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德育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4 08:33:00
導語:高職德育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1.1脫離學生實際,空洞說教
長期以來,我們學校的德育工作不可否認存在著“高、大、空”的形式主義現象,講“愛國主義”、“傳統美德”、“學生行為規范”都采用“灌輸式”,空洞說教,學生不以為然,無動于衷,成效不大。關鍵就在于我們不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沒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
1.2歷史與現實的脫節
“百聞不如一見”說的是親身體驗對于認知的重要性。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對青少年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傳統美德教育的活教材。然而學生主要從書刊和影視作品中了解和認識歷史,他們沒有親身的經歷和體會,看的時候可能滿腔正氣,但一回到現實中,對許多現象又不能理解和接受。再加之生活中很少有生動感人的榜樣可供仿效,因此這種情感難以得到持久的鞏固。在實際的德育教育工作中,這種距離感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1.3學校和家庭德育教育的缺陷
人們對教育目標的認識已在發生改變,高職德育教育也在圍繞新的目標進行一系列改革。但學生以后面臨的是就業,是生存,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意識深厚的國家,徹底轉變觀念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學生的發展面臨著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巨大壓力。學生考試成績不好,教師不能交差,家長也不會答應。在學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喊得響亮,落到實處的卻沒多少分量。德育常常為智育讓路,學生品德測試成績一般不會排到其他學科成績的前面。各科教學中的德育任務,并非硬性指標,到底貫徹得如何也沒有一個評定標準,有時候恐怕連教師也把握不準。“德高為師,身正為范”,但有一些教師的道德水準并不能為人師表,不能成為學生效仿的楷模,學生從他們那兒受到正面影響不多,負面影響卻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除在成績上給孩子施加壓力外,他們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順心作為反面教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對孩子造成消極影響。如“老實人吃虧”、“好人沒好報”等,這樣就培養了孩子扭曲的個性。這樣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識差,很難適應社會生活。人們經常用“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來比喻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父母不配成為孩子的榜樣,他們的言談舉止沖擊著正面教育,沒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很難培養出品德高尚的孩子。
1.4社會輿論的誤導
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輿論的誤導,往往是他們產生品德不良行為,甚至違法犯罪的根本原因。輿論的誤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新聞的喜多憂少。這樣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天下太平”的意識,對培養他們的抗挫折意識不利。
(2)各種檢查評比驗收重“形象”,重表冊,重匯報,而不重實效,會誤導打學生產生弄虛作假、華而不實的不良品質。
(3)選拔人才中的走過場,任人唯親,只重關系,重金錢,而不重實際,會使學生對自己的前途產生一種悲觀心理,難以成才。
(4)書籍和影視作品的誘導。現在有些書籍和影視作品中常常充斥著色情、暴力的鏡頭,這對正處于生理發育成熟,心理發育走向成熟的大學生,無疑是誘導他們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2應對問題的對策
2.1德育工作要“以人為本”,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
高職德育教育必須著眼于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素質教育的教育觀念就是“把人看成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因此,高職德育工作者應以學生品德發展為根本開展工作。大學生雖然已具備某種知識和能力,但他們的心理發展還不完全成熟,具有模仿性強、好奇心重、可塑性大等心理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根據大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根據相關的德育規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逐步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逐步使他們在基本的思想觀念與道德觀念上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具體做法是:針對興趣愛好,抓熱點,正確引導;針對偶發事件,抓起點,追根尋因;針對差生個體,抓閃光點,樹自信心;針對學生的思想矛盾,抓模糊點,質疑去惑;針對學生易受挫現象,抓薄弱點,磨煉意志。
2.2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
社會是一所大學校,學校則是社會的一個大課堂。為了更好地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質的接班人,學校德育教育必須與家庭、社會協調一致,息息相通。
(1)學校教育,師德為魂。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的靈魂,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要對學生進行教育,就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比一般社會成員更高的職業道德要求。我們的具體要求是“崇文尚德”。崇文尚德的就是崇尚文化、崇尚道德,弘揚道德。我們的學校應該成為一個重學習講道德的場所。要使我們的學生在這里想讀書、會讀書、會做人、會做一個好人,首先必須使我們的老師在這里能教書,能教好書,能育人,先要自己能做一個好人,能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我們的具體要求是: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有較高的理論修養,有較強的表達能力,有高尚的品格,有廣泛的愛好;善于和學生打成一片;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團結協作、精誠奉獻。
(2)家庭教育,家教為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兒童時期是人格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后只需順勢培養下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若培養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壞了不易變。這些兒童,教師需費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他們已成形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真是事倍功半。”這充分說明對孩子的兒童期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我國早就有了“子不教,父之過”的古訓,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俗語。但長期以來,人們還是習慣把教育看作是學校和教師的專職,而忽視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他們終生的老師。讓他們了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
當前,人們已經意識到,好成績并不等于好學生,而高學歷也不一定有高品質,知識與做人實際上是兩回事。就做人與知識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學做人的道理比學知識更重要,更能決定人的一生。當然,我們需要的是學知識與學做人的有機統一。萬丈高樓平地起,做人的基礎是要從小打起,要靠父母去努力培養的。
(3)社會教育,實踐為主。高職院校大學生德育教育實踐活動,是德育工作中難度最大的一環。學校是個“小氣候”,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可以說取決于社會這個大環境。在德育工作管理過程中,積極開展社會調查、軍事訓練、公益勞動、科技文體活動、勤工儉學、志愿者行動等德育活動;建立學校德育網站,制作優良的德育課件,構建“綠色網站”。設法將校內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形成了學校德育工作的社會化,提高了德育實效。
2.3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是未來人才素質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在長期的一線教學工作中,我越來越意識到學生表現的差異不完全是思想品德的差異,也不單純是智力的差異,相當一部分是心理的差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多種多樣,靠一兩節品德課教學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要堅持多元化原則,一方面在課堂上對全體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對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咨詢和輔導。同時更需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淡化教育痕跡,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德育內化,實現德育的終極目標。
總之,人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在其成長過程中,既受主觀能動性的影響,更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其中教育在一個人的品德形成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德育教育貫穿一個人一生的成長,高職德育教育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因此,我們只有全面客觀地分析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弊端,才能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構建新的德育課教學模式,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摘要:淺議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應對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問題;對策
- 上一篇:勞動和社保局工作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