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校德育工作體系研究

時間:2022-10-21 10:34:33

導語:中職學校德育工作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學校德育工作體系研究

摘要:中職學校德育工作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三全育人”的整體要求出發,著力突破科層制行政構架給德育工作帶來的層級壁壘、條塊分割弊端。德育工作的行政領導則必須結合學術指導,以保證德育工作的系統性、科學性。通過構建專家把關、校長負責的德育領導體系,發揮思政教研室的“項目部”功能,加強一線德育工作隊伍的建設,實現“三全育人”。

關鍵詞:中職學校;三全育人;隱性德育;德育工作體系

一直以來,國家都非常重視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并提出了相關部署和要求,為做好中職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14年,教育部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要求“學校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拓寬德育途徑,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019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對培養造就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強調“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完善‘三全育人’機制。形成協同育人合力,選優配強德育工作隊伍,加大工作保障力度,創新德育工作評價方式。加強黨對德育工作的領導。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提升學校德育質量”。

一、“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是德育的內在要求

中職學校德育工作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德育系統中不僅包含學校,還包括學生家庭與社會因素。學生、班主任、教師、管理人員、后勤人員,甚至學生的家長、社區的居民都在發揮著德育影響。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學校教育教學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都蘊含著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是德育的內在要求。多年來,德育的實際效果卻始終不盡理想。原因在于,很多時候一再強化的只是以“單向灌輸”為核心的顯性德育及少數主體的功能,更多強調的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知識傳授,忽略了著眼“潛移默化”為原理的隱性德育和廣泛主體的功能,忽略了其他學科的課程思政育人、學生管理育人、行政服務育人、后勤保障育人以及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育人等。只有把顯性德育和隱性德育結合起來,才能形成“三全育人”的德育體系,才可能真正擔負起有效德育的使命。

二、科層制行政構架與德育自身規律間存在沖突

科層制是我國學校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是一種把權力按職能和職位進行分工和分層的組織體系和管理方式,表現為一種金字塔形的組織構架。科層制本質上要求各級領導均“德才配位”,這樣才能體現出管理的準確性、穩定性,有助于實現高效管理。但這個要求在現實中顯得過于理想化,因此縱向層級間的壁壘,橫向上的分工隔閡,往往表現出指令變形、條塊分割的弊端。根據國家政策的要求,中職學校積極推進德育工作,但“三全育人”機制歷經5年仍不夠完善。德育的自身規律性要求必須由中職學校的校長全面負責德育工作,只有校長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發揮“全員育人”影響。但現實往往不能心隨人愿,委任一名副校長分管德育工作,是中職學校較為普遍的做法。但僅靠一名校級領導分管德育工作,各部門的育人責任意識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正是這種做法,使德育工作進入到條塊分割的糾纏中,是“全員育人”無法有效實現的根本原因。因此,對學校科層制的反思是德育工作體系構建的焦點問題。

三、構建校長負責的德育領導體系

學術界多年的研討已經明確了一個問題:“去科層制”及“泛學術化”均不是解決問題之道。只有將二者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科學化、高效化管理效能。中職學校需要更加深入地學習宣傳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完善學校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成立德育工作領導機構,校長兼任德育校長,設置德育辦公室。德育辦公室負責育人體系、育人文化及學生成長環境等方面建設,制定“德育工作制度”,推進“德育品牌工程”,提升育人效果。

(一)德育工作校長負責

中職學校德育工作體系的構建必須樹立黨委領導、校長負責的基本原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提升學校德育質量。這是實現全員育人的根本保障。德育工作的主體涉及廣泛,學生、班主任、教師、管理人員、后勤人員,甚至學生的家長、社區的居民都應發揮德育影響,“分管”實際上就是“全管”,唯有校長才能夠擔當這個責任。

(二)專家把關彌補短板

校長對德育工作的領導,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指導下。這要求,一方面,校長應當深入研究德育理論,研究職業教育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力爭成為專家型校長;另一方面,校長應當充分發揮專家組、學者團的工作指導作用,彌補自身認識的不足,實施德育工作的集體領導、科學領導。

四、發揮思政教研室的“項目部”功能

思政課程是德育的主陣地,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承擔主要的德育工作責任,思政教研室要充分發揮“引擎”作用。思想政治課教師是中職學校所有教職工中,接觸德育理論最充分的群體,由他們為主體構成的思政教研室,不能僅僅發揮課堂授課職能,還應該指導學校其他各部門教職工開展育人工作,發揮育人功能。思政教研室要率先突破部門間的層級壁壘、橫向壁壘,把德育工作的科學指導滲透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

(一)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

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師學術交流、教學研修、實踐鍛煉等,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師政治修養、理論素養和育人能力,提升思政教師的課堂教學實效,提高“顯性”德育課教育質量,做好“傳道、授業、解惑”。

(二)開展“大思政”教學研討及理論研究

課程是國家意志在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思政教研室要指導其他學科教師堅守好課堂主陣地,強化思想引領,挖掘學科育人資源,充分發揮好其他學科課程思政的作用,把德育工作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

(三)加強培訓以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

對班主任實施常規化的德育基本知識、教育基本方法、青少年發展心理學知識等培訓,指導班主任科學開展德育工作。深入學習張桂梅、于漪、呼秀珍等全國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引導年輕班主任加強師德學習,“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以德立教,以德育德,從自身做起。以建設名班主任工作室、特色班主任團隊為抓手,樹立典型,引領示范,團隊提升,開展班主任業務能力提升活動,大力提升班主任的業務素養和育人能力,促進班主任“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開展德育工作。

(四)深入推進活動育人、文化育人等“隱性”德育

結合團委組織的學生活動、職業院校“文明風采”系列活動,緊扣新時代主旋律,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積極開發“隱性”德育課程開展德育工作。與“顯性”課程相對,“隱性”課程的主要特點是潛在性和非預期性。它不在課程規劃(教學計劃)中反映,不通過正式的教學進行,對學生的知識、情感、信念、意志、行為和價值觀等方面起潛移默化的作用,促進或干擾教育目標的實現。其通常體現在學校和班級的情境中,包括物質情境(如學校建筑、設備),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園文化、各種儀式活動),人際情境(如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風、班風、校風、校紀等)。因此,必須重視學校文化建設,做好文化育人頂層設計,凝練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突出學校優良傳統,樹立學習的榜樣,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育人氛圍;重視活動開展,結合學生的特點,精心選擇主題,引導學生。

(五)發揮德育專家組、學者團的工作指導作用

專家對學校整體的德育工作進行診斷,定期向校長提供決策建議、方案,通過校長的權威指令發動全員育人力量,充分挖掘育人資源實施德育。同時,增強德育研究,建立一支由思想政治課教師和班主任為主的德育教科研隊伍,制定德育研究項目,探索新時代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提高德育研究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效性。思政教研室的綜合職能,決定了它不再是傳統的教研室概念。這里的思政教研室實際發揮著“德育項目部”的功能,是克服科層制弊端趨向“扁平化”的德育機構,這是構建中職德育工作體系的關鍵之處。

五、加強一線德育工作隊伍的建設

(一)優化德育工作隊伍人員結構

思政教研室能否發揮出“引擎”作用,德育工作隊伍的素質十分重要,要加強德育工作隊伍建設,優化結構,選優配強,注重思政課教師、班主任、學生工作管理人員的選聘,引進專業人才,加強培養培訓,才能夠實現“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才能夠發揮思政教研室“既能教也能研”的功能,加強思想政治課示范課堂建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應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德育工作隊伍。

(二)設置合理的激勵機制

班主任隊伍身處一線,是與學生打交道最頻繁的隊伍,是溝通學校、學生、家長、社會之間聯系的最為重要的紐帶,是發揮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功能的關鍵節點。長期以來,中職學校班主任因為工作辛苦,激勵約束機制又比較滯后,導致崗位缺乏吸引力,班主任人選的標準也不斷降低。這是必須改變的現狀,要通過設計合理的激勵機制,選聘最優秀的人到班主任崗位任職。同時,加大優秀班主任宣傳力度,增強班主任的職業認同感、榮譽感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班建武.學校德育問題診斷的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彼得·布勞,馬歇爾·梅耶.現代社會中的科層制[M].馬戎,時憲民,邱澤奇,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3]張劍.立德樹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作者: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