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與提高學生德育內涵論文

時間:2022-09-28 03:45:00

導語:語文教材與提高學生德育內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材與提高學生德育內涵論文

【摘要】新課程改革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語文教材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具有豐富的內涵。培養德智體美勞的復合型人才,是新形勢下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文章認為,要實現語文教育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就必須認真研究教材。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語文教材;德育內涵

前言

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德育工作,努力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新世紀,語文教育要順應這一新形勢,充分發揮新課程的獨特優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教學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我認為只要充分理解教材中的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就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一、德育的由來及重要性

德育,一個永恒的社會話題,它不僅是一個人的靈魂,而且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人類對“德育“的認識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社會主義的今天;抑或是中國與外國。它永遠都是人們討論的教育問題。

“德育”這一詞語,并不是從古就有的,它是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并逐步形成的。我國古代把“教”字解釋為“覺悟”,就是提高人的覺悟(即德育)的意思。我國古代名著《學記》里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孟子說:“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這里所講的“教學”、“教”、“學”都有教化之意……因此,我國古代教育家,雖還沒有用德育的概念,而是利用“教”來影響、統治人民。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曾用過“道德教育”和“訓育”等概念以示德育。而明確使用“德育”概念的,是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輸入我國之后。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中國教育改造》一書中,明確使用了“德育”的概念,并把它看成整個教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國家對德育一有個更為深刻的理解。改革開放后,大多數教育工作者都傾向于用“思想品德教育”來表述教育概念。至此,德育這一概念基本形成。

當前形勢下,國際競爭實質上就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教育成為綜合國力的基礎。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重要舉措。

從對德育的概念及作用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德育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責任。讓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都得到發展是我們社會主義教育的方針語文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材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例子,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于培養中學階段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德育教育,要充分利用好語文教材

既然語文教材對于涵養學生的德育具有如此得天獨厚的優勢,那么語文教師在語文教材的分析中就應注意和兼顧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質教育,并選取恰當的德育方法來實現教材的德育內涵與價值。

(一)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分析德育選文

語文教材德育內涵實現的主要陣地是語文課堂教學,因為在課堂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分析德育選文,做到結合學生的具體特征。現在的學生在正確對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熱愛勞動、服務集體、勇于奉獻等方面,都比較欠缺,他們看問題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質。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它以教材為本,教材中有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諸如愛國主義、艱苦奮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課堂教學中應實施德育與智育的統一,不能離開語文訓練去進行德育,更不能讓語文訓練從屬于德育,例如講讀課文,應使學生學好語言文字,了解字、詞、句的含義,從而深入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在領會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選文到語言文字的講析中,從而使學生獲得更真實深刻的體會。如在講解《師說》這一課時,就應該讓學生反復理解“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讓學生理解教師的含義,體會到自己作為一名中師學生應具備的專業素質和職業素質,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思想基礎。這就是語文德育與智育統一在教學過程中,說明語文學科的德育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來進行,要通過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來培養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覺悟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這種具有針對性的德育選文,對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遠遠超出了課文語言文字本身。

(二)名言警句的積累和理解

在高中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歷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論詩詞、散文或小說,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僅有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出類拔萃的文學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雋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時就是通過其中的一段話來體現的。對于這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句子,我們應緊緊抓住,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分析和講解。例如講解《離騷》,不僅要讓學生領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辭體的文體特點,同時也要讓他們銘記“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寬闊胸懷,并在此基礎上記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一名句,理解屈原為解決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同時要鼓勵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面對困難時,應有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由于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簡意賅的特點,學生易記、易背,把它抽出來重點講解,這對學生思想健康成長,無疑是注入了有益的營養。

(三)加入情景教學,使學生在表演中受到德育熏陶

在語文教材中精選了歷代文學作品中的優秀作品,向學生們展現了一個豐富的人物長廊。因此在教學中,要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過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時代背景,進而得到思想的啟迪和教育。例如在講解曹禺的《雷雨》一課時,讓學生課下分組準備,節選課文內容,組織排練,上課時表演。表演時學生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并能通過分析時代背景來理解人物特殊性格產生的原因。向魯大海的粗魯、鹵莽,完全是由于他對資本主義的仇恨而表現出來的;而周樸圓的陰險、狡詐也是由于他自身的階級特點所要求的,他倆身上體現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因此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父子。而學生也能在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這一階級矛盾的本質,認清資本主義的冷酷無情,加強對社會主義的熱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各個時期的語文教材都是從我國和世界文學寶庫中采擷來的一束束璀璨奪目的奇葩,其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深邃的哲理,對當代學生的德育教育都有推動作用,所以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實現德育的真正內涵。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顧春.中小學德育專題[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3]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