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德育工作的自作多情論文

時間:2022-12-16 03:46:38

導語:謹防德育工作的自作多情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謹防德育工作的自作多情論文

一、少一點規則,多一點提醒

很多班主任常在開學初便制定了班規,詳細規定了諸多的規則,可是在平時管理中遇到學生不遵守規則的行為,卻不及時提醒,以為只要定了規則就能把班級管好。事實上,我們面對的學生還不是很懂事,需要教師經常性的管教和引導。學生長期養成的一些行為習慣,不是短期就能改過來的。因此,不要試圖依賴眾多的規則去一次性改變學生,而要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不斷地提醒學生遵守有關的規則,并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這樣長期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更多的學生遵守班級制定的規則。

二、多傾聽,少責罵

有這樣一則例子,有一名后進生,因為犯錯誤被政教處的老師叫去教育,在政教處老師的教育下,該同學認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也準備回去后定要痛改前非。可當他回到班級時已經遲到了,巧的是當時恰好是班主任在上課,上課點名時班主任就知道該同學又違反紀律了,結果可想而知,該同學一回到班級,班主任就把他痛批了一頓,連解釋的機會都沒給。試想,該同學會有怎樣的感觸:做“壞人”被批,想做“好人”了,還是被批。這樣做的后果不僅使學生情緒更加惡化,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念頭,也使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日漸疏遠,不利于學生的教育。我們經常會對成績好的同學更關注些,這樣就造成了我們對學生的偏好,進而產生教育的“選擇性”,使學生處于一種教育機會不均等的條件之下,在此氛圍下我們很容易對學生產生誤判,尤其是對后進生的誤判。因此,多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是避免德育工作出現“自作多情”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之一。

三、教師與學生不宜走得過近,但也不能離得太遠

有些教師與學生建立的師生關系,可謂“密切”,相互分煙,甚至還一塊吃喝。以為這樣就能把學生管理好。但這只是暫時的,時間久了學生根本不把老師放在眼里,以為我們的老師就那樣,無法樹立適當的權威,不利于學生教育。當然,教師也不能與學生離得太遠,高高在上,那樣就會缺乏與學生必要的交流。比如,盡可能地參與到學生的各項活中去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因此,為了減少德育工作中的“自作多情”。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要兼顧師生之間的情緒。在教育過程中,不論是班主任還是一般科任老師,以下幾個方面我認為是應該引起注意的:1.熱事情要冷處理。也就是在自己情緒失控或學生情緒失控時不要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此時要是硬上弓,容易造成師生沖突,要等雙方都心平氣和了再進行教育,才有可能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2.有其他人在場時,不適合進行思想教育。經常會看到很多老師喜歡在辦公室教育學生,甚至還把學生的諸多情況有意讓其他老師聽到,以為這樣能給自己教育學生的氛圍造勢,這會傷害學生的自尊,是不可取的。一般情況下,只有當老師和學生單獨相處時,才比較容易避免學生因外人在場引起的尷尬,才能使學生建立對教師的親密和信任。3.要有同理心。當學生出現問題時,老師首先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體驗他的相關感受,否則容易造成學生幾個方面受氣,情緒更加沮喪。教師其實常犯這樣的錯誤,有意無意地偏離了教育的初衷。

本文作者:余道琰工作單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