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教育創新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4 10:00:00

導語:學校德育教育創新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教育創新分析論文

1堅持全面的德育理念

在德育實踐中,人們往往過分重視了德育中“知”的因素,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如“情”、“意”、“行”與“信”等因素。導致德育的結果是,培養出來的人有很多雖然知道道德準則,能背道德教條,卻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與道德信念。另一方面,人們過度重視公德教育,而忽略了私德的養成。事實上,私德是公德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因此,我們在德育實踐中應該特別重視私德的培養。舉個例子,為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品德,可當眾懸臂高管執毛筆書寫小楷。這個高難度的動作和比較好的書寫效果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不斷地說“居然能這樣寫,太神奇了。”此時,可因勢利導告訴學生,“此無它,但手熟耳。”同時教育他們凡事貴在有恒心,很多事情只要堅持就能取得勝利。事實證明,這樣做得到了學生的認同,并在情感深處產生了共鳴,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團結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旗幟,是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小康社會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精神,所以愛國主義教育應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教師的天職,教師應該以高度的責任心、責任感把愛國主義的種子播在學生的心里,讓學生懂得過去,熱愛今天,創造未來。具體應該怎么做呢?比如說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突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講《詹天佑》一課時,就可以針對課文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詹天佑在那種情況下,做出那樣的決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氣,這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精神的最好體現。詹天佑身上,洋溢著強烈的民族主義精神,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學習,在語文學科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必造作,可以利用原有的的課文內容,信手拈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當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知和行必須和諧統一,愛國行為的引導是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選取不同的教育內容,比如說英雄革命故事,還有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比如說夏令營、升旗儀式等都可以抓住教育的一切機遇更好的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大到抗洪救災活動,讓學生體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學生中開展“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活動。小到揀起地上的紙片,不闖紅燈等。這樣專題教育和滲透教育相結合,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有形教育和無形教育相結合才能使活動豐富多彩,以達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3堅持適度的德育理念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成語道出了凡事要適可而止的道理。但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的德育存在著過度的問題,主要是道德認識教育過度,對學生開展的道德知識教育過多、過繁、過于教條化與形式主義,這導致了學生比較普遍的反感,進而滋生出抵觸情緒。與此相反,應該更加注重潛移默化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和道德信念卻被過度漠視與過度虛化。這客觀上加劇了學生對說一套做一套的認同與實踐。不能不說這是德育的悲哀。基于此,我現在幾乎不用口頭說教反復嘮叨的方式進行德育,也不規定太多的條條框框,而是給學生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行動。我始終堅信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飛了的作法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4堅持德育主體理念

堅持德育主體理念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根據人自身、教育與社會需要,通過啟發、引導受教育者內在的德育需求,創設一系列和諧、民主、寬松的德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從而達到養成受教育者自主、主動、創造性地參加德育活動的目的。這就必須把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重視在德育過程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他們自主判斷,科學地認識自我與社會、自我與集體、自我與他人、自我與自然的關系,做到根據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斷,理解社會,順應自然,接納外界,并自覺參與社會改造,從而認識自我存在的價值、人生的真諦,把握人生的方向,服務于社會。在這個問題上我采取同學生一起看電影,一起探望五保戶老人,一起義務勞動方式,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

5實踐鍛煉法

學生品德的養成,無論是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發、道德意志的鍛煉,還是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各種實踐活動。學生的優良品德不僅要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形成,也要在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在實踐中大量地采取各種實踐鍛煉方式,創設各種情景,在課堂上讓學生對特定事情采取他們所認為有效且符合道德規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討的方式附于集體討論法,最終得出一定的道德評價。

6榜樣模仿法

榜樣模仿法是引導學生通過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進人物的思想言行,促進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種教育方法。教師不僅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還是學生人生道路的導航者。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其思想品德和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在學生心目中,老師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樣。為了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老師要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對學生傳授道德規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既重言教,又重身傳,努力做學生修養品德的表率。

7讓學生說“我們合作吧”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合作交往能力影響著人們事業的成敗。它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作為一名教師,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使他們有正常的合作交往能力,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應該創造多種機會,讓孩子與他人一起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讓他們在人與人之間的不斷交流,相互幫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間的友誼和真情,從而愿意與學生進行交往與合作。為此,可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大家你掙我趕,為自己的小組爭光,學習、勞動都不甘落后。在不斷的為集體爭光中培養合作意識和熱愛集體的思想。在教學方面,要創造機會,讓學生之間配合進行課文表演,或者同座之間商討一種寫作思路。在班隊活動中,可有意識的向學生講中外知名企業是怎樣注重員工的人際關系,古今中外一些因合作而成功的案例,如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和楊振寧之間的合作。讓學生明白良好的合作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我還經常組織一些班級活動,如:拔河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中有一種競爭觀念;組織學生去郊游,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起一種團結合作精神;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使學生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多一份愛心,多一份求知的欲望,也多一份合作的意識。

結束語

新時期加強德育教育,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水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一個同步實施的過程,它對學生高尚品質、人格和情操的形成會產生巨大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智力發展。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創新,大膽探索,不斷總結,深入實際,采用切實可行的方法,為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適合國家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基礎。

摘要:德育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適應現實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的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在所難免。

關鍵詞:學校;德育;創新

參考文獻

[1]趙凌云.德育教育初探[Z].

[2]紅袖.現代德育理念探微[Z].

[3]吳玉杰.德育觀念要與時俱進[Z].