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現代性教育素質論文
時間:2022-05-15 06:11:00
導語:教師現代性教育素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教育現代性的不斷體現,教育的改革也隨之轉入更加重視現實,更加重視人性的新階段,自然對教育的實踐者即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一要求就是如何使得教師素質能滿足教育改革的需要。本文從此角度出發,對新形勢下教師的素質進行了一系列展望,這便是教師本身亦需要具備如下兩個基本素質,即相對完善的知識結構和獨立齊備的人格表征。并提出要使得未來教師能滿足上述要求,就需要轉變教師培養機制、任用機制和監督機制,從而從根本上保障教師的素質,也從根本上能實現教育改革的本質需求。
關鍵詞:教師素質;人格表征;知識結構;培養機制;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和教師素質
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韓愈《師說》)到“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無數評說、贊美、謳歌教師的語言中,不難看出對教師的職能、地位和作用有一個不斷拓展和深入的過程。如果說傳統道德講“天地君親師”的道統是將教師的地位神圣化,那么,今天對教師的認知則日益將教師納入一個寫著平等和人性的關系空間。從神話到人化,理性的因素在不斷的蓄積力量,而人性的光輝也在不斷的得以體現。而這,也正好符合教育的新形勢下轉變的方向。該方向預示著教育將越來越秉承人性的需求,在貼近現實的同時不斷回歸人性,將啟發和尊重納入教育的日常中來。作為教育的實踐者,教學的執行者,在新的教育目標的指引下,教師亦需要不斷的在素質上獲得改變,這種改變不僅僅是素質的完善,甚至可能涉及到根本性的變革。那么,前述神話到人化的過程,教師就經歷了一個變革,然而,這只是一個開端。
正如許多領域一樣,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開端,往往能撐開一片嶄新且獨立的天空。對教師和教師素質的探討也因為人性步伐的臨近而日益呈現越來越多的精彩。重視人本身,重視人所群聚的社會,人性的問題從來沒有像在今天被這樣關注過,而作為文明前進根基的教育也被越來越清晰的烙上了人性的印記。總的說來,教育要革新,無非就是兩個方向,一是注重個人本身,另一個則是注重群聚體的福利。具體起來,前者需要在人格的塑造上面多下功夫,后者則更多的需要在知識結構上加以重視。簡單說就是如此,雖然從個體到群聚,二者之間有著太多復雜且深刻的聯系,將二者側重比較仍然有著獨特的價值,另一個側重的后果就是教育目標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擁有了“完善的知識結構”和“獨立齊備的人格表征”兩個支脈。這兩個支脈又緊密聯系,不可割裂。要完成這樣的目標,教師因為其在教育領域非可替代的地位則無可非議的要首先具備這樣的素質。
令人震驚的是,目下的教師隊伍良莠不齊,分化嚴重。平庸化的普遍狀況不只是傳統應試教育的直接后果,同時也是教師素質人格表征未被正確重視的衍生物。關于前者,作為大環境,制約整個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其巨大的腐蝕性無可厚非。后者,則反映了在教師素質問題上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局限和偏頗,試問一個本身就不尊重人性基本點,未有健全人格的授道者,又如何能培育出有健全人格的學生?而事實更令人擔憂,在教與學的互動體系中,往往是教師的非健全進一步影響甚至是強化了學生的非健全。如果將創新精神視作獨立齊備人格表征中的一個基本因素的話,可以看到,教育領域中對創新性的認識是如此的缺乏,以至于影響到全民族的創新力量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動。
通觀于此,教育的全面革新帶來教師素質的全面提升實在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教師素質的提升最終亦要以“完善的知識結構”和“獨立齊備的人格表征”為目標。
二、知識和人格并重--未來教師素質的新構想
完善的知識結構和獨立齊備的人格表征,分別從兩個角度提供了教師素質的革新目標。顯而易見,將人格同知識并立再一次強調了人性在教育中的注入。而正因為教育的全部施受對象和服務范圍都在人的范疇之下,自然,濃厚的人性才是教育生生不息的本質特征。為此,教育現代性自開始便將人性納入其中,也正因為此,其改良和發展的目標才第一次因為其深刻的人文特征而顯得如此波瀾壯闊,尤其是當它與重視知識存儲量的要求結合到一起的時候,這一目標就更加鮮明且有針對性,也使得這一目標指引下的對于教師素質的要求更加鮮明直接而且有針對性。
這種針對性直指個體和社會兩個方面,直面現實的公允和人性的輝光,對未來的教師素質提供了更加明確且有據可考的要求,新的構想也必然從兩個方面加以架構。
首先,未來的教師應該從根本上重視基礎知識結構在人文目標和教育實踐中的作用。
如果說未來的教育首先應該培養起一種獨立的且深刻的思維方式的話,基本的知識及其構架起來的基礎知識結構理所當然的成為這種思維的奠基,或者說是誕生的土壤。而秉承著“傳道授業解惑”職責的教師則必然應當因為其自身對于基礎知識結構的掌握而成為一種表率,這種表率不僅僅表現在因為知識面廣博帶來的人文吸引力,更表現在由此而引發的對于事物和事件的獨特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固然不能而且不應該完全為人所吸收,但其獨特的思維背后所蘊含的獨立思考的精神卻能夠感染并引導一個民族的思維習慣。從根本上說,后者乃是教育的根本。也正是從此意義上講,重視基礎知識結構并不僅僅要求機械的增加閱讀和涉獵的范圍,更加重要的是從這些知識的匯聚中領悟或者異化出屬于自身的思維。進一步講,這一要求背后還包含了一種態度,那便是對于知識的開放性和選擇性吸收。德意志的許多政治經濟哲學大師們強調開放的社會,但事實上,開放的社會首要的便是開放的學習態度,在廣泛吸納的基礎上逐步精選,直到異化的出現,這時候的異化就是建立在強大知識基礎上的邏輯推論而非憑空構想,也只有這種真正的邏輯推論才具有強大的說服能力,使得受教育者能理性而非被迫地接受。
其次,獨立齊備的人格表征將成為未來教師基本素養中至關重要的部分,是真正能影響到未來教育演變的最為重要的因素。
基礎的知識結構給予了一個機會,這個機會足以誕生新的思維模式,也是人格完善的基礎性來源。然而,社會的發展正是一個只是存貯容量日益呈現爆炸式增長的過程,知識的膨脹已經遠非人們所能想象的那般能夠加以控制,也正是如此,尋求知識的內在聯系并找到一種合適于知識整理運用的模式就顯得重要,而這一切,不僅僅要依靠開放的態度,同樣需要一個獨立的人格背景加以引導。教育的現代性顯然意識到這一點,將人性的因素義無反顧地納入教育的目標體系中,那么,教師這一承擔著延續知識延續思維延續文明重任的獨特的社會群體自然也需要更好的人格背景人性背景,才能不辱使命。
當然,所謂人格表征一詞看似簡單,卻需要諸多甚至有差異的詮釋。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教師的人格素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這里不準備將林林總總的東西做一次匯編,而旨在尋找貫穿其中的共同部分:
尊重。從政治到宗教,從東方到西方,尊重作為平衡人際的基本力量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這里提到尊重,不僅僅是指對于教育本身的尊重,對于教師神圣工作的尊重,更是指教育過程中的真正將所有個體當成個性化主體、人性凝聚體來看待的尊重。這種尊重不僅僅提出了社會對于教師的理解與配合,更提出了教師在其基本素養中應該尊重其對象的嶄新要求。“還學生一個真實的人性背景,還學生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存在”,就是這個尊重對教育提出的嶄新口號。
求知欲和創新精神。現代化的一個特點就是知識的產生不再受人類的控制,其速度之快、規模之大遠超乎個人的想象,因為知識誕生和演變的節奏加快,社會生活和教育活動的節奏也隨之發生重大改變,越來越需要對知識更新的主動追尋,也就是求知欲在現代化的逼迫之下顯得日益重要,而這種種首先就開源于一種啟蒙,這個啟蒙的出發點就是教師。那么,在未來教師的人格素養中添上求知欲和創新的精神事實上正是對現代化社會要求所作出的正面而且積極的回應。
熱愛。宗教為人們廣泛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僅僅在于它(們)給予了解脫的希望,也在于其在現實生活中倡導熱愛。熱愛神的旨意,熱愛親人和所有的人,這些箴言雖然掛著神圣的外衣,卻給予了一種現實的生活圖景。事實上,也正是熱愛這一詞,于人類歷史的進程注入了新的力量源泉。未來的教育要承繼這樣的事實,延續這樣的精神,自然,教師應當首先領悟并深入其中,熱愛教育、熱愛知識、熱愛親人和國家、熱愛學生,種種熱愛才能真正營造出一種珍貴的氣氛,并使得這樣的氣氛能夠極大的鼓舞和影響未來的發展。
尊重、求知欲和熱愛,這便是對于未來教師人格素養要求的基本面部分。作出這些要求,強烈的依據著這樣的事實,那便是所有這些都是未來教育應達到的目標,而教師又肩負著引導這個目標實現的巨大責任。
三、結論和其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中蓄積的問題由來已久,談及教育的改革,也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涉及眾多、關系復雜,需要徐圖緩進,有側重有步驟的系統工程。該工程牽涉范圍廣,卻也意義深遠,直接關系著國家與社會的未來。所以,在教育改革問題上,需要調配各個方面的力量,在教師素質這一個具體而微的事件上,同樣需要多方面的投入。總的說來,要使教師的素養能獲得全面的提升,實現“完善的知識結構”和“獨立齊備的人格表征”兩大目標,單靠教師自身和教育系統自身都是無法解決的。嚴格的說,在此之上,需要從培養機制、任用機制和監督機制等三大方面協調運作,才能有所作為。
具體說來,培育機制就是要嚴格貫徹教師培育的兩大目標,在教師后備力量的培養上從一開始就注重知識和人格兩個方面的建設,教師隊伍本身也需要強化教育機制,進行輪崗培訓,使得教師素質獲得根本上的提高。任用機制則在人事安排上嚴格把關,堅持能者上,不能者下的方針,真正做到教師隊伍的高素質、高標準和高成效。監督機制則更需要全社會力量的投入,依據上述目標對教師隊伍加強監督,通過組織、輿論和其他方式及時糾正錯誤,合理引導,規范教師隊伍,提升教師素質。
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系統的力量,系統的力量需要精密的安排和執行。在對未來教師素質提出展望后,惟愿教師的素質教育能真正提上日程,從而從根本上推進教育的改革。
參考文獻:
[1]袁玲俊.新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4.
[2]黃向真.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心理不適及其解決[J].教育評論,2002.6.
[3]吳振宇.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2.5.
[4]王翔.開放教育中的教師管理與培養[J].學前教育研究,1999.3.
[5]黃鵬群.課程改革呼喚教師角色的轉變[J].天津化工,2001.5.
[6]廖榮雄.談教師心理素質的優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7]于成義.教師要有健全的人格[J].寧夏教育,2002.7.
[8]唐曉紅.論素質教育對教師心理素質的要求.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3.
[9]王華.從教師心理焦慮談科學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3.
[10]郝峰.新課改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及防治[J].寧夏教育,2004.2.
[11]吳梅生.淺談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與促進[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3.2.
[12]劉岸英.課程改革中教師心理沖突的理性分析和調適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03.
- 上一篇:德育教育思想研究論文
- 下一篇:科學教育思想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