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實效性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8 06:49:00

導語:德育工作實效性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工作實效性探究論文

一、德育實效性問題的分析

1、現實方面存在的問題

①德育現狀與社會變革出現不相適應矛盾

在社會大變革的新時期,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與生活等大環境對德育工作有較大的影響,出現發展中不平衡矛盾。首先,商品經濟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青少年學生是參與未來市場競爭的新一代,在努力培養學生適應社會正當競爭的同時,要防止商品經濟等價交換的原則侵入思想道德領域的負面影響,德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前提下,如何幫助青少年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不致淪為見利忘義的金錢拜物教徒。其次,當今社會政治生活日趨完善和透明,人們充分享有民主權利,言論自由。國家不但提倡有益的東西存在,同時也允許無害的東西存在。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上,不再簡單地用姓“資”還是姓“社”來判斷是非,一切用“三個有利于”來做為判斷標準。這需要青少年在復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發展自己的獨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政治判斷能力。否則會出現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亂和前途的渺茫。第三,社會文化環境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深刻的。我國的文化環境已從兩千年文化大傳統過渡到建國五十年形成的文化小傳統和西方外來文化傳統構成的現實文化環境中,五顏六色,紛繁復雜。在這種豐富的、復雜多元的文化環境中,不同價值觀念的矛盾時不時發生沖突。如何探求青少年道德成長與文化環境的本質聯系,幫助青少年進行正確的道德選擇,這是新時期德育工作一項嚴肅而艱巨的任務。

②“問題”學生增多,青少年犯罪率上升

德育一直是學校的首要工作。但一段時期以來,受社會一些負面的影響和教育上重“分”輕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義的影響,出現了學生中的嚴重兩極分化:一部分忙功課,忙升學,而另一部分(認為高考或中考無望的)則不思進取,自我放棄,甚至發展到曠課逃學在社會上游蕩的地步,導致問題學生增多。其表現為:校園早戀,無故曠課、打架斗毆、厭惡學習、校園暴力……等。有的學生還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據統計資料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上升趨勢,且犯罪的成人化傾向嚴重,手段殘暴惡劣。例如;浙江的一名“優秀”學生因忍受不了成績(名次)下降和家長的壓力,用榔頭打死親生母親;去年又驚聞,在2000年高考發榜的前一天,遼寧本溪一名曾品學兼優的高三女生因高考估分與自己原水平有差距,自認為未考好而上吊自殺(待發榜時,她的分數高出省重點分數線30多分);還有,許多未成年人的校園暴力等等……這些觸目驚心的慘劇,時不時的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令黨中央震驚,令全社會震驚,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③青少年學生選擇能力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類社會進入了以知識經濟為標志的信息時代。國門打開了,國外先進的高科技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同時涌入國門,成人與青少年同步接受新信息,一時之間好的、壞的、美的、丑的、健康的、亞健康的、甚至黃色的等信息一起來到我們面前。作為成人,有一定的辯別意識和能力,可有選擇的接受信息。而青少年的身理、心理均處于發育階段,是非、美丑、好壞面前的判斷能力較差,且求知欲強、好奇心重,對所有信息來者不拒,統統接受,因而造成部分青少年學生的人生迷茫,整日昏昏然而無所事事,追求享樂,盲目崇拜,步入人生誤區。

④普遍存在5+2≤7的現象

家庭、社會和學校對青少年學生存在道德品質方面的不同步或要求不一致甚至脫節,使學校德育工作出現了5+2≤7的現象。即學生在校5天和在社會中的2天表現不一致,顯示出學生的雙重人格。例如:在學校,思想品德課中要求學生要愛勞動,從一年級起就有一課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孩子回到家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由于目前計劃生育的國策,城市家庭中幾乎全部是獨生子女,相當一部分孩子從小嬌生慣養,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不要說讓孩子為家庭做一些洗碗、掃地、打掃衛生等家務,就是自己最基本的洗襪子、洗手絹等小事也是父母甚至爺爺奶奶包辦代替的。當然有的不是孩子不想干,而是家長不放心讓孩子干。在校,按老師的要求不得不干(比如做值日勞動等),而在家你讓我干我也不干(因為不需要我干,我不會干)。于是心靈上的迷惑使孩子形成了雙重人格。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勞動觀念淡薄,相當一部分學生把打掃衛生當成一種懲罰而不認為是光榮,甚至發展到有的家長到校幫孩子值日,替孩子寫作業,背書包等現象。“現代書童”的現象的出現應該說是今天教育的一種悲哀。記得有一幅漫畫叫做《教育的尷尬》,其內容是這樣的:一個清潔工人在掃馬路,路上走來一個年輕的媽媽,她用手牽著自己的孩子一邊走,一邊對孩子說:“你長大了可要好好學習,要不就得像她一樣整天掃馬路”。可想而知,在這種家教環境下,再談“勞動光榮”,德育教育顯得是如此蒼白無力。

2、問題存在的理論分析

①人的知、情、意、行的統一

每個人的身心發展都是有其自然規律的,都要經過從認知→情感→意志→行動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孩子認識事物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表面到實質、從微觀到宏觀的。因此,他們往往先看到的是現象: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發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擇現實。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實效不強的原因之一是德育往往停留在空洞的口頭說教下,脫離實際。德育目標訂的大而遠,虛而高,違背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如:在課程改革之前,曾一度出現過:大學生進行道德品質和我是一個中國人的教育;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小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的德育“錯位”,使德育目標分層不合理,學生難以理解、內化。因此,在指導每個學生從內化到外化成自己行為時,學生不知啥是好,啥是壞,也不知道該干啥,怎樣干的現象,因而在德育目標面前無所適從,收不到應有的實效。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及總書記《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發表后,這些問題相信已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②樹立現代社會的人文主義道德觀

當今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素質教育是適應時展和未來挑戰的必由之路,而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和塑造

人。這個“人”既是一個生物個體,又是一個自然人。教育最終是要培養一個健康、合格的社會人。德育不是空泛的說教,其功能是要弘揚人性,使人回歸自然,充滿愛心。目前,許多先進的國家在社會道德觀念方面的教育都日益趨向這種社會人文主義的大道德觀念,提高人文素質。所謂人文素質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乃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文素質教育簡單地說,即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通常人們把人文教育看作是關于人類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為何而生”,如何很好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較好地解決個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幫助每個個人智力、品德、情感、體格各個組成部分達到和諧狀態,從而提高個人的整體素質。

試想,如果一個人脫離了社會,僅僅單純有生物的一面而無任何道德行為的約束的話,那么他為了生存是什么事都干的出來的。那樣“人”性與“獸”性還有多大區別呢?因此,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所有教育活動,包括德育都要從尊重人開始,以人性為本調動人的積極性;要培養人,關心人,給人以發展提高的機會,弘揚人的意識性;要幫助人、愛護人,弘揚人的生物性;同時要滿足人的合理要求,滿足人高層次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服務于人,服務于自我,最終達到人的社會性與生物性和諧統一,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彼此個性的創造發展。因此,德育必須用人類社會公認的七大道德觀點來教育學生,即:生態道德觀、人類道德觀、社會公德觀、職業道德觀、家庭道德觀、學習道德觀和自我道德觀。使人的主動發展與社會要求相一致,最終達到人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③、加速學生的社會化

德育管理的實效其實就是德育工作實際達到的目的和收到的效果與預期的差距。中學生德育是要通過內化來把社會意識和良好規范轉化為個體的意識和行為的。這就要求學生要接受一定的思想道德的標準并使之變為自己的觀點和信念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識、情感,然后外化為個體的行為再作用于社會。這樣,只有社會要求,學校要求與學生個體自我設計之間的矛盾統一時,才能使德育目標得以實現。換句話說,即:使說教的大道理變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把社會化道德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價值觀、道德觀去指導行動。在當今社會,這種價值觀、道德觀是要經過學生自覺自愿的選擇的,任何外力都無濟于事。國門開放了,使社會變得多元化起來,因而選擇也出現了多元化。德育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這個思想:人首先是自然人,但更重要的是社會人,對社會要有道德、盡義務。我們德育工作者的責任就是要研究如何把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有利于社會和人共同發展的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灌輸給我們的學生,而使之能在選擇上達到個人的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相統一。

二、提高新時期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基本方法與對策。

1、確定目標要實際有效

學校德育要遵循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辦事,要求青少年從日常行為習慣入手開展近距離、小目標、經常化的德育教育,使社會要求、學校規范“內化”成他們自己的道德行為標準。比如:要按時到校、要愛護公物、上課要認真聽講、要刻苦學習、要獨立完成作業、著裝要大方樸素等等,從一點一滴的小處做起,低起點,嚴要求,使學生在社會、家庭、學校三個環境中接觸到每個社會人都能成為德育教育者,天天檢查,人人關心,久而久之就會“潤物細無聲”,收到良好的德育實效。

2、打“預防針”增加抗體

過去的學校德育進行的都是正面教育,講的都是社會人間的真、善、美。總怕學生接觸到反面的“假、丑、惡”現象。其實,社會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復雜紛繁的。總是香花與野草并生,真、善、美與假、丑、惡并存。因此,筆者認為應當適當地對學生進行一些“假、丑、惡”現象的教育,當然,這種教育是要在分析、批判的基礎上進行的。就像人們的肌體打“預防針”用的疫苗,可使健康的肌體增加抗病毒能力那樣,使學生增強抗體,自覺起來抵御不良,達到預防為主,超前控制。教學生學會拒絕那些“假、丑、惡”現象,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

3、凈化“真、善、美”環境

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我們仍然要始終如一的歌頌人間真、善、美,讓學生學會熱愛。從愛自己的爸爸、媽媽開始,學會愛家庭、愛環境、愛勞動、愛學習、愛社會,最終達到愛祖國、愛人民的最高境界。要使德育內容分層合理,從小到大,便于內化。可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抓好思品課的教學,樹立良好的學風、班風、校風,使德育貼近生活,便于行動。

②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開展“文明校園”活動。使校園文化建設健康向上,利于學生身心發展。

③利用各節假日和紀念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利用每一升旗儀式及時總結反饋一周內的各類信息,弘揚正氣,表揚好人好事,把不正之風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④階段性的定一些小目標。如:第一周應做到什么,下周再要求什么,循序漸進,使德育步子小一些,實一些。突出德育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樹立德育層次觀,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社會角色,提出不同層次要求。

4、樹立大德育觀

大德育觀即德育的社會觀。具體是:要求德育從我們所處的時代大背景上去思考、觀察各種德育現象:把學校的德育工作放在整個社會的大潮流中去探索思考。在學校樹立“三全”德育思想,即:全員——所有教職工都是德育人員,全校師生要共同參與。全方位——學生所有教材都是德育教材,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品質的教育。全過程——將學校所有活動均視為德育活動,抓住一切時機,全面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與德育有關”的德育工作大環境。

5、構建“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

江總書記《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不僅要加強對學生文化知識教育,而且要切實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一起來關心和支持”。

學校、家庭和社會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優勢和不足,但總體目標是一致的。如何在這三種教育導向的前提下,全面實施德育大目標,相互結合,取長補短,形成三位一體的合力網絡是提高德育整體實效性的基礎,也是從全局上根本轉變德育薄弱現狀的重要環節。學校也可與社區聯手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德育優勢,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合力網絡的德育大格局,使學生在校與在家的5+2天時間內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積極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6、重視德育管理者基本素質的提高

學校德育工作的群體是學校每個教職工,他們對德育工作的認識、自身素質和德育工作意識程度以及德育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指揮協調能力和對新事物的敏銳性都直接影響學校德育工作的功效。因此,要抓好師資隊伍建設,要注重師德教育,注重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總之,在江總書記“全社會都應關心教育”的倡導下,學校德育工作已出現十分可喜的局面,相信通過學校、家庭與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一定可使學生的德育工作從教育的行為控制,動機的激勵最終達到被管理者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最終實現德育工作最優化。

德育始終是一個全社會的大課題,要扭轉新時期德育工作之薄弱局面,收到良好的德育實效,不但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努力,同時還需要社會各界賢達志士的關心、支持和幫助。讓我們共同來營造適應青少年成長的大德育環境,給學生以好壞、是非的肯定評價,使社會道德在他們身上迅速內化,轉化為他們自身的道德行為的提高,從而促進中華民族之未來整體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

[關鍵詞]德育實質德育工作實效性基本對策與方法

[摘要]針對新時期新形勢下德育工作實效性不高,分析了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了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措施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