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時代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優化途徑

時間:2022-01-12 09:10:00

導語:研究新時代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優化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新時代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優化途徑

摘要: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成效,首先就要樹立人本理念,把"人"當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自覺地在一定人性假設下認識和運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規律,并能在實際工作中從教育認知、教育方法、教育環境、教育手段上加以優化。

關鍵詞:人本理念;人性假設;教育認知;制度環境

在近年來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總是以傳統的思維、慣有的方式去探索,往往忽視了理念創新的先導作用和基礎作用,沒有深入到理念層面從整體上去把握去推進。筆者認為,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收到良好的成效,必須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理念。

一、"人"是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發點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存在一些片面性,突出表現在重教育者主體,輕受教育者主體;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忽視甚至抹殺個人的內在需求;重思想政治道德的認知,輕教育過程中各種非理性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動機等的有效參與。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關注社會、服務社會、促進社會延續和進步的工具,是實現組織建設目標與政治屬性的有力手段,但這種功利價值不能掩蓋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本源關系,使思想政治教育遠離生活,遠離人本身的現實需要,只有"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發點。

馬克思主義歷來反對把人抽象化,把人等同于具有絕對理念和自我意識的精神實體,肯定人是"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強調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是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

人是一個雙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價值生命,是自然生命與價值生命的統一體,自然生命是價值生命的載體,價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靈魂,舍棄二者中的任何一個,生命都是不完整的。人同時是一種未特定化的自為的存在,這種未特定化使人適應環境的能力達到了最低點,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人留下了不確定性與廣闊的發展空間,促使人去運用獨特的能力,克服本能上的脆弱,在超本能的生存方式中求得發展。超越性對人來說,追求的是生命的意義,講求活著的價值:生命為何而存在?我為什么活著?人生的意義何在?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表現出人之生命的獨特性。所以追求理想、注重創造已成為人的本性,人的生命不僅是全面的、和諧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人還是一種社會關系中的存在,任何個人離開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離開了集體,就難以成為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談個人的獨特性,只談集體性,這是錯誤的。同樣,無視人的關系存在,只追求所謂個性張揚,既是不現實的,也是錯誤的。

沒有人,就沒有人的價值,就沒有社會歷史。以人為本就是社會發展再也不能把人當作客體、手段和工具,而要當作起點和歸宿,切實保障人的生存權、自由權和發展權,切實尊重人的尊嚴、人的勞動和人的創造。人的發展其實是一個由他律走向自律,即依賴性日益減弱,主體性日益強化,不斷擴大對現實的自由度的過程。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是人的各種潛能中最重要,也是最高層次的潛能,教育者的主體作用說到底,就是對教育對象主體性的激發、引導和培育作用,就是要坦然面對并盡可能滿足教育對象各種合理的主體性需要,尊重人性,注重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而不是簡單地將其作為塑造的對象來看。

二、人性假定是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邏輯起點

人性假定是一種追根溯源式的對人的本源的意向性追問,是對未來人的目的和人的未來目的的假設。人性假定作為對人的一種認識,貫穿于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在近現代各種人性假定理論中,與高校教職工"本性"描述密切相關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經濟人"假定

最早見于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理論中。他認為,"經濟人"假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人們基本上是受經濟性刺激物激勵的,不管什么事,只要向他們提供最大的經濟利益,他們就會干;二是因為經濟刺激物是在組織的控制下,所以人們本質上是一種被動的因素,要受組織的驅使與控制;組織能夠而且必須按照可以中和并控制人們感情的方式設計。經濟人概念涉及的主要不是價值判斷,它并不考慮自利行為正確與否、道德與否,而是對人類行為中的普遍原則的抽象。

第二,"社會人"假定

"社會人"概念最早由人際關系學派的梅約提出。"社會人"假定的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一旦人有社會需要,人最主要的刺激來源于社會需要的滿足,以及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與地位上的成就;二是人只有滿足了社會需要的時候,才會對組織規則和行為有所反應和認同。

第三,"政治人"假定

"政治人"概念最早源于亞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政治人"假定的內涵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遵守職業道德、履行公共職責是一種至上的義務,不要問目的如何,不要問動機怎樣,其本身就是行為的目的,具有一種不可選擇的先在性;二是人對職責義務的履行成為了一種必然追求,行為出自內心的責任。

第四,"自我實現人"假定

"自我實現人"概念最早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諾提出。他認為,人性具有充分的發揮潛力的特征,每個人都希望成為自己所希望的那種人,自我實現是人類需要的最高層次。

第五,"文化人"假定

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認為,人除了擁有感受器系統和效應器系統之外,還擁有第三種系統即"符號系統",人類不再單獨生活在單純的物理世界中,還生活在一個符號的世界中,文化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規定性。

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過程中,自覺地在一定人性假設下認識和運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規律,是符合科學性和目的性的。否則,離開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人的目的,這種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就成了"目中無人"的教育者。人性是復雜的、多面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存在絕對的"單面人",而都是"多面人";人性假設隨著個體的環境的變化、情境的變化和實踐的變化而變化,沒有一成不變的人性,也沒有一成不變的人性假定。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對基于工作對象主體的屬性假設缺乏明晰的判斷與了解,那工作成效注定"事倍功半"。非常遺憾的是,在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眼中,沒有認識到對象人性中的交叉性與層次性,簡單地將全體教職工定位于"自我實現型人"或"政治人",憑想象認為高校教職工能實現工作過程和需求滿足的統一,并且熱心政治,耐得住寂寞,對物質需要和外在名利并不在乎,只對事業成功最感興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常常缺乏有針對性的舉措,達不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三、人本理念下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化

要實現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化,首先就應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校發展、促進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協調統一,做到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精心設計與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精心隱蔽的協調統一,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教育環境與教職工本身激勵因素系統的協調統一。

(一)物質利益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并重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高校教職工是最通情達理的,也是最有個性主張的。他們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表層次的,也有深層次的。不同類群的教職工從總體上也呈現出不同的需求,專業教師的認知起點、文化層次、利益訴求和價值目標就不同于后勤系統的職工,管理人員和學術人員之間也天然地存在著差異。在人本理念下,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抓其一,忽略其余,要做到動態中同步協調。既要使積極因素轉變為直接動力,讓主導性的正面影響以最佳的形式和效果發揮出來,又要把影響教職工思想政治道德水平提升的各種負面效應減少到最低程度,并盡可能地把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如果忽視教職工正當合理的物質利益需求,按照鄧小平的觀點就是"唯心論"。他曾強調:"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相反,如果只重視物質利益因素,忽視精神文化因素和其他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就會產生"異化",不但不能提升教職工的思想政治道德境界,反而會誘導教職工只講物質利益和眼前利益,忽視公眾利益和長遠利益,只講索取不講奉獻,從而背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二)教育方法以隱性為主

高校教職工的主體普遍接受過良好系統的教育,從事獨立的精神性、創造性勞動,大多有良好的工作業績和較強的創新能力,他們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強,特別注重個體在組織或專業圈子的地位與影響,也注重自律內省和自身形象的維護。因此,他們對"人師之師"的素質和能力非常挑剔,對以個體形式出現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對人的思想和心理施加影響的非強制性活動",所以,從事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有"放水養魚"的耐心,不能有"急功近利"的短視;必須要有整體上的"苦心經營",不能有具體操作中的"刻意為之",不能從局部的、功利的角度追求一時的轟轟烈烈的績效。寓教育于形式多樣的活動、于科學有效的管理及良好的環境氛圍之中是經過實踐證明、切實可行的辦法。所以,我們主張以和風細雨的方式進行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倡導一種"水滴石穿"的精神,讓各種隱性教育因子長期高頻率出現。

(三)教育認知緊跟時代、貼近生活

在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中,教育內容必須貼近時代貼近生活:一方面,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對高校教職工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緊跟時代,搶占時代的制高點,盡快作出面向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戰略,才能贏得主動。另一方面,現實生活是思想政治道德的生長點和作用點,脫離現實生活空談理想信念,只會使教育處于一種低水平的重復;教職工已有的思想道德認知水平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是自我教育的基礎。教育內容只有切合現實生活及教職工的思想道德系統,才會引起"共振",使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場發揮作用。

切實增強教育信息源的權威性和可信賴性,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認知的重要抓手。我們既要承認"灌輸"在提高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認知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又要實現從"一般政工干部灌輸"向"專家灌輸"轉變,從"思想政治教育者自己灌輸"向"主要領導灌輸"的轉變。在教育者看來,一般政工干部進行理論灌輸教育的效果要比專家進行灌輸的效果差。信息源的權威性對接受效果的影響是首要的??尚刨囆灾感畔⒃吹膫鲗д邉訖C正當,言行一致,能為接受者所認同。

(四)優化制度環境

一所高校發展越快,所產生的問題和積累的矛盾就越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從教育的整體環境優化入手,采取個案式的"就問題談問題,就矛盾化矛盾"的老辦法,只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陷入被動,永遠扮演"消防隊員"的尷尬角色。

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制度的合理性可以根據需要不斷地改進,但制度執行的公正性一定要自始至終堅持下去。制度的合理性也是制度環境優化的重要方面。制度不合理,不但達不到有效的激勵作用,還會使教職工產生不公平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公平感是影響高校教職工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成效的關鍵因素。教職工渴望工資、獎金、福利、社會地位、權力、榮譽、發展機會等能得到合理實現。一旦這些實現不了,他們的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就會受挫,就會發出各種抱怨,從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驅力。公務員之家

制度的嚴肅性是制度環境優化的保障。特別是管理制度,執行過程中不嚴肅就意味著制度成了一紙空文,產生不了約束力。對思想政治教育來說,良好的管理就是教育的前提,管理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載體。一所高校如果管理混亂,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也就無從開展。管理制度除了能引導和規范個體行為外,還具有整合與激勵作用。整合是通過明確的目標體系、規范的評估體系和嚴格的獎懲制度把分散的個性化的力量凝聚到一起。管理制度的這些職能是和思想政治教育職能在群體中的職能基本一致的,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提供了堅實的平臺。

【參考文獻】

1、李朝暉.人性假設與高等教育管理理論創新[J].煤炭高等教育,2008,(3):59.

2、姜正國.論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創新[J].當代教育論壇,2003,(6):69.

3、周瑞法.契合生命本體需求: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J].思想·理論·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