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立體模式構建策略論文
時間:2022-09-14 04:13:00
導語: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立體模式構建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目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機構成分析,社會的影響教育、學校的引導教育,學生的自我教育已經構成呈動態式立體型群體信息交流的網絡模式,這三者在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中,承擔和發揮了不同的作用。針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和發展的多層次性,應以一種立體的、發展的目光理性審視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使三者在教育內容和方式上更具有科學性,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和創新。
關鍵詞思想道德;教育;立體模式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必須適應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特點。當前,如何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構建適合大學生思想道德健康發展的教育模式,是擺在每一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
一、怎樣看待當代大學生及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1.怎樣正確看待當代大學生
生長在改革開放大好時期的“80后”、“90后”大學生,他們的命運不同于他們的兄長,相當一部分人是穿著時尚名牌、吃著洋快餐,泡在網絡虛擬世界里,無憂無慮成長的一代。他們是集幾代人希望于一身的“活得輕松”的人,是讓社會寵愛和疑慮的群體,常被貼上個性張揚和強調自我價值的標簽,人們擔憂一旦面臨巨大考驗的時候,他們能否擔當。但是,2008年年初雪災的時候,我們看到了“80后”、“90后”在思考;奧運火炬在境內外傳遞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莘莘學子的一片赤誠;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我們更看到了年輕一代的挺身而出。在中華民族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災害面前,年輕一代用自己的行為詮釋了他們是“敢于承擔的一代”。
為什么人們擔憂的“跨掉的一代”在民族面臨巨大的困難和災害面前,成為“敢于承擔的一代”,我們不能不從當代大學生成長的歷程以及他們思想道德品質形成、發展的環境中去尋找答案。在一般的社會條件下,新的社會現象的出現是漸進性的,沒有集束性的特點。因此,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變化是漸進型的,對社會的變遷有相當的適應性,往往是經過一段歷史變遷后反觀其前,才能感受到社會的變化。“80后”、“90后”的成長時期正值改革開放的大好環境,經濟的高速發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互聯網的大量信息、多種媒體的交互影響、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造成各種新現象、新觀點不斷涌現。因此,對后發展的、開放的社會形成十分明顯的“時間壓縮”效應,一些價值觀念來不及沉淀下來即被新的觀念所取代。當新的社會現象比較密集的發生,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對社會發展變化的理解度、適應性是不同的,導致對社會日新月異變化的接受程度發生了巨大的差異,以至于出現了“三年一坎”、“五年一代”的說法。可以說,作為新生一代的“80后”、“90后”,始終處于一個文化、價值、規范的流變之中,而難以形成比較固定可以仿效的東西,特殊的生長環境和自身的優越條件,使“80后”、“90后”大學生成為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各種興趣愛好的生命群體;成為思維活躍、行動敏捷、最少傳統觀念的知識階層,成為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思想的的人。一方面對社會的發展變化,有著極其敏銳的感受力,能夠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不斷地調整、更新自己的觀念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新的社會現象的出現、價值觀念的多樣化也對其價值的選擇,即從中選擇合理的東西帶來困難。尤其是經濟的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浮躁與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個性自由,崇尚社會流行的、前衛的生活方式。他們的這些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他們本質影響的實質,導致對青年的內在本質的評價出現了偏差。2008年青年一代在災難面前的表現,無疑縮小了在不同年齡層次之間的“代溝”,架起了相互理解的橋梁。
2.怎樣看待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青年是承前啟后的橋梁,是繼往開來的中流砥柱。青年的社會本質特征在于他們既是人類歷史的繼承者,又是社會發展的傳遞者,代表著國家的希望與民族的未來。、鄧小平、、都有許多關于青年的精辟論述。1957年在莫斯科接見我國留學生發表的講話中指出“世界是屬于你們的。中國的前途是屬于你們的”:鄧小平在1956年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強調:“青年——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一切事業的繼承者”;在1990年首都青年紀念“五四”報告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青年是社會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是我們事業的希望。二十一世紀是你們的世紀”;在2007年《致中國青年群英會的信》中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任務需要青年們奮勇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們奮力開創”。這些論述集中反映了黨和國家對青年的高度重視、熱情關懷和殷切希望。由于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我國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改革和創新。高校德育在理論上適應新的社會發展形勢,進一步明確德育的地位和任務,探索德育發展規律;在實踐上進行了課程改革,不斷探索新的實踐途徑和方法。即從1982年《關于在高等學校逐步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程》的規定,到這次中央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并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課程教材納入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作為工程的重點教材加強建設,反映了重視和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黨和國家的一貫傳統,無論社會環境發生了什么變化,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方針是始終如一的。
因此,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盡管存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負面價值觀念的影響,存在著腐敗、犯罪等消極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優越的物質生活所造成的缺乏上一代人艱苦奮斗、克勤克儉的生活習慣等問題,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國優秀傳統道德的主旋律教育在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培養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在他們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歷程中,系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始終陪伴著他們的成長;新時代不斷凝練的新的民族精神,在他們的身心中不斷在積淀、在流淌。這一切在災難降臨的時刻進發了出來,凝聚成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大學生的為人民服務意識、不畏艱險、勇于擔當、無私奉獻,贏得了社會的贊譽,使我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驕傲。他們用自己的行為,證明黨一貫堅持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針是正確的,方法是有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在他們走向成熟中的作用得到了彰顯。
3.怎樣看待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肯定思想道德教育方針是正確的、方法是有效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當代大學生對主渠道、主陣地的教育既有積極接受、積淀并轉化為自身世界觀、人生觀的一面,又有反叛、抗拒的一面;既有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青年志愿者隊伍的一面,又存在部分學生對思想道德教育類課程反映冷淡,對主題教育活動缺乏熱情的一面。反映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與學生的認可接受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些現象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加以改變,可能會產生與教育者主觀愿望相悖,最終導致思想道德教育在新時期形式主義的重新顯現問題。客觀現實不僅對傳統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戰,同時提出了教育方法如何適應青年心理發展特點的問題。
人的一生發展是有規律的,同樣,人的思想道德發展,也是有規律的,表現為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是有層次性的,如同樹的年輪,一圈一圈地向外發展,最終形成不同的思想道德層次。大學是人生抉擇高峰與人生追求的定位階段,是準備、選擇與實踐個人人生形態與生活方式的階段。處于轉型時期的大學生,面臨社會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往往更多的從現實出發去思考社會和人生,是在認識客觀世界和認識自身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抉擇,逐步上升到對自己人生的定位。這種人生追求的定位不是一次完成的,是在一系列的抉擇、定位的周而復始的過程中逐步完成。因此,這一時期教育者對他們的人生定位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結合大學生的特點,達到教育者追求的目標,是我們一直在探討和思考的。但是這種探討和思考,往往局限于教學方法本身,缺乏把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放到社會的大環境中去思考的理念。要看到這一代人一出生就踏上比他們的祖輩和父輩高得多的起點,在他們的身上,已經刻下了深深的時代烙印,這是我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須面對的現實。如何針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特點,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更適應他們成長的規律;如何引導他們,面對多樣的社會價值觀而不脫離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去設計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抓住他們身上迸發出來的愛國、自信、自立、自強的巨大能量,作為一個新的起點,深入思考,讓經受住考驗的“80后”、“90后”一代更健康地成長,是我們探討和改革已有教育模式的基礎和出發點。
從目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機構成分析,社會的影響教育、學校的引導教育,學生的自我教育已經構成呈動態式立體型群體信息交流的網絡模式,這三者在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中,承擔和發揮了不同的作用。針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和發展的多層次性,應以一種立體的、發展的目光理性審視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使三者在教育內容和方式上更具有科學性,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和創新。
1.社會環境的主旋律教育
社會環境,是指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及其思想道德形成、發展具有影響和制約作用的一切社會因素的總和。社會環境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引導、激勵、規范和約束作用,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基本前提。首先,加大媒體正面引導教育的作用。大眾傳播媒體是以社會公眾為對象,對其進行有關社會事件與社會變革的信息傳播的工具,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對大學生的成長、成熟發生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媒體在宣傳中要突出主旋律,加大對現實社會的陽光一面的客觀報道,使大學生看到更多的社會的正義、榜樣的力量,尤其是普通人身上展現出來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對大學生具有更大的感染力。汶川地震中,媒體對災難中我國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軍民魚水情、民族一家親的報道,尤其是災難中無數普通人的英雄行為的宣傳報道,彰顯了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的價值取向,詮釋了民眾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擔當。它使利益訴求日趨多樣的今天,社會主義價值理念找到了生長壯大的空間,也使世界重新審視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精神。媒體的宣傳和社會的存在,無疑已成為大學生最現實的教師,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其次,擴大社會資源參與教育的力量。我國思想道德教育的社會性參與和資源利用尚未得到較為充分的挖掘,因此,擴大非學校因素的參與和影響,充分利用和發揮社會資源的作用,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社會思想道德教育資源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社會資源。一是各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大歷史事件舊址,歷史文化遺址等,二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優秀文化遺產,三是對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各類先進典型。這些有形的和無形的社會資源是增強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道德修養的重要源泉,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教育的重要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各類社會資源,把學生的視野引向社會的課堂,通過參觀、訪問、講座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向歷史、向英雄學習。在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確導向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自主、創新精神;要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允許學生有不同的判斷與見解,鍛煉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
再次,強化互聯網絡教育的積極效應。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開始構筑起一種全新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成為重要的信息平臺與交流工具。互聯網使用的普及性,使得原先相對狹小的教育空間變成了全社會的、開放性的教育空間,同時,網絡在時效性、連續流動報道、海量信息等方面所凸現的優勢,又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學習的資源。信息采集、網上聊天、網絡游戲、BBS論壇,都離不開網絡。網絡生活已經成為大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內容。應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強化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積極效應,克服網絡的消極影響。國家要進一步完善有關互聯網安全的立法,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加強對網絡內容的監管。嚴厲打擊利用互聯網建立淫穢網站、開辦賭博網站、傳播有害信息的違法行為;各類網站,要加強自律精神,要最大限度地防止非法的、有害的信息妨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使網絡在大學生生長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積極的、正面的教育作用。
2.學校正面的引導教育
堅持思想道德教育的層次性。反思我們以往的道德教育,很長一段時間,片面認為我們培養的學生都能成為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一代新人,忽略了人的思想道德的層次性而導致教育目標設計與學生實際能達到的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大學生個體所能達到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分層次的,要本著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對不同情況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實現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對于有著較高的道德理想追求的學生,我們立足于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共產主義理想追求的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而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重點是進行基礎道德文明和修養的教育,引導他們在多種價值觀的道德沖突中增強道德判斷能力,成為具有較高的社會主義覺悟的“四有”新人;對于少數思想道德素質較低的學生,也要教育他們達到最低道德容許層次,明確道德底線不可逾越。在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的同時采取分層次的教育,是用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教育來指導學生。要堅持思想道德教育有層次無淘汰的觀念,業務學習可以淘汰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放棄任何學生,要通過課堂教學的共性教育和分層次的個性化教育的結合,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
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導師制。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在整個社會機體中,任何一個人都能發揮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在這個機體中,最重要的教育成員,無疑是教師。”強調了教師在教育系統中的作用與地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應有教師負責指導學生,幫助學生解決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即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導師制。學校思想道德教育指導教師應該包含三個方面:一是高校專職學生輔導員隊伍、二是選派思想道德素質好的業務教師,這兩部分教師承擔學生成長的指導教師,共同負責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個性化問題,三是組織校內外專家隊伍,對學生成長歷程中帶有規律性的問題進行梳理,作出科學的、權威的解答,并建立專門網絡欄目,供學生帶著自己的困惑和問題,通過“網絡教師”的幫助,尋求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由于指導教師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文化素養,他們的治學態度、價值觀念等均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強烈的影響力,尤其是關鍵時刻教師的價值取向,對社會、對學生都有很大的精神輻射作用。因此,三個方面的教師組成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導教師隊伍,將成為上述的分層次的個性化教育主要力量。改進學生思想道德評估體系。多年來,學生的思想道德類課程的成績、學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現和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評定三者并沒有形成一個科學的評估體系。學生思想道德考核評價方式單一,缺乏多元考核和評價體系。思想道德類課程取得好的成績,并不能反映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理論和實踐脫離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學校應建立理論考查與操行考查相結合、自我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過程考核與最終考核相結合的多維大學生思想道德評價體系。學生的道德實踐,如參加志愿者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表現,均應成為評價學生思想道德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力求客觀、準確地反映學生在多大程度上能把知轉化為行,并做到知行統一。
3.學生主體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是學習主體根據社會的需求,有目的、有計劃、主動地對自我提出任務,把自我作為認識、評價、強化、否定的對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質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方式。學生的自我教育主要是通過同輩群體的影響、互聯網絡的虛擬空間和參與社會實踐,自我反思的交互作用實現的。
首先,培養、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社會道德意識轉化為個體的道德信念,必須建立在個體的自我體驗基礎上。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伽利略也曾經說過:“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幫助他發現自己。”社會、學校的教育是外在的因素,要轉化、積淀為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要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以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識、心理結構、道德水準積極主動地、有選擇地接受和處理個體和外部世界的關系:要教育學生獨立地進行選擇和判斷,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并且根據自身的主觀需要與客觀條件的變化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要幫助學生認識和發掘自身,提高學生自我奮進、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最終將社會的優秀品質內化為自己的品質,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才。公務員之家
其次,加強同輩群體之間的相互教育。同輩群體是由年齡相近的人自發結成的群體,能滿足大學生在生存安全、社會交往、精神愉悅等多方面的需求。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和興趣愛好,在校園里結成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群體。這些正式和非正式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活動,滲透到校園生活和學生生活的各個層面。學生在這種交往過程中,往往以交往對象為參照,以他人為鏡,從與他人的比較中客觀地了解自我,深化自我認識,確定自我形象;同時,也能在人與人之間的評價和相處中教育自我、提高自我。這是社會文化中的一種亞文化,是具有高校特點的一種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重要方面。學校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擴大交往對象和交往群體,組織跨系、跨班級的和自愿結合的各種有意義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健康的交往中,相互教育、共同提高。
再次,搭建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的橋梁。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在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研討會上指出:“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把校園網建設成為立德樹人的新陣地,師生精神文化活動的新空間,校園文化和服務的新平臺。”互聯網不完全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的本質是現實的,網絡平臺、參與者、管理者三部分構成現實的網絡世界。筆者認為,應拓展教育者在網絡平臺中的組織、引導作用,起到搭建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的橋梁的作用。學生在虛擬空間開展的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極好形式。正是在這個虛擬空間中,一部分學生可以克服缺乏自信、不善交際等心理缺陷,而逐步找到自尊、自信、自愛和自強,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如“中國大學生在線”的社區活動欄目,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這仍然是虛擬世界的社會位置。因此,要達到把學生在虛擬世界的行為引導到現實世界中來,必須加大教育者對虛擬世界學生活動的指導和組織,把學生健康、向上的追求,引導為在現實世界的自覺參與的社會行為,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總之,在思想道德教育立體網絡模式中,社會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關鍵、自我教育是升華。新的教育模式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繼承、改革、創新過程,創新離不開繼承,繼承是創新的基礎。要創造性地借鑒已有經驗,通過多角度、多側面的立體探究,編織起社會、學校與個體相結合的,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的立體網絡模式,不斷發展立體網絡教育思想,完善立體網絡教育模式。
- 上一篇:教育機智在英語課堂上的表現研究論文
- 下一篇: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