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與生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6 11:08:00

導語:德育與生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與生活研究論文

隨著高校收費制、學分制、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居住分散,班級管理變化,原有的單純依靠集中進行的德育工作方式已不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時間,關注學生的衣食住行,將學生的生活作為德育工作的載體,使德育目標、內容貫穿于學生生活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將德育的內容要求內化為學生的素質,達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在新的時期,德育貼近生活已成為當代德育創新的重要課題,德育貼近生活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作為德育工作者,應根據時代的要求,努力構建面向生活的德育新理念,使德育工作不斷適應新的形勢需要。

德育主體置于生活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比伺c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本身是一種具有主體性的社會存在。人的主體性是人的本質特征,是人個性的核心。德育要貼近生活,首先要把人看作是人,要將德育的主體置于現實生活之中,不能將其無限制地拔高。道德教育要做到以人為本,與人的豐富生活相聯系,做到生活過程德育化,德育過程生活化。生活是倫理道德的生長點和作用點,是道德的唯一基礎,離開生活的基礎,道德將走向虛無。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活”,“不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的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這就是說,道德存在于人的整個生活之中,不應該有脫離生活的道德。生活應該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每個人切實的經歷,它對人產生最直接、最深遠的影響。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學校教育的結果,而是主體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在解決一系列的道德沖突的過程中形成的。現實生活中,人們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而是為了生活而改善、提升社會的道德,發展個體的道德。這就告訴我們道德寓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的社會道德和個體品德的形成、提高和發展只有通過他們的生活去影響和改變。道德教育要關注個體的生活,要將學生置于整過生活的全過程,要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味道德、實踐道德,要幫助學生理解個體生活的目的、價值和意義,引導學生在個體生活實踐中形成完整的精神生活,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創新生活,把握生活,主導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的生活。

道德教育貼近生活的意義已逐步取得共識,道德教育已開始從封閉式教育進入到開放式教育,從課堂理論進入到真實生活。青年志愿者、社會實踐、“三下鄉”、校園文化、第二課堂活動等群眾性道德實踐的廣泛開展,使學生在參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認識到社會生活的本來面貌,從而進一步學會怎樣參與社會生活的改革與創新活動,這標志著學生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已不再是過去意義上的德育工作對象或是單純的被動接受教育者,他已成為德育過程中的工作主體,在生活中主動把握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生活實踐中得到提高,精神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充實,人生信念和信仰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確立。隨著高校收費制、學分制、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居住分散,班級管理變化,原有的單純依靠集中進行的德育工作方式已不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時間,關注學生的衣食住行,將學生的生活作為德育工作的載體,使德育目標、內容貫穿于學生生活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將德育的內容要求內化為學生的素質,達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德育目標貼近生活

人是社會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為這樣,德育目標應當來源于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覺得目標就在眼前,只要通過努力就能做到,而不應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德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解決人的思想實際,使人生活在世界上更加充實,更有意義。過去我們制定的德育目標、內容超越學生的實際,德育過程過于簡單、形式,習慣于對學生進行“宏大敘事”或“絕對真理”的灌輸,有單純政治化、功利化的傾向,其結果是學生虛與委蛇,雖然學生學習了與德育有關的知識,但仍有可能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要特征時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要層次論,他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向高逐級發展的,低級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人,是不可能有高一級需要的。這給我們在德育目標的確定上有一個很大的啟示,即德育目標應具有層次性,應該循序漸進。多年來我們的道德教育一直存在“倒金字塔”的現象,即在小學進行的是共產主義教育,中學進行的是社會主義教育,大學進行的是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生進行的是宿舍文明教育,留學生進行的是熱愛家鄉教育。學生們從小就高喊著空洞的、離自己相當遙遠的理論和口號,而對身邊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小事卻視而不見。對于這一問題的出現,我們不能一味地怪罪于我們的學生沒有道德素養,事實上并非是我們的學生不愿做,而是我們的德育長期存在著一個不可逾越的問題,就是德育目標、任務“隔離”于鮮活的現實生活,總想在一個假設的、凈化的情景里用“高大”的架勢去塑造人類的靈魂,不切實際,超越了學生的實際生活。最終的結果是學生既沒有能堅強“頂天”,也沒有能扎實“立地”。

生活世界是蘊含豐富價值和意義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深沃土壤。德育的目標只有直面學生的現實生活,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在生活中得到具體的、豐富的道德訓練,并在這種訓練中發展學生的道德智慧,為自己成為未來社會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有人認為德育貼近生活降低了德育的層次,如果德育采取生活化的方式,最高理想將難以實現,持這種觀點的人沒有弄清德育生活化的真正內涵。其實,德育貼近生活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回到低級的、退化的、庸俗的、消沉的、非批判性的生活中去,而是通過活生生的社會生活,教育、啟迪學生,并使學生自覺用科學的方法思考生活、創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內化道德

德育內容源于生活

德育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愛國主義、黨團基本知識、形勢與政策、道德品質、人生價值觀、集體主義與團隊精神、法紀與公民意識、學風與校風、創新精神與競爭觀念、美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對于這些理論教育的內容,我們應做深入地分析研究,應盡可能讓這些理論內容貼近生活,并融化到學生的具體生活中去,從而使德育的內容為學生所理解、所接受。

眾所周知,道德是為人而設的,道德之所以為道,應該是大眾所知之道,所好之道,所樂之道。也就是說道德規范的命令或要求的依據應是大眾所熟習或為大眾所認可的。德育要達到此目的,德育的內容就應顧及學生的需求與實踐的意愿,其內容不應是抽象的,而應是具體的、生動的,德育的內容應取之于學生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個體。要讓學生在了解教育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討論、啟發、引導,調動主觀能動性,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較好地促使學生接受教育內容。

實踐表明,德育不僅要指明政治方向,更要解決人生困惑和社會問題,提升人生境界,貼近生活理應成為學校德育改革與發展的價值取向。學校的德育只有深入到學生實際中去,從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王國里走出來、回歸生活,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關注、指導和引導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才能真正對學生產生影響。德育內容源于生活就是要求德育要從社會實際出發,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從培養未來社會合格的公民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全過程。學生在課堂接受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在課余和社會中生活、活動、學習等,社會是個大熔爐,魚龍混雜,積極的、消極的、先進的、落后的、高尚的、低級的混雜在一起,我們應創設一個具有自由發展的、有秩序的、愉快的、充滿生機的道德教育環境,從自己說起,從身邊說起,從生活說起,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在生活實踐中加深對道德規則的理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學習。

德育工作融入生活

傳統教育主張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影響。對教育的這種定位,使得人們總是把社會發展需要放在首位,向受教育者按照社會發展需要傳授已有的知識和文化,以社會行為準則來規范教育對象。這種教育方式忽視了作為人的真實存在,強調的是一種共性教育,沒能尊重人的個性需要,完全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我們的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課堂或辦公室,沒有能夠沉下去,深入到學生的宿舍,融入到學生的生活,沒有能夠尊重學生的個性,結果是精力投入很大,效果卻不很令人滿意。

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的住宿呈現出分散化、多樣化的特點。有住校內公寓的,也有住校外公寓的,有住自家或親戚家的,也有自己租借民房居住的,有兩三人住一間的,也有七八人住一間的,出現了同一學校、院(系)、年級、班級的學生住宿地點分散各地、住宿狀況千差萬別的現象。現在,同一宿舍的同學不是同一學校、同一院(系)、同一年級、同一班級的已不為新鮮,加上學分制的推進,班級單位概念淡化,單純依靠原有的以班級、院(系)為單位的德育工作運行系統難以運轉。德育工作只有置身于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貼近學生生活,才能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完成德育任務,實現德育目標。學校應根據高校改革的需要,及時把德育工作系統的重心下移,使德育工作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生活時間、衣食住行,并在生活中幫助學生理解個體生活的目的、價值和意義,引導學生在個體生活實踐中形成完整的精神生活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把接受道德教育、加強個人修養作為學生自己生存、生活的形式,主動地、自覺地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生活質量,豐滿個體人生。

德育工作融入學生生活,要求德育工作者盡可能使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并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和熏陶學生,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新鮮事物和先進事跡、光輝人物去感染、影響學生。大量的事實表明,德育工作只有扎根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入學生生活的全過程,并在實際生活中教給學生獲得解決人類精神困惑的智慧與技能,才能使學生獲得人生價值的超越和升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事業才會后繼有人。規范,最終實現我們的道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