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學校德育工作探討

時間:2022-09-14 02:57:52

導語: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學校德育工作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學校德育工作探討

摘要: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農村學校德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務、新形勢和新問題。墨守成規的守成心態難以應對城鎮化對農村學校德育工作的挑戰,要在德育的價值取向、定位、目標、內容、方法、隊伍建設、資源等方面實現全方位的超越,才能解決農村學校德育在城鎮化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

關鍵詞:德育;農村;基礎教育;超越

一、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

我國已進入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這將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口轉移過程,在幾十年時間里,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完的道路。城市化的核心是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指進入城市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提升自身素質,包括身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轉變鄉土社會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在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上與多元的城市社會相融合,接受城市文明的主流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成為合格城市市民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隨著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的實現,農村人口大量減少,新型農民將成為農業從業人員的主體,他們與城市居民相比,只是從事的職業不同,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方面與城市居民無異,也應成為具有與城市居民同等政治經濟社會權利的法治社會公民。在實現人口城市化和培養新型農民的過程中,農村學校德育肩負著巨大的歷史重任。首先,農村學校要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養成文明社會行為規范,培養現代公民意識。其次,農村學校要充分發揮本社區文化中心作用,引導農民逐步擺脫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真正實現人的現代化,實現城鄉居民政治經濟社會權利與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一體化。

二、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學校德育面臨的新形勢

城市化是在我國由農業文明轉向現代文明、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歷史背景下完成的。在這兩大轉型過程中,我國城鎮化的進程將延續幾十年,農村教育將在城鎮化進程中為城市輸送新型的城市移民,為農村培養新型農民,成為連接城市和農村的橋梁。農村學校德育將面臨新的形勢。

1.德育目標的多元化

在過去農村學校德育工作中,主要考慮政治目標,完成國家意識形態賦予的任務。未來農村學校德育的目標將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配合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不同領域的變革。在政治方面,繼續完成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任務,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在經濟方面,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培養具有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必備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從業人員;在社會方面,培養具有民主法治意識的合格社會公民;在文化方面,培養繼承傳統美德,吸收世界優秀文化適應現代文化變化的社會成員。

2.城鄉教育差距存在的長期性

城鄉經濟社會差距長期存在決定了城鄉教育差距的長期存在,即使是隨著義務教育均衡化的順利推進,農村教育的硬件設施得到根本性改變,農村教育的軟件設施如師資、管理水平等在短期內也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3.社會變遷的復雜性

我國城鎮化過程伴隨著劇烈的社會變遷,包括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這些變化必將給農村學校德育帶來巨大的沖擊,有些變遷是可以預料到的,有些變遷是不可預料的,而對農村學校德育的影響有時是正面的,有時是負面的,增加了農村學校德育的工作難度。4.農村學校德育環境的多樣性我國幅員遼闊,發展極不平衡,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已進入城鄉發展一體化階段,農村與城市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中西部農村還處在傳統的鄉土社會中,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將長期存在,是農村學校德育環境多樣性的基礎。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文化逐漸取得主導地位,鄉土文化邊緣化以致逐漸消失,但其消失的速度不同,給農村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不同的文化環境。

三、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

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學校德育工作面臨著新任務、新形勢,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非常復雜。

1.城鄉教育差異問題

由于我國特有的二元經濟結構和戶籍制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大城市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城鄉間教育差異仍然很大,農村中小學生仍然不能享有跟城市少年兒童平等的教育機會。

2.農村常住人口結構發生很大變化

留在農村的普遍是老人、婦女和少年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巨大,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著缺乏親情、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等問題。近年來,農村離異家庭數量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與城市不同的是,離異雙方家長都不管孩子,對孩子心理傷害極大。

3.農村基層政權職能弱化

傳統鄉土社會的鄉規民約已不起作用,在很多農村地區,淳樸善良的鄉風已近消失,賭博、迷信等風氣普遍存在,德育外界環境惡化。

4.城鎮化進程加劇基礎教育城鎮化趨向

由于在校生急劇減少,農村小學與初中撤并嚴重,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的比例越來越高,出現了初中教育縣鎮化的現象。鄉鎮學校甚至村小的教師基本都在縣鎮買房居住,家住農村的教師基本是老年教師,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時間與頻率已不如城市學校。

5.農村學校教師年齡普遍老化

部分班主任年紀偏大,知識陳舊,對現代教育技術生疏。現代信息技術已惠及農村,學生已能通過網絡了解外界豐富多彩的世界,老年班主任的知識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原有的知識權威地位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坍塌,年齡的代溝隨著知識的錯位逐漸加深,難以進行有效的心靈溝通。6.農村學校德育原有的優勢逐漸削弱作為農村德育資源重要來源的鄉村文化,在國家主導的發展主義的強勢推動下,被具有勢不可擋的工業文明特質的城市文化逐步消融,農村學校德育失去原有鄉土文化特色。對于上述問題,再不能固守德育的傳統觀念與做法,守成的心態不能應對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學校德育遇到的新任務、新形勢與新問題,農村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實現自身的歷史性超越。

四、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學校德育工作的超越

1.德育價值取向的超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關注農村教育的發展,也十分關注農村學校德育工作。農村教育在不同時期實行不同的發展方式,農村學校德育工作也呈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是“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利用工農業的“剪刀差”完成資本積累。農村教育主要采用政治動員的方式,政治主導農村教育,政治化成為農村學校德育的價值取向。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放在經濟建設上來,各級政府重視追求經濟增長速度,這被部分學者稱為發展主義的思維邏輯,也影響了農村教育的發展方式,經過巨大的努力完成了在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歷史任務,并著手解決普九后農村教育須要解決的一系列問題。但思考農村教育問題的出發點,是讓農村教育的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其后又擴展為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服務,成為農村學校德育的價值取向。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社會對教育的發展規律認識更加明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進一步強調樹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了人類現代文明的主要精華,德育回歸到塑造人的美好心靈和養成良好生活方式,這表明德育回歸了本體的價值取向,是進行農村學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2.德育定位的超越

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德育一直占有著重要地位。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一直是鄉村德育的理論基礎,孔孟學說對農民一直發揮著教化功能,有效地起到了鞏固封建統治的作用。清末新政中的重要舉措,是在農村開始發展新式教育。民國時期,國家主流意識形態開始進入鄉村社會,鄉村學校德育成為其主要載體,其倡導的自由平等思想成為推動我國鄉村思想變革的催化劑,在改變鄉村社會落后文化過程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依靠自己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憑借著在絕大多數農民心中的崇高威望,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在農村的縣、區、鄉、村政權組織,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中央政權對鄉村基層的直接管理。國家依靠政權力量改造農村學校教育,利用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整合農村學校德育資源,農村學校德育完成了真正的嬗變過程,配合黨在農村傳播新思想、新理念,移風易俗,在農村變革中起到了先鋒的作用。今天,我國已進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階段,農村德育要確定自己新的定位,在農村中要起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公民意識教育,以及推進城市化、民主化、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用。

3.德育目標的超越

農村學校要將培養合格未來市民和新型農民應有的良好道德品質作為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標,為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做好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轉變的準備,主動適應新型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對社會成員的要求。在城市化過程中,繼續從事農業產業的農村居民,人數將銳減。作為以提供農產品為生的農業從業人員,其收入應不低于社會平均水平,將享有城市文明帶來的精神和物質享受,必然也要接受現代社會的社會規則。

4.德育內容的超越

農村學校德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內容,重點培養學生進取和諧的健康人格、人生價值的判斷能力,激發其創造力、創新意識、獨立思考與自主選擇能力,增進學生的現代公民意識,增加誠信道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等內容。利用城鎮化、現代化的有利條件,使道德教育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解決目前農村德育內容空、遠離鄉村實際的問題。

5.德育方法的超越

城市化、信息化將凸顯改變強制灌輸的傳統德育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我國社會轉型期,他律性規范對社會成員的外在約束力減弱,培養學生的道德自律能力特別重要。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堅持對學生的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特點,與時俱進地改進德育方法。要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學習世界各國先進的德育方法為我所用,提高農村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6.農村德育隊伍建設的超越

城鎮化有助于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有利于解決農村中小學教師德育工作動力不足、熱情不高的問題。德育教育的物質條件能夠得到改善,為農村教師從事德育工作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但農村德育教師隊伍流失的問題需要認真對待。農村中小學德育教師的流失分為顯性流失和隱性流失。顯性流失,表現為農村中小學德育教師從農村向城市或城鄉結合部、從貧困地區向發達地區的人員流動;隱性流失是指人還在崗,但出現了德育工作敬業精神的缺失、責任感下降、德育思維固化封閉、創新德育工作新方法的激情減退等情況。隱性流失對農村中小學德育的影響最大,要激發所有教師參與德育工作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7.德育資源的超越

農村中小學德育的最大特征,是同當地鄉土文化的緊密聯系,具有鮮明的當地文化風俗的烙印。不同的鄉土文化為農村中小學德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中小學德育不但要汲取城市化、社會現代化提供的豐富德育資源,也要汲取鄉土文化精華,實現農村中小學德育特色的多樣化。鄉土文化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傳統美德,要汲取其精華以豐富德育資源。同時,要將心理科學納入德育資源中,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注意研究由于鄉村社會治安混亂、自然生態秩序遭到破壞、鄉村倫理秩序逐漸瓦解的狀況,給成年農村居民帶來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直接折射到農村中小學師生身上的新情況。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隊伍薄弱,農村社區對心理治療認同感差,不利于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在城鎮化過程中,要自始至終重視農村學校師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作者:佟玉英 單位: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多秀.本土化視域中的農村兒童德育工作[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4(6).

[2]高德勝.論道德教育的城市遭遇[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