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品行不良現象根源及德育對策探究
時間:2022-02-21 05:10:00
導語:大學生思想品行不良現象根源及德育對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高校大學生中存在一些不良現象,高校在大學生德育工作中也存在著種種誤區與薄弱環節。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改變傳統的育人模式,堅持“以生為本”,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創新德育工作體系,建立“三位一體”育人新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教育德育管理以人為本教書育人
所謂“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行教育,它體現教育的社會性與階級性,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十年改革,最大的失敗是教育”,而教育的失敗又主要表現為對德育的忽視。由此可見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國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基本要求。我國現有的德育模式概括起來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其一是通過“兩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進行中國特色的政治思想教育,我們把它稱為“知識性德育”;其二是結合各科教學內容的先進健康思想而進行的“滲透性德育”;其三是通過黨團、學生會、社團、班級等組織進行的“活動性德育”。不可否認,我國現有德育模式在一定的時期從不同的方面發揮了德育的先進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形勢的變化,教改的深入,高校中的德育工作面臨許多新課題,出現一些新的問題。
當代大學生主流狀況是喜人的,如大學生普遍眼界開闊,知識面廣,勇于創新,敢于質疑,對知識對真理的追求鍥而不舍,愛國熱情高漲等,但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1、沉溺網絡,貽誤學業
高校作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機構之一,它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更好的條件上網。2000年1月,對浙江大學四個校區的492名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本科生271名,碩士生181名,博士生40名),發現有65%的學生每周上網至少一次以上,其中幾乎每天上網的有18.7%。在上網的學生中,注意“正面報道”的只有l7.1%,注意“負面報道”和“不同于傳統媒體新聞”的卻有75.9%。針對調研情況分析,對比日常相關新聞報道,我們覺得高校學生上網無可厚非,但個別學生幾乎到了節衣縮食、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們醉心虛擬世界,徹夜不歸,疲勞致死者時有見聞;網上交友傳情,你來我往,樂此不疲;搜看黃色電影、圖片,不能自拔,意志沉淪。
2.道德淪失,缺乏誠信
被視為一方凈土的大學校園里,正在上演著一幕幕“誠信危機”:學習環節,有人抄襲作業、考試舞弊、篡改成績、“”代考、剽竊論文;生活環節,有人惡意逃交學費、拖欠助學貸款及水電費、借錢借書不還;求職環節,有人簡歷“注水”、隨意違約;人際交往環節,有人言行不一、誹謗他人……一系列象牙塔內的誠信缺失現象再次成為了人們議論的焦點?!堆虺峭韴蟆穲蟮溃汗ど蹄y行東莞分行了解到,目前該行信用卡惡意欠款人員中,大學生占了20%。據介紹,東莞其他銀行的情況也大致相近。因為惡意欠款情況比較嚴重,所以東莞各家銀行已經逐步收緊了對大學生的信用卡辦理。大學一方凈土,誠信正遭遇危機?!度囟际袌蟆返囊黄獔蟮雷屛覀兛吹酱髮W生中那種不該有的現象:“高薪誠聘英語四級(六級更佳)考試高手,要求文科,男,身高1.65米左右,偏瘦。有意者請撥打13309295……聯系。”這是貼在西安市南郊一所大學校園墻上的一則小啟事。在西安市內高校內,類似這樣尋找“考試”的廣告充斥著校園的每個角落。據稱,僅西安主城區,以“替考”謀生的就達數百人之多,而且隊伍還在不斷發展壯大。
3.性格孤辟,心理畸變
從高中的佼佼者到大學的失寵兒,使個別大學生找不到自我,心理失去平衡。更兼物質上的窘迫貧窮,精神上的孤獨封閉,學習上的緊張,尋找工作的壓力,情場上的失意,同學關系的緊張,重重挫折,無人關愛,無法交流,使得本來脆弱的神經雪上加霜,人性扭曲變形,輕者自卑抑郁,重者傷人發泄或輕生厭世。云南大學馬加爵慘殺4名室友,北外女生重創同學17刀,清華學子劉海洋硫酸潑熊,這些事例不能說不是德育工作對此類學生長期缺乏關愛的必然結果。
4.互相攀比,貪圖虛榮
現在很多大學生覺得,消費的水平和檔次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人自尊心強弱的重要方面。這種錯誤的認識使我們的大學校園出現了高消費、追求時尚的熱潮。被稱為象牙塔的大學校園,與校外的消費觀念和時尚潮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受當前社會心理普遍浮躁的影響,加上一些大學生比較強烈的虛榮心的驅使,家境富裕的學生并不滿足千元左右的手機,他們更看中的是彩屏、和弦和品牌,是市場上剛出的新款手機,甚至一學期更換兩三部手機也覺得很平常。有些生活苦難的學生,不顧自己的實際經濟條件,也一味地追求時尚,給家人下“死命令”要為自己買手機。北京某大學的一名女學生,家里連她的學費都是東拼西湊交的,但她仍為了一部手機向家長伸手,向父母哭訴她在學校的“悲慘際遇”,別人如何奢侈她又如何寒酸,父母被搞得沒辦法,就只好借錢讓孩子買了一部新款手機。山東5所高校3000名在校大學生的一次有關大學生消費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們的飲食和穿戴費用已降至總支出的60%;與此同時,時尚消費看漲,通訊費用已占總支出的l0%。幾年前,當手機消費還成為大多數人奢望的時候,我們的大學生們卻早已把手機掛在了腰間。昔日“風聲雨聲讀書聲”的大學校園如今還有“手機聲聲”。此外電腦及相關消費也是他們的追求。小至一張幾十元的電話卡,大到相機、錄音筆都是當代大學生的寵物,再次就是發型、服裝、生活用品等,大學校園都不乏追“新”族。
5.情感泛濫,非法同居
教育部新《規定》對學生結婚默許了,部分人士說,這在一定程度上講是將“扎眼又刺手”的繡球拋給高校自己去掂量。夾在教育部和學生中問,高校的角色更顯尷尬,有高校負責人表示:學校將面臨后續操作層面上的實際困難。目前中國法律對于“非法同居”采取“既不提倡、也不保護;既不反對、也不懲罰”的態度,為此高校對學生宿舍管理更是難以硬性規定。《??谕韴蟆酚浾吲硗┰谡{查時發現,大學校園里,我們不難看到,男女學生勾肩搭背熟視無睹,相抱而吻,不躲不讓。個別女生每周一哥不以為恥,個別男生朝秦暮楚,屢見不鮮。不可否認高校周邊最火的是鐘點房,最好賣的是避孕套。部分學生情侶同居已見慣不怪,中學生青睞小旅館住鐘點房,大學生則熱衷校外租房。
6.思想空虛,偏聽偏信
西南民族大學心理咨詢中心2005年通過對四川部分高校上千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形成的調查報告日前出爐,與5年前的大學生心理狀況相比,目前心理空虛的大學生在逐漸增多,被調查的2000級大學生有55.33%,2003級學生中43.48%贊同“沒有錢肯定不幸?!?,7.5%學生認為“心理特別空虛”。
二、大學生思想品行問題原因分析
當代部分大學生思想品德的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為:
1.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道德教育
改革開放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但一些高校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一切以經濟為中心,花錢上學,大量擴招,生源素質參差不齊,管理上一片混亂,師資隊伍、教學設備嚴重不足,道德教育輕描淡寫。班干靠拉老師關系,評先輪流坐莊。
2.模糊以生為本理念,降低成才標準
一些高校不能擺正學生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重教輕德,重科研,輕教學,對學生中出現新問題不加分析,不作調研。學生評語缺乏個性,評先忽略道德品質。基礎教育管理人員匱乏,輔導員地位卑微,素質低下,對學生教育敷衍塞責,應付了事。學長制輔導員找工作忙考研,自顧不暇,對學生缺乏了解,在學生面前缺乏威性。
3.淡化學生個性差異,生搬傳統及西方教育模式
對學生管理千篇一律,不研究個性差異,不懂因材施教,不注重思想交流,不講心理分析,不會對癥下藥,因襲傳統、西方教育模式,不研究中國特色,不管學生思想動態,不顧形勢發展。
4.強化商業競爭意識,疏于規范管理
高校中教育腐敗層出不窮,“北航招生事件”僅為冰山一角。一樣的學生,兩樣的待遇,僅僅只是因為貧富差距,就可住不同的宿舍,配備不同的設備,享受不同的待遇。道德教育也演變成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助長了部分大學生一切向錢看的價值取向,助長了部分大學生貪圖享受的奢糜之風,讓部分大學生形成了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導致校園里庸俗成為時尚,實惠成為主流,而理想信念卻幾乎被人們嗤之以鼻。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或者被當作空洞121號,或者被當作出土文物。校園沒有一方凈土,又如何做好當代大學的德育工作?
5.忽略教師言傳身教,放松正面激勵
學術腐敗屢見新鮮,教授公然剽竊國外教材哄動一時。有些教師更是為師不尊,道德品性敗壞,勾引學生,受自由化思潮影響,在講壇上信口開河,大發牢騷,講些不負責任的話,也很容易對學生形成誤導。有些教師打著思想解放的旗號,干著宣揚資本主義、丑化社會主義的事情。他們自己沒有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精神空虛,卻又喜歡以精英自居,真是誤人誤己。大學生正是處于最活躍的青春期,興趣廣泛,接觸面極廣,在信息的大海中極容易接觸到形形色色的思潮,受到形形色色的影響;加上他們人生觀和世界觀仍然不很成熟,很容易接受一些欺騙性的宣傳,對于一些別有用心的言論并不一定能及時識破,容易受騙上當,特別容易迷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價值觀和制度,這正是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如果聽之任之,那么年輕一代極有可能潛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價值觀,首先在政治思想上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的俘虜,走出校門、走上社會之后就會成為西方國家和平演變中國的力量。
6.強調學生應試教育,弱化情操培養
在應試狀況下,學生以成績為目標,老師片面追求升學率,家長要的是金榜題名,沒有誰來關心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培養;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淡乎人際關系,對人對事缺乏應有的關愛。
7.注重高校發展戰略,忽視挫折教育
高校發展,大力倡導人才強校。對學生德育培養,忽視挫折教育,缺乏具體構思方案。大學生不是天之驕子,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部分大學生上學難,吃穿難,就業更是難上加難,難在憑關系,憑金錢,不憑能力。長期以來,很多女學生認為學得好不如嫁得好,書讀得好不如出身家庭好。用人單位,重男輕女,性別歧視。這些都嚴重動搖了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發展,傷害了大學生的自尊。
三、當代大學生德育對策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了“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一重大課題,這是具有戰略眼光的遠見卓識。2002年3月全國政協和人大第九屆五次全體會議上,許多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為目前學校的德育工作現狀感到擔憂。在此前提下,研究高校德育工作已成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1.明確育人目標,探索德育工作新體制
高等學校一定要明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個根本性問題,要認識到高校德育工作是關系到國家前途與命運的一項重要工作,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統一思想,真正把德育擺到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去造就千千萬萬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掌握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各種知識的大學生。
重視學生德育工作,不僅要加強學校德育硬件建設,優化育人環境,同時要加大力度,強化軟件建設,要建立與完善一支強有力的德育工作隊伍,加強隊伍的組織與培養。德育工作要齊抓共管,使德育工作貫通于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的全過程,各部門、全體教職員工要想德育、時刻為德育,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格局,努力使德育工作形成黨委領導、黨政結合、強化行政、突出自我、強調創新、齊抓共管的德育管理運行機制。
在德育工作中,我們要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將其作為德育教育的根基,加強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使其具有強烈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強化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意識,使他們能正確地處理國家、集體與個人的利益關系,進而樹立公民意識、集體意識,自覺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要進一步加強團隊精神的教育,增強學生的奉獻精神與協作精神。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建立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機構,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針對就業壓力與思想負擔加重的現實,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輔導,幫助學生加強自身修養,保持身心健康。
2、發揮教師育人職能,拓寬德育教育渠道
“德高為師,學高為范”。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是學生最為信賴的人,教師與學生接觸也最多。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的人格魅力以及為人、處世、做學問方面的優良作風等會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印象,對學生以后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使他們具有較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質,要把學生德育工作當作一項制度堅持不懈地抓下去,注重教學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結合。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全面提高師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要研究如何把德育內容融入教育教學當中,加強學科滲透工作,要以師德建設為龍頭,全面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發揮教師的育人作用。要優化學生輔導員配置,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質,認真研究德育新課題,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
3、以生為本,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1)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理念,營造健康的育人環境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和實踐環節,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行素質教育、教書育人的有效途徑,是加強德育的最佳載體。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文化和課余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校園為空間的多方面、多類型的文化活動。校園文化建設就其內容來說,它主要由學校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構成。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與群體意識,校園文化通過特定的人文環境的熏陶、滲透和升華,將其長期培育和積淀的專業精神與傳統作風,形成該環境中人們共同的觀念追求、價值標準、行為規范,從而不斷作用于校園文化主體,實現以德育人的目標。校園物質文化為高校德育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空間,校園精神文化為高校德育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圍,校園制度文化為學校營造了一種崇德、礪志、求真、向美的氛圍。
(2)校園文化建設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高校要立足營造良好的校園小氣候,大張旗鼓地宣傳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弘揚傳統美德,表彰好人好事。根據大學生不同時期思想認識上的困惑和特點,充分發揮宣傳輿論的導向功能,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情操與生活情趣,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熱愛集體的觀念深入人心。在大學校園中形成一種抵制歪風、弘揚正氣、鄙視丑陋行為、崇尚精神文明的良好環境。要強化校規校紀建設,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要制定與完善各種規章制度,規范大學生的言行舉止。“以德育人”和“管理育人”結合起來,就能促進大學生自覺地抵制不健康的思想道德觀念,從而培養大學生崇高的情操和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要提高學生社團與第二課堂層次,拓寬德育途徑。學生社團是培養大學生個性、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發展學生社團要保證其正確的導向。要把基本的道德規范與要求融入社團活動中去,開展豐富多彩、層次較高的社團教育,促進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要舉辦以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三熱愛”為主題的既有思想性又有知識性、趣味性的各種文體活動;利用各種宣傳工具采取大合唱、演講比賽、知識搶答等形式,充實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擴大他們的知識視野;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座談會等,增強大學生是非判斷能力,激發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堅定大學生的社會主義信念。
(3)建立“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的環境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鍵要抓住育人這個中心,建立教師、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德育模式,緊抓理想信念這個核心不放。從理解、關心、幫助學生人手,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和社會上的德育資源,為大學生樹立牢固的健康的理想信念提供優化的環境和實實在在的楷模,為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全方位多渠道的環境。
(4)實行德育學分制,設立大學生誠信電子檔案
對于如何有效開展高校大學生德育工作,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高校一定要關注新動態,研究新問題,勤于思索,敢于創新。嘗試在高校實行德育學分制、德育導師制,建立當代大學生誠信電子檔案。對于學生德育表現,嚴格實行學分制,獎優罰劣,并與社會就業市場建立網絡互通平臺,以配合學校有力開展學生德育工作。
- 上一篇:探究大學學生干部中存在的問題及培養方法
- 下一篇:探索當代高校德育管理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