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理論探討論文
時間:2022-05-15 11:21:00
導語:歷史教學理論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新課題,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措施。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越來越高規格的要求,不僅要掌握現代科學技術,而且要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在人的所有素質中,心理素質是基礎的素質,也是人的核心素質。世界衛生組織對人身心健康的解釋認為,身心健康的人不僅指一個人身體健康,沒有生理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精神和社會適應狀態。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素質影響到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影響到他們未來的成功,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初中階段正是一個人心理、生理發育的關鍵時期,教育的目標不只在于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獲得了這些知識、技能后,能夠以良好的心態駕馭運用這些知識、技能創造性地從事工作。然而在現實中,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中國心理學會對22個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顯示,大約3000萬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約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并且還有上升趨勢。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要重視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中學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其主渠道則應是課堂教學。我們的教育除了傳統的知識教育之外,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必不可少的目標。
可見,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初中歷史教學,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呼喚,亦符合歷史學科的內蘊和學科教育的一般規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具體起來應該:
一是情操教育培養
情操,內在的哲學涵義是理性的價值選擇,是審美情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情感、志向層面上的綜合反映。人生追求是情操具體而首要的表現。一個人的人生要想有意義、有價值,必須樹立一個適合自身和社會的目標,而實現這樣的人生目標,必須要有積極的自我意識。
首先,利用課堂,進行積極的自我意識教育
自我意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期望,也是心理素質的重要指數。自我意識可以分為兩類:積極的自我意識和消極的自我意識。積極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個體成才、成功的必備情操。美國成功學的主要創立者拿破侖·希爾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一個意念。這個意念指的就是自我意識。"他在《成功學全書》中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可見良好的心態對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性。"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意識。自信心的訓練,主要手段是對學生進行成功激勵;成功激勵主要是運用外界令人興奮的刺激誘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把外界刺激內化為自覺行動,形成一個積極的自我觀念,使他們獲得不斷完善自我的持久動力和信心。成功激勵法的實施以轉變教師觀念為前提,教師要確立三個基本觀念。即: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學習,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愿意學習,相信一個成功能產生另一個成功。教師這種積極的心態會影響到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最終使他們樹立自信心。在教學中,我經常結合所學內容開展"我喜愛的名言"主題演講括動。久而久之,如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卡耐基的"缺乏自信是人們失敗的內在原因,一個人只要有信心,就可能成為自己愿望的人"等名言便成為很多很多學生的座右銘。
其次,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培養與人合作意識
以自我為中心,不理解、關心他人,不能很好地與人合作,是初中生在人際交往素質方面的嚴重心理缺陷,也是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須環節。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經常采用"合作式"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鄭和下西洋"一課,我提出以下思考題:"西洋"指的是哪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與哥倫布、達·伽馬的比較結果怎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是什么?討論題: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條件是什么?哪些事實可以題,然后共同討論,大約20分鐘,要求組內人員也都有明確的分工任務,在規定時作內完成:各組選派一名代表就其討論題在全班匯報,大約15分鐘;同學互評,約5鄉鐘;教師點評,約5分鐘,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開拓思維,理清線索。從學習過程看并不難,但是成員間的合作很重要,也可能會出現摩擦,有的同學態度不積極,影響了組內的進度:有的同學過分顯示自己,影響其他人的積極性。有的在這方面認識快,有的在那方面有悟性,而只有大家都齊心協力才能比較完滿地回答好問題。在上面的"合作式"教學中,遇到困難時,由學生自己合作解決,使學生體會到了與人合作的重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與他人和諧相處、通力合作意識,學會在民主的氣氛中擺正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學會如何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聽取別人的意見,也培養了競爭意識。這些好的品質,為日后走上社會,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將會起到很大作用。
再次,運用對比式教學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自從國家產生以來,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推動群體生存和發展的高尚情操所產生凝聚力、號召力是其他任何意識和價值觀念無法替代的。那么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加強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他們正確對待自己的祖國自然十分必要;尤其對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至今仍需發展的中華民族的后代進行這種教育更為必要,對此歷史課責無旁貸。正如希臘伯利克里所說的"每一個人在整個國家順利前進的時候所得到的利益,比個人利益得到滿足而國家走下坡路的時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一個人在私人生活中,無論怎樣富裕,如果他的國家被破壞了的話,也一定會牽入普遍的毀滅中,但是只要國家本身安全的話,個人有更多的機會從私人的不幸中恢復過來。"因為國家對個體的價值至關重要,故而愛國主義在古今中外都備受推崇,并且如前所述,是一種體現健康心理的高尚情操,應當亦必須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譬如在講到南宋抗金時,一方面講到岳飛順應人民意愿堅持抗金斗爭,他的"岳家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收復建康等地,在郵城一戰大敗金軍,受到人民的愛戴。岳飛被害后,為懷念岳飛,人民在杭州西子湖畔修建岳王墓,世代瞻仰;與此相對,以"莫須有"罪名陷害岳飛的賣國賊秦燴,當地人卻制作一種"油炸燴"的食品表達痛恨之情,還將秦燴鑄成鐵像,跪在岳飛墓前,受到萬人永久地唾棄。
如此鮮明的對比認知,不僅會使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對愛國者的愛和賣國者的恨的情感體驗,而且會使他們學會"以史為鏡"進行思辨,樹立起正確的審美意識,區別真善美與假惡丑,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愛國情懷。
最后,培養學生國際意識
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操的同時,面對當今國際化、全球化的世界趨勢,還應培養青少年"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國際意識,這就應該通過對學生進行世界史的教育:使他們也要樹立對其他民族的尊重、理解、認同、寬容的觀念,吸納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在中國史的學習中,通過讓學生列舉由于"閉關鎖國",盲目自大,逐漸建向衰落給中國所帶來負面影響的實例,吸取其教訓,列舉改革開放使中國進一步走位繁榮和富強,帶來巨大變化的實例,鼓勵學生好好學習,為將來參與國際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外激內化,培養頑強的意志力
有了濃厚而健康的興趣、動機和情操,如何去實現呢?只有積極的自我意識是不夠的,還要堅持不懈地管理好自我意識,這里的關鍵是依靠頑強的意志,持之以恒,這在現實中是千真萬確的。心理學上講,"意志既可作為心理過程影響智力活動,又可作為一種性格特征影響智力與能力。"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說,培養意志乃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結合歷史教學,在培養意志力方面應采取如下措施:
1、榜樣激勵法
古今中外歷史上凡事業有成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無不具有堅強毅力。并且他們在青年時便表現出具有超出一般人的優良素質,對自己要實現的日標具有堅定的信念和一往無前的徹底性,因此,從青少年時期培養頑強意志對其整個人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歷史教學中,我注意用一些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克服困難的歷史人物和事例來教育學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蒙受冤獄和遭到肉體、精神雙重折磨情況下,憑著堅強的意志力寫18年才完成巨著《史記》。唐代高僧鑒真克服千難萬險,六次東渡,雙目失明,但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都是很好的榜樣激勵素材。對那些缺乏人生目標的學生,陳勝少年時立下鴻鵲之志,在中學時憤"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事實皆可起到鞭策作用。通過諸如此類的史實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反應方式來對待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從困難與挫折中吸取教訓,使意志品質得到升華。
2、自我教育法
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的過程中,榜樣的激勵教育必須內化為學生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起作用。初中生的自我意識己經逐步形成,這就為學生意志的自我鍛煉提供了前提條件。對此,謝利凡諾夫說:"當意志的形成是在別人有目的的影響下進行的時候,通常說的是意志教育。但在一個人自己提出特別的任務去培養和加強自己的意志,并在這方面采取實際行動時,就說的是意志的自我教育了。"意志是在克服困難的實踐活動中形間展起來的,這對于完成計劃有著重要意義。為將計劃落到實處,在每節課上,我以預習的情況,還定期舉行歷史故事會和"我崇拜的歷史名人演講會"等活動,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在批改作業的時候,與他們進行"筆談",鼓勵他們作堅強的人??傊?,教育學生加強意志的自我鍛煉,使他們養成自我檢查、自我教育等習慣,這些對他們將是受益終生的。
就學生成長發展而言,初中生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處在快速變化的時期;而且個別差異很大。作為個體發展的一種基本素質--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歷史教學是在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的,這個過程對學生的心里健康狀況影響較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能有所作為。但僅僅通過一門課程是不夠的,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隨時隨地進行,實有賴于各學科的全體教師協調配合,在各自的教學情景中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在課堂主渠道使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形成合力,方可全方位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 上一篇: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查報告
- 下一篇:德育實效性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