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下校園生態德育研究
時間:2022-04-03 10:02:31
導語:網絡環境下校園生態德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正深刻地影響和廣泛地改變著校園生態,為學校德育工作創造了良好條件與機遇,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把握機遇,掌握主動,機智因應,不斷優化校園德育環境,就能推進互聯網十德育,使網絡環境下的校園德育生態春意盎然。
【關鍵詞】網絡;校園生態;德育工作
學校德育是培養理想人格,推進養成教育,促進廣大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可靠方式與重要途徑。網絡環境下校園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面對嚴峻的挑戰,必須對網絡環境下校園生態德育工作做出全面深刻而又科學理性的實踐研究,這不僅時不我待,而且是當務之急。
一、與時俱進,提高網絡環境下的校園德育生態認知
毋庸置疑,網絡是信息革命內涵的科技,也是德育工作“雙刃劍”。一是網絡內容良莠不齊,爆炸式的信息讓人目不暇接,使信息受眾頭昏目眩而迷茫和焦慮;二是德育環境既能順應創新又被侵蝕惡化,主導渠道受到多元沖擊和挑戰,教師的拿手順手教育手段變得軟弱無力,事倍功半;三是對信息源流可控程度困難,德育信息質量下降,網絡的隱蔽性、無約束性、虛擬性和不可忽視的失范性,沖擊著受眾的責任感和道德品質與行為規范,使教育環境“污染”嚴重。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對自控能力不強極具好奇心的青少年,產生極大誘惑力。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揭示中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辨析能力均不成熟,對海量的網絡信息往往不能正確區分獲取和揚棄。因此,教會他們背熟和踐行中小學“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是重要的,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必要的,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遠大理想是根本的,但幫助學生面對紛紜復雜的網絡環境形成道德辨析和判斷能力,培養道德主體的正氣浩氣大氣和靈氣,進行“教會選擇”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的道德實踐,是網絡環境下加強校園生態建設和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把網絡道德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釆取有效措施,發揮網絡德育功能,監控有害信息流動傳播,強化網絡安全教育,普及網絡道德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處理能力,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已刻不容緩。
二、探索創新,拓展網絡環境下校園生態德育模式
眾所周知,傳統的道德教育模式在新形勢下顯得單調枯燥或蒼白,因為網絡文化的特殊性使傳統德育模式不太適應。如何創新轉變?一是“互聯網+”模式。這就是充分運用各種有利因素,變“堵”為“疏”,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教師應熟練互聯網技術,讓老師在互聯網上正面講學生跟進學習,線下實踐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和拓展。要創制一批學生喜聞樂見的網頁,設立微信公眾號,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還要制作德育軟件,應用于德育教學,為學生提供色彩明艷的圖片,悅耳動聽的音樂,活潑靈動的三維動畫等,使學生樂中學,學中樂,潛移默化地實現德育。二是德育主體性摸式。學生是德育主體,應最大限度地發揮主體能動作用。如針對許多學生把過多精力置于網絡成為“低頭一族”妨礙學習,不利于道德責任意識和良習的培養與形成時,僅僅依靠說教效果并不好,完全可以組織專題班會或辯論會,討論上網的利弊得失,這種主體發言述事,可感可信,學生從中受益非淺。三是網絡功能管理模式。首先,要把校園網管理好,信息優化后正面積極地向廣大學生開放,使他們從不良網絡環境中轉身過來。其次,讓網絡成為學生學習文化的良師益友,通過學習方法指導、難點難題分析、智力開發訓練、各科競賽等形式,“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使學生養成自覺學習刻苦鉆研的品質與習慣。第三是讓網絡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靈驛站。學校可安排“班主任熱線”“輔導員熱線”“知心姐姐熱線”等,實施心理咨詢,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三、優化網絡環境下的校園德育生態
優化德育環境是環境育人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持續重視,大環境日趨向好,網絡道德和行為也逐步由“假”向“真”、由封閉向開放、由粗放管理向文明法制化轉變。如何打造“風調雨順”小氣候,優化校園德育生態環境呢?一是德育主導即老師的影響與引導。“親其師,信其道”是教育學實例反復證明了的教育硬道理。校領導、輔導員、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責無旁貸,各科教師義不容辭,都應做學生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引路人,熱情真誠,及時指導學生文明上網求知上網資料上網,傳遞積極信息和正能量。二是提高家長的網絡安全和道德意識,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監護指導作用,與時俱進,不當門外漢,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分享網絡愉悅,并指導孩子正確取舍網絡信息。三是在校園中開展網絡知識圖片展,充分運用板報墻報標語廣播等媒體進行宣傳,形成健康的網絡環境從而實施德育,學會應用媒介解決現實問題。
綜上所述,學校德育應主動對接網絡傳媒,充分利用網絡特點,及時創新德育理念,調適德育內容和模式,優化德育環境,那么,網絡就一定能促進學校德育的工作實踐,使“風景這邊獨好”。
作者:劉穎 單位:安徽蒙城縣亳州師專附屬小學
- 上一篇:工科高校德育與美育協同育人研究
- 下一篇:秘密花園生命體驗德育課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