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德育及當代啟示
時間:2022-10-16 03:38:00
導語:斯巴達德育及當代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斯巴達教育在古代歷史與當今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堅忍不拔的戰士和絕對服從的公民。因此,為培養勇敢忠誠的戰士,一方面由家庭和國家承擔德育重任,另一方面將斯巴達的軍事教育思想深深滲透在德育思想和內容中,并深刻的影響著德育的方式。通過對斯巴達德育的脈絡梳理,全面認識了解其德育內涵,以期為我國德育問題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斯巴達;德育;啟示
斯巴達德育產生于宏觀的歷史戰爭背景和微觀的階級對抗中。從宏觀視角來看,斯巴達德育誕生于暴力成就勇者的戰爭時代。斯巴達城邦便是在戰爭征服中誕生,以掠奪財富和奴隸為主要目的,戰爭已經成為斯巴達人的職業,戰爭的技藝滲透在斯巴達的德育之中。基于微觀視角來說,斯巴達德育是建立在鎮壓奴隸的階級對抗上的。斯巴達階層主要有奴隸主、自由人和奴隸。在城邦最繁盛時期,奴隸主約有9000人,而奴隸最初有大約20萬人,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巨大的人數差異和沉重的階級壓迫使城邦內部威脅遠勝外部,如何管理、鎮壓、奴役希洛人深深滲透在公民德育中。因此,本文初步探討、分析斯巴達德育中的積極因素,辯證看待消極影響,為當前我國德育提供一定的參考、啟示。
一、斯巴達德育的邏輯體系
斯巴達的教育是融合于國家軍事體制之中的,因此,斯巴達的德育內涵和體系帶有明顯的軍事色彩,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成為勇者的德育理念
成為勇者是斯巴達教育的目標,斯巴達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培養堅忍不拔的戰士和絕對服從的公民。一方面,鍛造成意志上的主宰者。斯巴達兒童從接受教育開始,就過著極為艱苦的生活,冬天衣著單薄,不給吃飽,睡在沙灘上等,都是為把他們訓練得更加忍耐、勇敢、服從,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另一方面,磨練成體能上的優勝者。斯巴達婦女和男子一樣接受包括跑步、摔跤等教育,身體強壯的婦女才有可能生出健康的嬰兒,出生時,身體孱弱的嬰兒被遺棄,身體強壯者才可以幸存,斯巴達青年在軍營里接受各種鍛煉,與野獸搏斗、參加拳擊和摔跤比賽等,身體的力量被無限放大,成為體能上的優勝者。
(二)合力共生的德育內容
斯巴達德育貫穿于兒童、少年以及青年的整個教育過程當中,教育目的也是為培養勇敢的武士,其中又包含以下幾種美德。第一,勇敢是最基本的品質。“那時,伴隨著勇敢和力量而來的榮譽和名聲是衡量人的價值尺度。”勇敢是斯巴達人最完美的道德表現,斯巴達人從小被教育要像勇者一樣主動走向死亡,戰爭時,國王在最前面,最勇敢的戰士在軍隊的前面,懦弱者會被所有人所唾棄。第二,忠誠是最尊貴的品質。斯巴達最高的道德就是只知有城邦,而不知有個人,斯巴達少年從七歲開始便進入國家教育機關接受教育,至三十歲成為正式公民為止,忠于城邦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斯巴達戰士的腦海中。第三,愛好榮譽是最至上的品行。斯巴達人的一生都在為城邦榮譽和個人榮譽而戰,普魯塔克認為,斯巴達人對榮譽的推崇已經達到近乎瘋狂的熱情。溫泉關戰役中,一位戰士故意在路上拖延以延長自己的生命,生還斯巴達后,人人唾棄,直至再次在戰爭中用生命洗刷自己的懦弱和恥辱。第四,自由是最重要的品行。斯巴達人無時不在為國家自由和公民自由而戰,亡國和被奴役視是最可怕的恥辱,“如果你嘗過自由的味道的話,那就會勸我們不單單是用槍,而且是用斧頭來為自由而戰了?!惫首杂墒撬拱瓦_人終生信奉不渝的信念。
(三)多維并舉的德育方式
文明的源頭選擇了忠誠的勇者,但是美德不是生而就有的,要在生存的境況與力量的爭奪中成就忠誠的勇者,需要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來培育德行。斯巴達的德育方式滲透在軍事訓練、體育、音樂舞蹈甚至于屠殺和凌辱奴隸的罪惡行為之中。其一,思維訓練法。“政治談話”是斯巴達道德教育中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主要用于形成青少年道德觀念和道德判斷的能力。埃倫會在晚飯后和青少年進行談話,如發問“誰是城邦中最優秀的人?”“什么樣的行為才算最高尚的?”“你認為這個人的品行如何?”等,要求回答清晰、簡潔、明確。其二,情感陶冶法。斯巴達人喜愛音樂并對音樂有天生的感知力,莊嚴肅穆的樂調和歌唱英雄的詩歌能使斯巴達戰士勇敢作戰、自我約束、陶冶其高尚的心靈。另外,斯巴達十分注意精挑細選那些英勇不屈的精神和高尚行為的故事,講授給青少年們聽。其三,意志鍛煉法。斯巴達青年從小就開始意志的各種鍛煉,并隨年齡的增長逐漸提高要求,使他們能夠忍耐勞苦、忍受身體傷痛,用強力甚至野蠻的方法去磨礪青少年的意志。其四,實踐鍛煉法。斯巴達少年被允許偷竊以訓練其機敏,進入青年期,經常進行軍事演習,拳擊摔跤、狩獵也成為常規項目。軍事演習中有一項血腥的秘密行動,偵查希洛人,屠殺希洛人。對于斯巴達德育訓練中原始性和野蠻性的一面,我們應該辯證看待。
(四)全面德育責任主體的關注
斯巴達兒童屬于國家所有,對青少年進行教育被看作國家的職責,全體城邦人民都竭力關注國家的教育活動,城邦政府有意的、直接的、且系統地訓練全體公民德性,形成斯巴達多維度的德育責任主體。其一,家庭中注重親子教育。強健的嬰兒生存下來,交給母親撫養,斯巴達父母訓練其不哭不鬧,不怕黑暗,不畏孤獨,不憤怒。從嬰兒開始就注重教育他們開心愉悅,學會滿足,不計較的品行。其二,國家承擔德育職責,斯巴達人在七歲至三十歲都在國家的教育場所下接受教育,七歲以后,進入國家教育機關接受教育,衣著單薄訓練其耐寒,睡在沙地以忍受艱苦,不準吃飽來忍受挨餓,鼓勵偷竊以訓練其機敏性,學會勇敢等。二十歲開始駐扎邊境,三十歲通過儀式獲得公民身份。其三,全民皆師監督。在國家教育機關,青少年的品行由長老、教導員、“鞭打者”、小隊長等監督,并且每一位斯巴達公民都有權利監督和教育,就像是他們的父親和導師來觀察和監督這些未來的斯巴達戰士一樣。
二、斯巴達德育對我國德育的啟示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辯證看待事物積極的方面和消極的影響。斯巴達的德育既有值得借鑒的內容,也有其落后的弊端,對此,我們應該結合我國現當代的德育實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解決德育面臨的實際問題。
(一)加強道德意志的教育
斯巴達的德育理念是培養真正的勇士和絕對服從的公民,斯巴達對國民教育極為嚴格,注重青少年意志品質的磨練和身體素質的鍛煉,培養了斯巴達公民頑強拼搏、勇敢忠誠的意志品質。但是,也塑造了其殘忍冷酷的一面,這一點是不可取的。當前我國德育過程中突出的問題主要是道德意志薄弱引發道德行為的失范,“比如墮落、沒有主見、優柔寡斷、容易放棄堅持、屈服于個人的欲望或無法抗拒誘惑等?!币环矫?,是由于環境的復雜化、文化的多元化、網絡的開放化等增加了很多外在偶然的誘惑因素;另一方面,是在長遠價值的遙遠性與短期行為的及時性之間,學生滿足于一種短暫的舒適性需求?;诖?,我國德育工作要強化學生道德意志的教育,增強學生明辨是非、抵制誘惑的能力,將未來價值的長遠目標分解成不同階段可實施的階段性目標,使學生不斷獲得短期行為滿足的成就感,從而培養道德意志的自覺性、堅韌性和自制性。
(二)注重德育方式的實踐性
柯爾伯格認為,個體道德的發展是主體在環境的影響下和實踐活動過程中構建起來的,并不是德育知識內化的過程。斯巴達注重德育方式的實踐性,把德育貫穿于公民軍事訓練、體育、音樂舞蹈等中,以實踐推動斯巴達少年理解道德規范,形成道德觀念,塑造道德行為。但是,我國德育往往注重德育知識灌輸和技能給予,學校德育課堂教學仍然并長期將是道德理論教育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有一定的效用,但僅僅依靠理論灌輸,并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要實現已生成的德育價值意義,還必須回到實踐中去。學校要創設多種德育實踐活動形式,通過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校內的各種興趣社團活動,增強素質提升能力;通過開設各種與學生未來職業規劃相關的實踐,尤其是專業實習、創新實踐、勤工儉學等,幫助學生樹立職業道德,激發創新思維,引導自強自力;通過開展服務群眾、回饋社會等公益性實踐活動,豐富道德情感體驗……總之,教育者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創設一系列的德育實踐活動,不斷檢驗、重組、更新道德觀念,在實踐中實現生成其價值意義。
(三)全方位關注學生的德育成長
國家全方面關注斯巴達少年的成長。家庭教育中強調母親為德育責任主體,國家教育場所注重不同的責任主體,以此形成斯巴達“全民皆師”奇跡。但是,當前我國的學生道德教育還尚未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局面。就家庭而言,家庭對孩子的德性養成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教養方式的不當、教育觀點的陳舊等,引發了一系列青少年德育問題。因此,家庭成員中尤其父母應該重視孩子的親子教育,改變教育觀念、優化教育方式、營造孩子民主、開放、和諧的成長氛圍。對學校而言,學校是學生德性養成的主要陣地。但是學校德育長期以來受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學論流派思想,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外加德育課程本身理論性強的特點,難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因此,學校的德育工作要改變傳統德育模式,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德育模式,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增強德育效果的實效性。對社會而言,社會德育是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延伸。由于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信息傳播的大眾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教育活動打破了時域、地域、文域的限制,網絡安全、校園欺凌、文化低俗等各種不穩定的因素威脅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此,加強網絡安全治理和監控、優化學校、社區的文化環境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吳曉群,著.希臘思想與文化[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65.
[2]鄧蜀生,等著.世界通史故事[M].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03:91.
[3]滕大春,戴本博,主編.外國教育通史(第一卷)[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141.
[4]滕大春,戴本博,主編.外國教育通史(第一卷)[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162.
[5]滕大春,戴本博,主編.外國教育通史(第一卷)[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149.
[6]劉時勇,常若松.道德意志薄弱:可能性、現實性及其教育干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73-78.
作者:章慧芳 單位:江西農業大學職業師范學院
- 上一篇:消化內鏡室護理質量管理研究
- 下一篇:淺談新時期大學生廉潔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