,其中“德育為首”重要的是要把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正如鄧小平所說:“毫無疑問,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盵2](P157)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還是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來武裝學生,提高他們的思想理論水平。要引導青年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潮面前,善于思考,提高明辨是非能力,逐步形成正確的信仰和道德。而且鄧小平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的結合:“但這不是說要把大量的課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這不僅不排斥學習科學文化,相反,政治覺悟越是高,為革命學習科學文化就應該越加自覺,越加刻苦?!盵2](P158)
第三,關于教師隊伍建設。鄧小平認為一個民族的振興靠教育,而教育的振興靠教師,教師處在教育的關鍵地位?!拔覀円岣呷嗣窠處煹恼蔚匚缓蜕鐣匚?。不但學生應該尊重教師,整個社會都應該尊重教師。我們提倡學生尊敬師長,同時也提倡師長愛護學生。尊師愛生,教學相長,這是師生之間革命的同志式的關系?!盵2](P160)對于我國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指出,要大力發展教育,就要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增加教育經費。
第四,關于教育方法、手段。鄧小平同志強調:“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益的迅速提高,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盵2](P161)馬克思認為教育與生產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P161)。我們要改善以前理論的灌輸教育,加強道德實踐,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對于中國改革開放和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鄧小平同志強調對青年學生加強安定團結的教育,不僅對于現實,而且在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都有重要的作用。他說:“中國不能亂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團結的局面下搞建設才有出路。一切反對、妨礙我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東西都要排除;一切導致中國混亂,甚至動亂的因素都要排除。要用這個道理教育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盵2](P162)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對于實現我們國家的根本任務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特別加以重視。二、鄧小平教育思想對高校德育教育的借鑒
鄧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會大教育、大德育觀,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標層次、內容體系、途徑方法及管理評估等方面的問題,是對系統化的馬克思主義德育理論的新發展,為構建新時期德育理論系統,增強德育實效性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南。
鄧小平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目標出發,打破常規的思維定勢,建立了“開放德育”思想。他的“開放德育”思想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德育從學校教育擴展到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學校的德育工作;二是德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培養跨世紀人才。鄧小平的這些思想使得德育跳出了學校的框框,走向了社會,并和社會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構成了社會化的學校德育。鄧小平的“開放德育”思想不僅強調德育要走向社會,而且強調要走向世界。他指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學習外國一切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優秀文化成果,當然,也包括價值觀念、意識形態領域的優秀成果。這就提出了德育也要走出國門,與世界接軌。因此,高校德育要善于吸收和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德育的一些先進思想和方法,注意用馬克思主義進行分析、鑒別和批判,對合理的東西要加以吸收和運用。
在鄧小平的德育思想中,特別強調理想信念的培養。歷史表明,理想、信仰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不可或缺的,但信仰有不同的層次和類型,有從低級到高級、從非理性到理性的發展歷程。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非科學的信仰必將逐步地被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認識所代替。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把共產主義作為人類最終奮斗目標,從而實現了人們的信仰由盲目到科學的質的飛躍。在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我們既要心懷共產主義遠大目標,又要腳踏實地去完成現階段的歷史任務,這樣才能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大業引向勝利。同樣,我們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如果離開了共產主義的理想教育,也是不能完成這樣的任務的。因此,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任何動搖、否定和褻瀆,都是完全錯誤的。改革開放以來,在一些青年學生中出現的懷疑社會主義制度、向往西方生活、價值取向移位等等問題,往往都是同理想信念的失落相聯系的。這是值得我們認真關注的,它從反面說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極端重要性。
德育要與嚴格的管理相結合。鄧小平同志指出,對于“青年學生,主要是教育引導的問題。我們不能搞運動”,“方法以教育、引導為主”[3](P204)這就是說,我們實施學校德育,主要是靠正面的教育和引導,向學生傳播和灌輸革命的科學的思想和理論,但僅有教育引導還不夠,還必須把正面教育與嚴格的管理制度結合起來。小平同志講,我們“不能排除使用某種專政手段,使用紀律、法律手段”,“對于嚴重破壞革命秩序和革命紀律又屢教不改的人,也要采取嚴格措施加以認真的教養改造,不能讓這極少數人危害學校和社會”[4](P106)。只有堅持正面教育與嚴格管理相結合,學校德育才能得到有效實施并達到預期目標。
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既要靠自身的自律,更要靠學校教育,對青年學生,則主要靠學校的德育來實現。首先,要把德育放在教學的核心。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的德育工作要肩負起對大學生進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教育,這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在實踐教學中,各科教學并未對德育予以足夠的重視。許多老師認為,德育是德育課老師、輔導員的事,而任課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授本學科的知識,不需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這樣就會使學生的德育教育形成斷層,讓學生認為只有上政治課、德育課時才有德育教育。因此,許多教師無視學生的思想狀況,只管教書,不管育人,使學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形成連貫性,繼而導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產生不良后果。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育人是首要的,每個老師都要身正示范,把德育放在教學的核心。其次,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比較于重視硬件設施建設,學校擴大規模等,學校在德育方面沒有提高到應有的層次,對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也沒有提高到應有的程度,不利于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而且大多數輔導員還有行政工作,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生身上,也就不能進行深入的教育。教師的勞動強度比較大,投入精力比較多,因此要減少輔導員的行政工作和勞動強度,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才能使教育者的勞動成果得到更好的肯定。第三,提高教師職業素養。教師素質是教育質量提高的保證。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素養才能對學生產生身正示范的作用。一是形象滲透。德育工作者與其他教育者有所不同,德育工作者起到直接楷模作用,無論課上還是課下乃至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要成為楷模,真正做到為人師表、身正示范,不然學生就不會信服教師,自然就不會真心尊重教師。二是品格滲透。教師是學生的楷模,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學生,教師的品格、個人魅力至關重要。教師要講正氣、自律等,并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中。三是情感滲透。教師與學生之間要成為同志式、朋友式的平等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與學生真心溝通,而不是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認為對教師言聽計從的就是好學生,對自己有意見的就是差學生。教師要真正與學生情感溝通,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對學生了解也會有利于教師的教育,與學生溝通就知道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有利于抓教育的重點,從而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另外,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也是重要一環。社會實踐是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徑,而且職場招聘也要求有相關經驗,因此要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結合學院特色、學生意愿精心設計大學生社會實踐,提高其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及專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提高能力的同時提高道德水平,增強德育實效性,并且能為學生將來的工作積累相關經驗。學生就業時往往面臨沒有工作經驗的困境,長期的專業性強的社會實踐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樣,社會實踐就會成為一種良性循環,也就帶動了更多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而改進教學方式是現實的需要。在當前德育環境下,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網上開設德育網站、網頁,并吸取國內外德育教育的最新發展經驗,及時更新,使大學生接受到網上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效果。德育內容應與學生生活聯系在一起,圍繞學生關注的熱點、疑點問題進行展開,并對當前存在的問題予以正確指導。課堂教學一定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條件、氛圍、情境,讓學生參與進來,從而使課堂教學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氣氛輕松,學生在不斷的探索中有所悟,在快樂中學習、提高。德育教育者面向各個專業學生,這就對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了解各專業及各專業學生的特點,了解專業的基礎知識,以便更好地與教學相結合。同時,教育者也可以將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引入德育工作領域,提高德育工作的知識含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論教育(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等.鄧小平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 上一篇:文廣站落實科學發展觀發言材料
- 下一篇:旅游領導班子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