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村小組為主線的德育管理模式
時間:2022-10-21 09:45:14
導語:學生村小組為主線的德育管理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過對樂昌鄉鎮的十所中學進行調研,發現目前農村德育管理現狀仍然是“一套班子一條線”(校長———政教主任———班主任———學生)的簡單模式。因此,我們根據系統原理,分析后采取建立一種以學生村小組為主線的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式的德育管理網絡。如圖所示(見下頁)。重點從三個環境進行劃分,從學校這個環境我們將其分化為師資隊伍建設、學生發展這兩個重點開展。由于地屬粵北山區,經濟較為落后,大部分家庭的青壯年都外出務工,村里都是老人小孩居多。社會環境這個概念不會像城區復雜化,達到難以控制的程度。農村中學的社會環境主要還是取決于在于村里的環境。而農村環境的不良風氣大部分來源于農村一貫以來的陋習和不良青年帶來新的腐化思想。所以,我們可以將這個一并稱為為家庭和社會共同發展部分。在隊伍建設上,除了傳統德育管理中的班主任,我們還在團委中增加村小組掛村教師,以達到教師不僅控制學校環境也盡量深入到各村促進每個村每個家庭建立文明新農村的風貌從而影響村里的大環境。在學生發展中,德育管理也始終貫穿著村小組這樣的主線構建,力爭達到不留管理薄弱環節形成全面控制全面發展的目的。分為四大模塊:班級建設、學生村小組建設、主題教育、評優評先。簡要稱為控制兩個環境、穿插德育主題,做好評價機制。所謂控制兩個環境,即控制好班級環境和管理好學生村小組環境,主體教育穿插在班會課教育和學生村小組實踐教育中,然后做好評價機制,即建立起了立體式的德育管理網絡。
在班級建設中由班主任為第一責任人,通過班會和團隊活動等形式,對學生灌輸良好的行為規范和應該有的中學生素質。而在學生村小組建設中由掛村教師作為第一責任人,負責組織同一個村的學生在村里進行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幫助,在假期里組織學生一起到祖堂學習,讓高年級學生輔導低年級學生,達到互幫互助的效果。政府的一些新農保、種糧補貼、農村建房補貼、計劃生育等政策通過本村學生用當地的方言進行新政策的宣講,讓村里的農民能更容易理解政府的政策。同時通過村小組堅持不懈的努力打掃村里的各個水渠和巷道喚起村民們的環保意識也加強了學生對環境保護的理解。通過在學校學習的民族傳統藝術教育,可以在春節或者是其他重大節日通過村小組展現他們在學校學習的音樂和美術等才藝展示,也活躍了村里的節日氣氛。安排的各大主題教育通過每年的時間節點穿插到班會課和學生村小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不僅能在理論上做到文明禮儀中學生而且通過學生村小組活動踐行各種德育教育活動。為鼓勵各種活動進行的持續性,我校建立了完善的評價機制。每一個月進行一次文明班和文明宿舍的評比,每一個學期進行優秀村小組的評比。除了進行集體的評比外,還對個人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大力表彰,包括三好學生的評比、優秀村小組長的評比等,從而形成一個立體式的德育管理網絡,健全評價機制。在家庭和農村這個大環境上根據農村特點建立健全機制,保證學生在回家后能有人監管的一個常態化德育教育過程。由于地處粵北山區,經濟發展落后,大部分學生的父母都外出務工。初中學生由于處于一個叛逆期,對于爺爺奶奶的教育不愿接受。而且村里部分老人也過分溺愛孩子難以到達良好的家庭教育。組建學生村小組通過學生相互制約和組織村小組家長委員會達到共同教育學生的目的。在村里也留有一部分素質較高的村干部或者長者,通過掛村教師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提高他們對孩子教育的能力,最終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學校也關心每位留守兒童,長期進行親情教育,解釋父母外出打工的無奈之舉,應當給予理解父母和感恩父母。特別設立了親情電話,讓學生在校期間能加強父母的溝通,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通過一學年的時節開展四次大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在植樹節期間組織學生開展植樹活動。學校地處石灰巖地區,植被生長較為困難,農民長期養成通過燒秸稈堆肥的習慣,不僅污染環境而且還會導致火燒山。通過植樹活動,教師進行環境保護法的宣傳以及身體力行實踐環境保護,有效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清明時節組織學生去樂昌市梅花鎮紅軍革命烈士園緬懷革命烈士。通過組織紀念活動勉勵學生弘揚先烈精神,樹立遠大理想,堅定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信念,珍惜美好時光,認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努力成為祖國棟梁之才。教師節期間開展尊師重教紀念李秉中活動。在云巖鎮的青蓮山有個明朝末年侍郎李秉中棄官潛逃到粵北山區云巖鎮做起了私塾教師,對周圍教育產生了較大影響,也培育了一批的讀書人。通過這樣的紀念活動讓教師能潛心教學,讓學生尊重教師、重視教育,這也是我校的特色校本德育教育重要內容。重陽節組織學生開展尊老敬老活動,讓學生去云巖鎮養老院看望老人、幫助老人打掃衛生。通過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在假期中掛村教師也不定期地組織村小組的成員進行各種活動,主要包括互幫互助度過農忙時節,也結對子進行對特殊家庭的學生村小組成員進行生活和學習的幫扶活動,還組織開展新年匯演等文娛活動,活躍村民的精神文明生活,提倡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二、學生村小組的具體應用
1.盡快熟悉初中生活
剛剛童稚未脫的學生進入初中校門,經歷義務教育的第一個轉折點。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學習任務、與同學之間的相處、離家住校的不適應等種種生活與心理的壓力會使學生產生許多困惑和矛盾,導致學生對于新的初中生活適應較差,成績一落千丈。因此,我校開展按村報名,提早讓學生結識同村伙伴,也讓高年級的同村學生帶領新生入學后盡早地適應初中階段的生活。新學期,學校開展學生村小組新生見面會,產生新一屆的學生村小組長,通過互相認識后有利于解決學生周末回家坐車等問題。因為學校與各個自然村距離較遠,公交車也只能坐20人左右,一些學生周末不得不走路回家。通過學生村小組有利于學生自發組織拼車或結伴回家,有利于保證周末回家路途的安全。
2.維護村級衛生,提高環保意識
過去在云巖鎮各村都存在水渠里薄膜袋、食品袋這些難以降解的垃圾,且本身地處石灰巖地區水資源匱乏,現在還面臨著水資源污染,嚴重地影響當地民村的生產生活。由于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看見大家都把垃圾往小溪水渠里扔,想著水流會把垃圾沖走,卻不會想著大家都往水里扔會使水污染,以后大家都無法用到干凈的水。通過掛村教師的教育,鼓勵學生村小組去撿水渠和小溪的食品袋和薄膜袋的活動,用行動去感染村民,激發村民的環保意識。剛開始時效果并不明顯,學生撿完垃圾后不到兩個星期水渠和小溪又恢復原樣。但是,通過學生向家人向親戚解釋水資源的重要性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村里的水渠垃圾逐漸變少。每到入秋以后,森林防火工作是最令政府頭疼的事情,因為云巖鎮每年都會有人因為燒秸稈堆肥的習慣,而往往都會由此導致幾起火燒山的事故。由于信息閉塞,農民認為刀耕火種一直都是中國農民的傳統,燒了秸稈能使土地肥沃,即使是燒了山也能使他們能砍多點柴火回去燒。掛村教師發現這樣的特點后,首先向學生解釋了為什么不要再采用這樣落后的堆肥模式。因為燒秸稈會產生大量的灰污染空氣,同時這樣的堆肥方式比起用來做沼氣更加低效率。還有本身處于石灰巖地區,植被難以生長,如果發生火燒山不僅給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并且無論是疏忽造成的火燒山還是特意造成的火燒山都屬于違法行為。同時也告訴學生同樣是石灰巖地區的乳源南嶺森林公園,因為保護植被完好成為旅游景點帶給當地村民更多的收入。學生村小組通過教師的教導,紛紛認同這樣的行為不好。通過學生散點式的傳播環保意識,促進當地農民環保意識,火燒山的事故逐年下降,森林防火再也不是秋天時最令政府頭疼的工作了。
3.提高競爭意識,加強學習生活互助
通過設立學生村小組,讓學生在同一個村里能做到互幫互助。在農忙時節,有部分家庭因為是單親或者家里只有爺爺奶奶在家,難以完成農忙時的任務。這時候學生村小組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通過村小組長的號召,大家一起齊心協力幫助有困難的家庭順利度過農忙時節。一部分村里出名的調皮學生,由于學生村小組的約束也不敢在學校違反紀律。因為學校的處分通知會發放到每一個村里,會讓全村人知道,學生為了保住家里人的面子所以也對嚴重違反校紀校規的事情有所顧忌。全村的學生都會為了評上優秀學生村小組而盡自己的一份力,產生一種特殊的集體榮譽感。每個學期末,學校會按照村小組分年級進行排名評出優秀學風村,讓學生提高競爭意識也同時喚起村里的家長們重視學風建設的問題。
4.有效宣傳政府惠農新政策
以往村干部下鄉宣傳政府新政策時,往往都得不到當地村民的重視。因為政府新招錄的一些公務員不懂得當地的方言,所以和村民們溝通會產生理解性地偏差,往往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誤會。政府部門通過我校的學生村小組這個團體,讓他們發放宣傳小冊以及利用當地的方言為村民做政策的解釋工作,達到良好的效果。最為明顯的就是森林防火這一項,村民不理解火燒山為什么屬于違法行為,認為山屬于村里的或者是自己家的,不認同違法行為。通過學生村小組的耐心解釋宣傳,村民也逐步意識到火燒山的危害以及事故的性質。學生村小組還將新農保、計劃生育等政策解讀給村民聽,讓村民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大老遠跑去政府咨詢相關政策的村民少了,切實地感受到黨的好政策。
作者:范美林 鄧鶴明 單位:樂昌市云巖鎮中學
- 上一篇:教師讀書月學習心得體會10篇
- 下一篇: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