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管理意義論文

時間:2022-11-16 10:59:00

導語:德育教育管理意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教育管理意義論文

一、德育中管理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人們在道德教育中慣于強調社會道德規范的整體性灌輸,卻很少關注人,尤其是人的認知發展的階段性和管理性。這種“人本缺失”的德育觀,過于青睞德育在目標、內容、評估和對象要求等方面的整齊劃一,卻忽略了接受主體在認知方面的可能性和如何根據人的認知與成長規律來對以上內容做相應調整的可能性。在這里,德育教育中的管理性讓位于“千人一面”式的強整體性,結果竟是這樣,德育視景中對管理性探究的擱淺和缺失,使德育實效性的發揮大打折扣。

在德育認知發展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勞倫斯?柯爾伯格看來,人的道德成長勢必要經歷一個從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的有階段的連續過程。道德教育是要以人的道德認知發展規律為前提和基礎的,關注人的德育成長的富有“管理性”的逐次階段推進是德育教育不容忽視的心理學視角。很顯然,德育是分階段、分管理的,任何帶有整體主義傾向的千篇一律式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而管理性的要義主要是解決在教育的不同階段上,如何使德育目標、內容、評估和對象要求等方面和人的認知與成長規律相互匹配的問題。如此看來,突出和強調管理性在德育視景中的地位和意義對于增強德育的實效性,推動德育發展來說便顯得尤為重要。

二、實現管理之間對話和跨越的兩種途徑

發展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既然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社會和人的發展,那么德育視景中把對管理的關注點由靜態的探究和分析轉向動態的逐管理之間的對話和跨越,可以說是極為關鍵的一環。杜威指出:“沒有一種學科,它自身自然地或者不顧及學習者的發展階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價值。”德育作為一門學科,要想獲得自身的教育價值,就得以人為切入點并與人的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緊密相聯。從這一點上說,德育在目標和內容等方面的管理性,無非都源于接受主體的道德認知發展的管理性。為此,在德育視景中探討實現逐管理之間對話和跨越的問題,實質上是在探討人的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性過渡何以可能的問題。在德育教育中,理性認知和實踐是道德發展所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

實踐是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原動力,道德功能的發揮和意義的展現離不開道德實踐層上“怎樣做”的問題。道德的發展有賴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它不是個體自然本能的展開,也不是單純環境強化的產物,而是個體與社會道德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在此問題上,馬克思強調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不懂得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實踐意義,也就不可能確實把握人的道德發展的源泉和機制。杜威的名言“教育即生活”更充分地回答了個體社會道德體驗對道德發展的意義。柯爾伯格認為道德的發展乃源于社會沖突情景中的社會性相互作用。除此之外,哈貝馬斯還提出“商談(話語)倫理”主張通過交往行為過程中的對話和相互理解來達到實現道德發展的目的。所有這些,盡管名目繁多、形色各異,但都充分肯定了道德實踐對道德發展的重要意義。可以說,社會實踐構成了道德發展的“助推器”,沒有實踐活動的介入與推動,道德的階段性發展也就不會實現,從而本文所提到的管理之間的對話與跨越也就無從談起。

三、德育教育中“管理性”的意義所在

人是道德教育的對象。從橫向看,德育中的“管理性”問題源自由于各自所處的主客觀條件的不同所帶來的個體差異性;從縱向看,它又歸因于人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可以說,在德育視景中探究“管理性”話題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意義深遠。

一)有助于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現代社會,隨著人的主體性的不斷增強,傳統德育那種只給“現成結論”而不加分析,只注重對道德規范的單向植入而不考慮教育對象的要求和接受能力的做法,由于缺乏針對性而收效甚微。與此相反,“管理性”的提出,則在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基點上,很好地考慮到了教育對象的可接受性,對德育目標和內容等各方面的管理細分有助于“量體裁衣”“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個體對道德的要求與期望,喚起他們的道德自覺意識,從而增強德育實效,促進道德發展。

(二)有助于主體性的不斷增強和道德實踐的不斷發展。

在德育視景中,管理劃分的立足點在于人身心發展的規律性,各個管理階段都是與不同個體的道德現狀與要求相對應和匹配的。這里的管理是對道德個體要求的關照、意愿的滿足和主體性的認可。與傳統德育在目標上的籠統性和內容上的強體系性比起來,現代德育觀中的“管理”具有很強的主體親和性,更有助于人的主體性的不斷增強。這是因為它轉變了過去那種把預設的社會道德規范當作德育起點的思路,真正把人作為了道德教育的切入點,并充分考慮到了不同個體在道德認知發展上的階段性,突出了一定的人本道德理念。除此之外,德育中“管理性”的出現,使德育的目標得以具體化,內容得以明確化,這樣更有助于道德實踐的發展。這是因為德育的目標和內容越是細分的,就越容易實施。有理由相信,管理的這種實踐親和性定會不斷推動著道德的發展

(三)有助于發揮高一級管理的激勵功能,促進個體道德發展。

管理是呈顯見的梯度排列的。從這種意義上說,道德的發展表現為通過理性認知和實踐的途徑,低一級管理階段向高一級管理階段不斷推進的過程。在這里,高一級管理階段是從低一級管理階段發展而來的,它在內涵上包含和整合了低一級管理階段,因而它對道德個體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激勵作用。事實上,高一級管理的這種激勵很容易在道德領域形成“比超趕幫”的優勢,激發和增強個體的道德自覺性,調動他們投身于道德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個體道德發展,實現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和諧和安寧,以促進社會的健康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祥麟,王承緒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63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頁

[3]柯爾伯格著,魏賢超,柯森等譯,道德教育的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李萍,現代道德教育論[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