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8 05:02:00

導語:高校德育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德育問題分析論文

一、高校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目標單一,過于理想化。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德育目標存在兩大缺陷:一是模式化。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目標過于單一,缺乏針對性;二是理想化。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道德認知水平。在強調重視和加強高校德育時,期望值過高,沒有意識到德育的影響與作用是一種積累效應,結果是造成了不同教育功能的錯位,導致名義上“加強”,實際上的“淡化”;名義上“落實”,實際上“落虛”,影響了德育的效果。

(二)德育內容空泛。具體表現在大題大作,內容空洞,一般性號召和籠統說教多,嚴重混淆道德理想與道德現實之間質的區別;強調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作用,忽略了學生道德理性的培養,面對開放的社會和多元的價值取向問題,無法對其作出合理的解釋。當前正處在一個創新和變革的時代,社會變化日新月異,必然推動道德生活的變化,出現新的道德問題,這就要求德育內容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充實,務求貼近生活,以增強德育的說服力。切忌過分注重道德規范教育教條化,忽視實踐問題;切忌理想教育的內容空泛化,忽視基本文明素養。同時,要避免出現大學生能夸夸其談如何樹立崇高的理想、如何堅持集體主義,卻不愿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注重日常的文明修身,最終導致缺乏處理現實生活中各種矛盾的道德判斷能力和智慧。

(三)德育工作隊伍建設需要加強。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不僅相當缺乏,而且結構不合理。各高校德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學歷、職稱偏低,知識面不寬、專業不對口等問題;在工作條件、生活待遇等方面也沒有引起有關方面的足夠重視,影響了他們工作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究其原因,是因為一些高校領導對德育教師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忽視了對德育教師的培養,沒有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其發展,因而,嚴重挫傷了德育教師的積極性,從而造成了高校德育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和一些教師工作責任感的下降。應當指出,某些德育教師的認識不到位、素質不佳也是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有些德育教師缺乏堅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師德素質,政治上立場不夠堅定,行為舉止不夠嚴謹,在學生中難以起到榜樣和示范作用。

(四)德育評價機制不完善。目前,高校德育尚未建立起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尚未形成督察、評估德育質量的有效機制;學校德育評價體系不健全,使德育的效果和功能受到影響。在對學生的德育評價上,存在著知識考試與品行考評不銜接的現象。在對大學生的德育考評方面,第一課堂的評價主要以理論知識記憶為考核指標,第二課堂的德育實踐活動則尚未納入德育課程和考核體系,在知行統一的育人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五)理論教育與實踐不銜接。目前,高校德育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德育模式化,目標單一,對全部學生使用一個標準,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缺乏針對性和層次性。此外,德育過于理想化,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和道德認識水平,使得高校德育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當前高校德育重理論教育輕實踐磨煉,德育內容缺乏時代性和實際應用價值,以灌輸式教育方法為主,教育內容很難轉化為學生的思想觀念,德育的實效性差。

二、高校德育創新之對策新探

(一)德育觀念之創新。觀念的創新是高校德育創新的前提和先導。觀念的轉變和創新必然會引起人們對德育地位、功能和價值認識的轉變,必然會導致德育目標、內容、課程、方法和形式以至整個德育體制的改革。因此,德育創新首先應該是德育觀念的創新,沒有德育觀念的創新,就很難推進德育理論、德育體制、德育方法等方面的創新。

要改變把德育功能單純地政治化、單一化、邊緣化的認識定勢,全面、辯證地把握德育功能。首先,要繼續發揮德育的政治性功能。高校德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保證育人的社會主義方向,并服務于和服從于國家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其次,要繼續發揮德育的社會性功能。高校德育可以滿足各種社會需要,促進民族興旺、國家富強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再次,要繼續發揮德育的約束性功能。通過各種管理制度、準則來規范約束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并實行正面的灌輸。

另外,高校德育還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是德育理念的本質內容,是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的核心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根本的目的在于對人性的喚醒和尊重,在于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因素,在于最充分地激發人的創造力和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教師全方位關心、愛護學生,充分尊重學生,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終極價值關懷的實現。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更加強調學生具有自身的尊嚴和人格,更加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在高校德育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教師不僅要善于激發每個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學生由被動的受教育者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而且要把這種“人本”思想體現在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關心、幫助、尊重和激勵上,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積極引導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方向。

總起來看,高校德育的創新,就是要從觀念上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從強調德育的社會需求轉變為強調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的統一;從用一個標準、一個模式要求和教育學生轉變為注意個體差異和個案教育,促進德育的個性化;從把大學生當作受教育者客體轉變為當作教育者主體,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優勢;從追求高遠轉變為貼近現實;從自我封閉、自我循環轉變為全面開放、全面滲透;從只問播種、不問收獲轉變為重視德育效益,并以此考核德育教師的教學質量;從重視“知”轉變為重視“行”,加大德育實踐的分量;從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多種手段并用進行教學。

(二)德育目標之創新。當前,德育必須以培養社會主義理想人格作為新時期德育目標創新的基本方向。培養社會主義理想人格的德育目標是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為基礎而確立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的最終目標與根本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既是我國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又是現代德育觀念、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的新發展。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就闡發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級、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態;代替那種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以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指導,實現高校德育的創新,必須做到:一要堅持促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價值取向,倡導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二要確立高校德育對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起主導和先行作用的觀念。高校德育不僅是被動地適應社會需要,還應積極主動地培養高素質人才,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先進作用。高校德育根本目標的確立,在于對人自身全面發展的追求,德育目標的創新,首先是確立和張揚人在世界中的主體價值地位,確認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追求。也就是在德育目標上,從提高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四有”新人,拓展到促進人的全面進步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三是德育要為人的全面發展設立具有普遍性的價值坐標。人的發展總是借助于人的活動并在既定社會關系、文化成果的基礎上來進行的。高校德育活動的使命就是要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維護人的地位和權利,實現人的自由。高校德育要為人的活動提供具體可行的價值規范體系,提供衡量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尺度。

我們現在正處于全球化時代,重視和滿足人的價值需要,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的發展,已成為一種思潮。關心人、培養人、發展人應當是高校德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三)德育模式之創新。德育應變訓誡式德育為自律式德育、封閉式德育為開放式德育、單維德育為多維德育,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氛圍型、溝通型、情感型、服務型、人格型、理解型、欣賞型、活動論和立體式等德育模式。其中,氛圍型、溝通型、服務型和立體式德育模式較為常見。氛圍型就是全體教職工共同參與大學生德育,形成全員育人的氛圍;在管理、教學、科研、服務等環節中滲透育人功能,使對大學生的德育做到深入細致。情感型就是重視情感在大學生德育過程中的感染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通過內心的交流增強德育的實效性。溝通型就是改變以灌輸為主的“填鴨式”德育模式,堅持以交流為主,建立起校、系(院)、教職工、學生四位一體、交互溝通的大學生德育網絡體系,在平等交流溝通中,顯現德育效果。服務型就是為大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在服務中育人。立體式德育模式就是借鑒國內外德育理論和德育模式的成果或合理性因素,根據我國高校德育規劃與目標、內容的要求,根據時展的特點和學生的成長規律,采取的系列的、不拘一格的“立體式”德育模式。“立體式”德育模式在理論基礎上除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倫理觀以外,還借鑒了多元智能理論的精華,強調以開發“多元智能”為主線,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在教學實踐和教育研究中不斷生成“發展觀”,強調“人人能成功”的學生觀等思想和實踐。目前,應當在研究以上各種德育模式的基礎上,取各模式之長,去其不足,創新出一種全方位、多層次的德育模式。

(四)德育內容之創新。高校德育內容創新,就是在高校德育中對高校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并強化職業道德教育。創新精神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善于思考,勇于向權威挑戰,敢于提出問題并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思路。創新能力培養,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的本領,它是創新精神的具體體現和實踐。創新能力包括具有較為扎實的科學文化基礎、較寬廣的知識面、較高的本專業基本技能、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創新素質教育就是要對學生進行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科學素質和人格等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主要是要求做到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教育。

當前,高校德育的內容要突出主旋律,就是要強化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教育,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裝學生的頭腦。應當把主旋律教育作為高校德育的靈魂和核心,努力構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支柱。要增強學生學習理論的熱情,使其掌握正確觀察、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樹立大局意識和世界眼光,用戰略思維去分析和看待國際國內大環境。

德育要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來解答學生的思想困惑或者實際難題。要根據新的形勢,對大學生進行新知識、新思想、新思維的教育。首先,要處理好德育內容的理想性與現實性的關系。德育既要有超越性,又要有現實性。要讓學生產生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又能讓學生學會處理現實生活中復雜的道德問題。其次,要處理好民族性與國際性的關系。要教育學生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要有面向世界的氣魄和胸懷,勇于接受世界上的先進理念。要拓寬德育的視野,豐富德育的內容體系,促進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高校德育還要強化形勢政策教育和基本公德、傳統美德教育。目前,有些大學生因對國際國內的形勢和環境認識不清,缺乏危機感和緊迫感,缺乏憂患意識,不能正確看待和理解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問題,缺乏政治參與意識,甚至對德育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對大學生加強形勢和政策教育刻不容緩。在形勢與政策教育過程中,要逐步提高大學生的政治修養,引導大學生從國家的角度、世界的高度看問題,使其認清當前的形勢和面臨的挑戰,自覺地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去。同時,對大學生要加強“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國民公德教育,不斷提升其道德境界。要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為內容,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為主旋律,并結合當前的政治和經濟現實,切實把高校德育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到一個新層次。

參考文獻:

[1]杜愛森.關于德育模式的理論探討[J].理論探索,1996(2):53~55.

[2]曾詠輝.當前高校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2(6):107~109.

[3]郭志峰.關于德育新模式的再思考[J].東疆學刊,1998(2):18~22.

[4]簡敏.高校德育模式創新淺談[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111~113.

摘要:高校德育實效性的問題論文是近年來困擾高校德育的一個重要問題。究其原因,與高校德育目標單一、內容空泛、教師隊伍不穩定、評價機制不完善、理論教育與實踐相脫節等問題不無關系。為此,必須進一步探索高校德育創新的途徑和對策,以開創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高校德育;創新;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