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德育工作論文

時間:2022-10-30 02:53:24

導語:高等院校德育工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院校德育工作論文

1以人為本,改革德育內容

1.1德育內容應服務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良好的德育是個體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德育應遵循個體身心發展規律和已經掌握的知識結構、理解水平,使學生在德育、智育、美育等各方面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克服和改變學生道德水平上的“高分低能”,不斷進步,全面發展,和諧發展.1.2德育內容應能夠反映時代需要,克服傳統思維定勢在新的歷史時期,接受影響的媒體不斷增多,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在空間上不斷拓寬,表現出的價值取向也多,大學生有許多新的道德需求.德育內容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應該注重這些新的道德需求,并及時吸收.當前大學生新的道德需求主要體現在就業指導(壓力增大)、心理咨詢(心理疾病增多)和法制教育(社會法制化影響)等方面.1.3德育內容應幫助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高校德育應堅決制止只講口號和形式的情況出現.德育內容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能用以指導學生解決思想和生活實際問題.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從客觀實際出發,使德育內容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幫助高校學生解決各個階段的思想困惑.德育內容在大學的不同階段是不一樣的,應注重分層分類引導,根據各個不同時期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德育內容.1.4德育內容應堅持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滲透于個體發展的各個階段,但由于高校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已趨成熟,對國家的認識和理解更為深刻,因此德育內容應充分考慮到凝聚大學生的民族精神與力量,不斷加強對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近年來,國際國內分裂勢力屢次破壞國家和人民安全,制造事端,對大學生的思想影響很大,根據高校學生的實際表現,對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有針對性,應高度重視并積極地引導他們健康、理智的愛國.一方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和交融越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校學生應有清晰的認識.另一方面,大學生作為建設祖國的生力軍,必須熱愛自己的祖國,并保持頭腦的理智,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不斷奮斗.

2科學客觀,合理定位德育目標

德育目標過高、過大,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道德認知水平,不僅體現在高校的德育定位中,還體現在小學、中學的德育定位中.在重視理想教育的同時,我們應注重德育的現實取向.制定德育目標應遵循以下原則:2.1面向未來原則德育目標確定了受教育者經過德育教育后應該達到的德育水平,反映的是社會發展對未來人才的規格要求.德育目標只有堅持面向未來的原則,才能發揮德育目標的引導作用和激勵功能.2.2現實取向原則德育目標的現實取向,主要是重視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和現實性.生活中常見的情形是小學生都會講共產主義,這就忽略了個體的現實情況,德育效果并不好,導致這些從小增強高校德育工作實效性對策分析巨燦,王方國(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637009)摘要:本文著眼新的時代特征,立足高校德育工作現狀,充分結合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從德育工作實效性入手,都會講共產主義的學生到了大學時期,卻連基礎文明都不懂.所以德育目標應特別注意社會和個體的現實情況,分層次、分階段的制定德育目標.2.3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原則在總的德育目標指導下,應尊重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量體裁衣,靈活多樣,使人的自主性與獨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讓他們盡可能多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并促使他們去認真思考,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斷與選擇.由此獲得的觀念才容易內化,形成自己的良好品德.因此制定具體的德育目標時,必須充分考慮到每個個體的不同情況,不能統一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個體發展和調動每個個體的積極性,增強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3順應時展,積極探索德育方法新措施

德育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傳統的德育方法是單從德育目標出發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教育,這種教學方式不能有效的適應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模式單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效應.針對高校這一特殊的育人環境,可通過以下方面對大學生展開德育:3.1利用主題教育活動從小學到大學,主題教育活動都是德育的重要陣地.對高校德育來說,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可以拓寬德育工作領域.如學校組織開展“多讀書、讀好書”活動、“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活動以及青年志愿者慰問活動等,對學生的德育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這一德育方法在高校中較為普遍和重視,問題在于活動領域有限和組織不得力而實際效果不好.3.2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當代大學生對網絡的青睞,開展網上德育沿海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許多高校已設有學生德育網站.但內陸和西部地區,網上德育已經普遍具備條件但還沒有在思想認識上重視起來,沒能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應開辟網絡專區,使德育內容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學生發展.3.3設立學生論壇有的高校設有專門的大學生論壇,針對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探討,各抒己見,效果良好,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還明辨了是非,形成了正確的導向.3.4引導學生走向社會,付諸實踐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是社會要求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新時期大學生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大學生在社會的大環境中去深化對道德知識的認知,并通過自己的道德行為,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動.

4建設健康、活潑的校園文化,創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大學校園作為教育培養學生的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承載著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職責,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利于在學生的德育教育中施加積極向上的影響,可以有效避免學生的行為失范和道德失范.校園文化對學生德育影響主要集中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物質文化主要通過建設可以直接感官的文化設施對學生德育進行影響,讓他們身處其中,身臨其境,會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精神文化主要通過開展行之有效的專題文化活動對學生德育進行影響,重點是讓學生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校園文化活動的設計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強調系統性和科學性.建設健康、活潑的校園文化,對于創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形成積極的輿論導向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開展自我教育

學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體“.傳統教育的問題,不在于教育者負起了安排環境的責任.問題在于他們沒有考慮到創造經驗的另外一個因素,即受教育者的能力和要求.”[1]傳統的德育模式體現在將學生視為客體,作為施加影響的對象,注重規范的灌輸、觀念的形成以及習慣的培養.這種傳統的德育觀念,沒有把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對待,實際效果不好.因此,在德育過程中,建立以人為本的高校德育模式,切實尊重學生的內在需要,是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前提和保障.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活”.高校學生的身心發展已經趨于成熟,道德認知水平較高,應積極的為學生開展自我教育創造有利條件,鼓勵、支持學生的自我教育,讓學生在生活中積極主動的實踐德育內容,提高自身品德修養.同時,開展自我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世界、發現真理、理解人生、維護自己心理健康和抵御誘惑.

作者:巨燦王方國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