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功能和價值的關系探析論文
時間:2022-11-10 03:06:00
導語:德育的功能和價值的關系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結構有機構成的系統在與特定的環境相互作用時所產生的結果。功能是表示系統與環境相互關系的范疇,它體現了系統與環境之間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輸入與輸出的交換關系。功能側重表示系統對環境產生的作用,但功能又依賴于環境而存在,它是在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如果離開了一定的環境及環境與系統的相互關系,抽象地談論功能,那么,這種談論沒有意義。功能不僅包括系統對環境的作用,而且包括環境對系統的作用。這種功能是系統與邊界之外的環境相互作用所導致的結果。我們把這種功能稱為外部功能。
系統與環境的區分是相對的,在特定的系統域界內,一個系統可以分為A、B、C等各個子系統,這些子系統對于大系統來說,是其組成的要素;而就各個子系統來說,則各有其功能。就A系統來說,它以B系統、C系統為環境,并與它們發生相互作用,從而產生一定的功能。我們把特定邊界內各個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稱之為內部功能。
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時所產生的結果。德育系統內部諸要素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稱為德育的內部功能。德育系統內部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內容和方法等等。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總和即為德育內部功能,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導致的結果,表現為受教育者嚴格遵守、積極認同外在的道德規范和享用觀念的形成,即表現為適應功能、認同功能和享用功能。德育的適應功能是指,德育能夠使受教育者嚴格遵守外在的道德規范;德育的認同功能是指,德育能夠使受教育者內化和認同外在的道德規范,形成道德良心。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可使每個個體實現其某種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從中體驗到滿足、快樂、幸福,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樂”(注:魯潔、王逢賢主編《德育新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第213頁。)。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作用所導致的結果,表現為教育者師德的形成和提高、教育方法的改進和教育內容的豐富等等。
德育系統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所導致的結果,稱為德育的外部功能。德育環境主要包括自然界、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德育外部功能包括系統對自然界、政治、經濟、文化所產生的作用和自然界、政治、經濟、文化等外在環境對德育系統所產生的作用。德育系統對環境的作用所導致的功能,主要有自然性功能、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等。德育環境對其系統的作用所帶來的功能表現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對學校德育的控制作用,經濟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對學校德育的最終決定作用,文化對學校德育的滲透作用,自然環境對學校德育的熏陶作用等等。最終促使德育目標被修訂、德育內容不斷豐富、德育方法不斷改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德性不斷完善。
以上僅指出了德育的正面功能。其實,德育還具有負面功能。德育既具有使個體遵守、認同外在的道德規范的功能,同時又具有使個體抗拒、否認外在的道德規范的功能;德育既可以使個體覺得德性追求是一種享受,又可能使個體把道德生活看作是一種限制、一種痛苦;德育既能夠通過控制,引導學生的言行,從而維護現存政治制度的穩定,同時又能夠為摧毀現存政治制度準備政治活動家和理論家;德育既可以保存、發展現有文化,又可能使現有的文化發展鏈條中斷。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上述兩方面的功能均有正負之分。
由上可知,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復雜的。德育環境有多少因素,就有多少功能;德育系統內有多少因素,就有多少功能。把德育功能簡單化的作法(注:魯潔:《教育研究》,1992(8)、1993(5)、1994(6)、1995(6)有關文章,《教育研究與實驗》,1994(2)有關文章;劉堯:《教育研究與實驗》,1994(4);檀傳寶:《教育研究與實驗》,1995(1);李道仁:《教育研究與實驗》,1995(4);吳亞林:《教育研究與實驗》,1995(4)。),是方法論上的失誤。
二、關于德育價值
有論者把教育功能和教育價值直接等同起來(注:桑新民:《呼喚新世紀的教育哲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3,第193頁。),因而也就把德育功能和德育價值等同起來。這是筆者不贊同的。我們在研究德育功能時,應結合德育價值進行研究,但必須將二者區分開來。
價值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是客體的屬性或功能與主體需要之間的現實關系,價值既不單純是客體的屬性或功能,也不單純是主體的需要,但又離不開客體的屬性和主體的需要,它表示客體的屬性或功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德育價值是作為客體的德育活動及其功能對作為德育價值主體的社會、個人的德性需要的滿足與否、促進與否的關系。德育價值主要反映的是德育活動的屬性、功能與德育價值主體的需要之間的關系,主要是由社會、個人對德性的需要來決定的。
德育價值主體是指系統內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會環境中的個人、各類群體(包括民族、國家等等)。德育價值客體是指德育活動及其功能。
個人的德性需要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會環境中的個人通過道德教育活動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來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以完善自己的德性結構。德育活動及其功能對個人德性需要的滿足即為德育的個人價值,具體表現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會環境中的個人等價值主體德性的完善。社會的德性需要應通過具有優良德性的人才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在處理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中所發揮的作用來滿足,社會的德性需要,不能由各種德育活動及其內部功能來直接滿足。但任何社會都十分重視德育,其目的是希望培育各種優良德性的人才,這種人才對社會的德性需要的滿足即為德育的社會價值。
德育,作為培養人的德性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盡管要考慮如何滿足社會的、教育者的、社會環境中的個人的德性需要,但首先應考慮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完善受教育者的德性結構,滿足受教育者的德性需要。因為社會環境中個人的和社會的德性需要能否滿足,不是德育系統內部主體所能給予的,而是受到社會環境中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生態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所以,嚴格說來,把受教育者在德育系統之外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價值都歸功于德育,不僅不科學,反而會造成社會各界對德育的期望過高,在達不到期望時,人們就會對德育的價值產生失望和懷疑。所以,我們必須將德育在系統內實現的培養人的德性的價值和德育通過培養受教育者的德性而在德育系統之外間接實現的各種社會價值,嚴格區分開來,并研究二者之間內在的聯系和相互轉化的規律。德育在系統內直接實現的價值,是德育價值主體通過德育活動所帶來的德性的完善,這種價值可以稱為德育的內在價值或直接價值;德育通過受教育者的活動這一中介在德育系統之外創造的價值,可以稱為德育的外在價值或間接價值,這種價值能否順利實現,不完全受德育系統內價值主體的控制。
三、德育功能與價值的區別和聯系
德育功能與德育價值的區別是很明顯的。
德育功能主要反映的是系統與環境,系統內部諸要素的相互作用,主要由系統和子系統的屬性(培養人的德性的活動)來決定。功能具有客觀性,功能不一定能滿足主體的需要;德育價值主要反映的是德育活動的屬性與主體需要之間的關系,主要由社會、個人對德性的需要來決定,具有鮮明的主體性、為我性。功能關系反映德育系統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系統內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客觀的因果性聯系。價值關系雖然離不開因果聯系,但主要表現為德育價值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合目的性關系。德育功能關系的改變,是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以及系統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系統與環境的變化,包括德育系統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變化,德育系統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變化;德育價值關系的完善是個人和社會德性需要的滿足。所以,德育活動應該是價值主體(社會、個人)在其德性需要的驅動下,用自己的實踐能力和機制去改變現存的德育功能關系,使之適應和滿足其德性發展需要,形成一種新的價值關系的過程。德育活動的結果不僅應是合規律性的,而且應是合目的性的。德育,作為一種創造價值的活動,不僅僅是一種因果性活動,也是一種目的性活動。
因果性和目的性的區別并不排除它們之間的聯系。這不僅表現在它們共同存在于德育活動之中,相互作用并影響活動的結果,而且表現在,對于德育活動來說,目的乃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力量,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動因或原因,即“目的因”。作為一種原因,它促使德育價值主體開展各種活動以滿足其德性需要。它不同于一般原因的地方在于,這種原因就是活動直接要達到的結果。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德育功能與德育價值是相互聯系的,其聯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德育功能是德育價值得以實現的手段。德育價值的實現即個人和社會德性需要的滿足,必須通過開展各種德育活動,使德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所以,德育功能,作為系統與環境以及系統內諸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觀結果,是滿足社會和個人德性需要的基本條件。如果沒有各種德育功能的充分發揮,社會和個人的德性需要就無法滿足,德育價值也就無法實現。
其次,德育價值是德育功能的目的。人們開展各種德育活動,總是為了滿足社會和個人的德性需要。在德育活動中,各種德育功能的發揮是為了實現某種德育價值。離開德育價值,各種功能的存在是無意義的;離開德育價值的規范和引導,德育活動可能導致各種負功能的產生,或者導致德育工作的低效率。
再次,德育的內部功能和內在價值,是德育系統內部諸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和對系統內價值主體的需要的滿足;德育外部功能和外在價值,是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德育培養的具有德性的人才對社會德性需求的滿足。
四、德育目的與價值、德育目的與功能
德育活動是建立在對因果必然性的認識基礎上的目的性活動,所以,德育目的在德育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德育目的貫穿于活動的全過程。在活動之前,人們在觀念中提出和設定目的,在實踐中實現和達到目的。德育目的是活動的內在動因,它調動主體的全部熱情和力量,為實現某一目的而奮斗。德育活動是由許多因素、許多環節構成的,目的是諸因素、諸環節的中心,正是圍繞這一中心,它們相互配合、相互銜接、協同作用。所以,我們研究德育功能和價值,應結合德育目的進行研究。但在研究德育功能時,有的學者卻把德育功能和德育目的混淆起來,把德育功能說成是育德(注:魯潔:《教育研究》,1992(8)、1993(5)、1994(6)、1995(6)有關文章,《教育研究與實驗》,1994(2)有關文章;劉堯:《教育研究與實驗》,1994(4);檀傳寶:《教育研究與實驗》,1995(1);李道仁:《教育研究與實驗》,1995(4);吳亞林:《教育研究與實驗》,1995(4)。),實際上,這是方法論失誤的另一種表現。
目的是主體的一種設計、期望,是實踐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人在活動之前思想上設計的活動結果。所以,目的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其主觀性。
目的反映主體的需要,是主體的一種價值追求,是人對于自己的需要的自我意識。人是根據需要提出目的的,目的所追求的不僅僅是客觀必然性的實現,更主要的是自身需要的滿足。
德育目的所概括和表達的不是現實中的價值關系,而是理想中的價值關系,是人的一種德性追求。所以,德育目的是主觀的。德育目的是系統內價值主體在其德性需要不斷發展和對需要的認識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精神追求,是他們對未來德性的一種憧憬、預測和構想。
德育目的與德育價值是相互聯系的,德育目的是有待實現的德育價值,二者通過德育活動相互轉化,德育目的通過德育活動得以實現向現實價值的轉化,從而改變原來的價值關系;而對新出現的價值關系的認識又會產生新的德性需要,經過德育系統內價值主體的思維加工和選擇后提出新的目的,又實現價值向目的的轉化。
但是,德育價值分為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兩者與德育目的之間相互轉化的機制是不同的。德育目的與內在價值之間的相互轉化,雖然受到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但主要取決于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因為系統內價值主體能夠控制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直接結果,是系統內價值主體德性需要的滿足,所以,德育目的與內在價值之間具有同一性,德育目的就是對內在價值的認識和追求。
德育目的與德育的外在價值能否相互轉化,不完全取決于系統內價值主體的主觀愿望,而是受制于社會環境中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所以,德育目的與外在價值不能直接轉化。如果我們把德育目的規定為對外在價值的追求,最終就會使德育目的落空,使人們對德育產生失望。德育工作的重點是促使內在價值充分實現。對其外在價值能否實現的問題,必須依賴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加以解決。
至此,我們對德育目的就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德育目的是對內在價值的認識和追求,內在價值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德性的完善,而德育工作的對象是受教育者,所以,德育目的是培養受教育者的德性,或者說是“育德”,包括受教育者道德境界的提高和受教育者德性結構的完善。人的德性可以分為三種境界:他律道德境界、自律道德境界和自由道德境界。德育的目的就是促使受教育者沿著他律——自律——自由的路線發展。個體德性不僅包括境界層次,而且包括結構層次,個體的德性結構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復合體,包括德性的形式維、德性的內容維及其能力維,德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德性結構不斷完善。
在研究德育功能時,有的論者把德育功能和德育目的混淆起來,這是方法論失誤的另一種表現。德育目的不同于德育功能,德育目的反映的是理想中的價值關系,是理想中的德性狀況,德育功能是系統與環境以及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目的具有主觀性、價值取向性,功能則是客觀的、中立的。
德育目的與德育功能也是相互聯系的:
第一,德育目的是德育功能的動因和指針,離開了德育目的,可能產生各種負功能,離開了德育目的,德育功能的實現就沒有動力。第二,德育功能包涵德育目的。德育內部功能中含有正向價值取向的那一部分與德育價值的內在價值具有同一性,這一部分功能的實現即是德育內在價值的完善;而德育內部功能主要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導致的客觀結果。德育目的僅指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導致的預期結果。所以,德育目的僅指德育內部功能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導致的正向的、預期的結果。第三,德育功能是制定德育目的的依據和參考因素,是實現德育目的的手段。德育目的的制定必須建立在對系統與環境以及系統內部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客觀必然性的認識基礎之上,建立在對客觀的功能關系的認識基礎之上。所以,德育功能是制定德育目的的依據和參考因素。德育目的,作為一種價值追求,應通過開展各種德育活動,充分發揮德育的各種功能并加以實現,德育功能是實現德育目的的手段。德育內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實現的機制不同。德育內部功能能否實現,雖然離不開德育環境的影響,但主要取決于系統內部諸因素的相互作用。德育系統內部主體能夠控制系統內部諸因素相互作用的范圍、方向、程度,最終使受教育者嚴格遵守、積極認同外在的道德規范,形成德性享用觀念,使教育者師德不斷完善。所以,德育內部功能可以作為制定德育目的的依據。德育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德育內部功能的實現上。而德育的外部功能能否實現,不取決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觀愿望,而是受制于社會環境中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所以,德育外部功能的實現,除了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努力之外,還依賴社會各方面的協同作用。公務員之家
總之,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以及德育系統內部各因素相互作用時所導致的變化和結果,它分為內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又分為正功能和負功能。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性質是復雜的。德育價值最終表現為社會、個人德性需要的滿足,德育價值分為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德育目的是對內在價值的認識和追求。德育功能、價值、目的三者各有其特定的內涵,三者之間又有著密切的聯系,認清它們的本質,理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對于德育理論建設和德育實際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把德育功能、價值、目的混淆起來,把德育功能簡單化,不僅是研究方法上的失誤,而且對實際工作毫無指導意義。只有把德育功能、價值和目的區別開來,才有利于我們確定德育工作的重點。
- 上一篇:中小學德育工作演變過程探討論文
- 下一篇:剖析建筑施工項目成本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